韋柳嫦,易俊含,梁樹發(fā),成鐵橋,覃麗媛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興文化不斷涌現,相互交融沖擊,因而,傳統(tǒng)的經濟、文化、思想觀念等領域或多或少受到相應的影響。在體育鍛煉組織方面,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毫無例外地受到了新興文化的影響,其傳統(tǒng)的代際傳承關系因所受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一系列新的情況和問題隨之產生。研究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參與體育鍛煉的代際傳承關系走向等系列問題對中國全民健身的迅猛發(fā)展和實現體育強國既有理論意義也有現實意義。因此,研究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重構當代家庭代際傳承倫理,建立新型的家庭代際傳承關系是時代所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參與體育鍛煉的代際傳承特征。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收集有關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文獻資料,并借助學校圖書館資源查閱了相關書籍十余本,對其進行仔細閱讀并進行分析探討,了解本專題研究的概況。
1.2.2 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 500份,收回1 464份,其中有效問卷達1 173份,回收有效率為80.1%。問卷設計過程中參考了侯小伏、徐碧琳、王名、黃亞玲等人的相關論文進行設計”,并聘請相關專家對問卷進行檢驗。為增加問卷的實效度,筆者將編制好的問卷對村民進行小樣本試用,通過調查結果來分析和判斷對問卷問題的取舍。
1.2.3 訪談調查法 為了使研究更具有真實性與時效性,筆者對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成員進行了深入訪談。從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管理、活動現狀等方面著手,通過與成員及其組織負責人的交流,了解社團的整體概況獲得第一手資料,為解決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適應性發(fā)展模式問題奠定了基礎。
1.2.4 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組還設點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組織進行深入分析。分為以下兩種類型:表演型的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單純有共同興趣愛好且不參與表演的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通過分類研究將更有針對性,更全面的了解該群體及其成員對其父母與子女體育鍛煉的影響程度,以此得到更客觀的數據。
1.2.5 數理統(tǒng)計法 研究運用 SPSS11.5的統(tǒng)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對輸入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方法分析了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的基本情況,根據體育社團成員周鍛煉次數對其父親、母親及其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程度,為體育鍛煉的代際傳承提供一定依據。
2.1.1 對父親的影響 因為經常在一起生活,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的鍛煉習慣對其父親產生著影響。圖1表明,隨著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周鍛煉次數的增多,除周鍛煉次數在五次及以上的外,其父親的兩種影響程度即“非常有影響”和“有影響”的比例之和呈遞增趨勢,因此,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對其父親參加體育鍛煉的有較大的影響。在家庭中,父親一直扮演著教化者的角色,而子輩則理所當然的是被教化者,然而,在如今計算機信息時代,文化范式無形地發(fā)生了變化,父子之間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子輩不僅僅是單純的被教化者,他們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影響著父輩,在家庭中父輩的權威逐漸被弱化,因此,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參與體育鍛煉對其父親的影響,不僅僅從體育鍛煉能夠強身健體方面來說,更是父輩與子輩角色轉換的一個大改變的體現。另一方面,由于多數的子女與父親經常在一起生活,所有的交流互動基本都是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打破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狀態(tài)。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參與體育健身鍛煉毫無疑問也將深深影響著父親。
圖1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鍛煉次數對父親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程度
2.1.2 對母親的影響 如圖2隨著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周鍛煉次數的增多,其對母親參加體育鍛煉在非常有影響與有影響的兩變量在整體上均呈遞增趨勢,影響趨勢明顯。通常母親對其孩子所做的事大多呈支持態(tài)度,且每個母親都關注自己孩子的一言一行,因此,孩子的健身行為自然也會影響到母親。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因而她們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參與健身、文藝活動,且每逢過節(jié),地方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均會舉辦文藝娛樂活動,這無疑更激起了母親的興趣,她們在健身的同時也通過文藝表演讓自身價值得到了滿足。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體育健身成員對母親的影響,體現了代際間的文化水平正朝著相近或相同方向發(fā)展,體現了縱向的代際傳承模式,充分發(fā)揮著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功能,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
圖2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鍛煉次數對母親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程度
2.2.1 對兒子的影響 據圖3統(tǒng)計,隨著村落體育社團成員周鍛煉次數的遞增,對其兒子無影響的百分比依次遞減;且從體育社團成員周鍛煉次數不固定時對其兒子無影響的25.66%遞減到周鍛煉次數為五次及以上無影響的11.76%可知,這兩者的百分比跳動范圍明顯較大,根據反證法原理可知,村落體育社團成員周鍛煉次數越多,其兒子的鍛煉意識就越強。
圖3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鍛煉次數對兒子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程度
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的代際交換中,從風俗習慣、待人處事以及物質生活方式到精神生活方式都有傳承的烙印。父輩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父輩掌握的物質財富和權力都是兒子人生的最大需求和立足社會的支柱,父母不僅是孩子的首任教師,而且是終身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直至烙印在孩子的心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生活諺語都說明長輩資歷的豐富,他們獨到的見識是我們一時難以企及的。因此,優(yōu)秀的老少之間的代際傳承是必然存在的,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的體育鍛煉習慣對其孩子的影響也是必然存在的。
2.2.2 對女兒影響
圖4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鍛煉次數對女兒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程度
如圖4,除周鍛煉為五次及以上的之外,“一般”與“無影響”之和呈依次遞減趨勢,分別為66.44%(38.41%+28.03%)、59.22%(42.11%+17.11%)、44.54%(33.73%+10.84%),最大值與最小值差距顯著,三份數據大小遞減趨勢的明顯都充分體現父輩對下一代重大的影響力。在兩種影響程度即非常有影響與有影響的數據顯示中也可以看出,體育鍛煉的代際遺傳(影響)特征明顯。
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代際關系,在現代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下在一定意義上確切說為家庭代際傳承。在家庭代際傳承中,家庭的穩(wěn)定性、天然性與不可改變的血緣性,都永久性地體現了親情的力量,其中血緣性是聯(lián)結親子關系的紐帶,是親子之間交流溝通的倫理渠道,充分體現了親人至上的道德倫理。由于女兒習慣于聽命于長輩,扮演著乖乖女的角色,并受傳承性的影響,長輩的社交與生活方式對年輕的一輩來說均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其女兒體育鍛煉不僅從根本上完成從個人到集體的轉型,在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仍然保持著文化傳承性積極的、促進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一面。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其女兒的影響力也是不可忽視的。
(1)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父親的影響。在“非常有影響”這一變量中,非正式結構體育成員鍛煉五次以上的百分比最大,該值為22.22%,次之為一至兩次的百分比13.25%。隨著參加體育鍛煉次數的遞增,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其父親的影響程度逐漸加深。
(2)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母親的影響。“有影響”變量的比例最大值為29.41%,最小值為27.04%,兩組數據差距不明顯,可看出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母親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3)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兒子的影響。體育健身對兒子有影響最大百分比高達42.86%,受子承父業(yè)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子輩向父輩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不言而喻的事。
(4)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體育健身對女兒的影響。有影響的變量最大百分比為三至四次的43.37%、最小為次數不固定的23.53%,兩組數據的對比,可看出女兒在總體上的受影響程度是占有相當大比例的。雖是女兒,但所受父輩的影響并不少。
(1)加大體育健身知識的宣傳力度,只有廣大群眾意識到體育鍛煉的終身益處,才會有更廣闊、長遠的目光進行認知。在對下一代的教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傳承自己體育鍛煉的經驗,從而促進了體育文化的代際傳承。
(2)加大對社會責任傳承教育的宣傳。教育是代代相傳的,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獨立的個體,必須和社會融合起來,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必須要加大社會責任傳承教育的宣傳,讓體育鍛煉這個良好觀念和習慣代代相傳,從而完成了良好的體育文化代際傳承。
[1] 張鐵明,譚延敏.農村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發(fā)展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11):23 ~40.
[2] 譚延敏,張鐵明,劉志紅,王淑英.農村體育發(fā)展中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作用及管理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3):53~57.
[3] 譚延敏,張鐵明.農村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演進路徑的實證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1):60 ~66.
[4] 侯小伏.論社團的組織特征及中國社團組織的發(fā)展趨勢[J].山東社會科學,2002(5):117~120.
[5] 徐碧琳,劉昕.非正式組織識別實證研究—基于中國文化背景的探索性分析[J].財經研究,2004,30(11):16 ~25.
[6] 黃亞玲.中國體育社團的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155~158.
[7] 周曉虹.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J].社會學研究,2000(2).
[8] 徐安琪.家庭結構與代際關系研究——以上海為例的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1(2):150~154.
[8] 王樹新.人口老齡化進程中代際關系新走向[J].人口與經濟,2002,(4):15 ~21.
[9] 張鐵明,譚延敏.新農村建設中村落體育組織的發(fā)展困境與實踐模式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31(1):45 ~49.
[10] 董之鷹.孝文化與代際網絡關系結構變遷[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3).
[11] 劉志民對小城鎮(zhèn)體育活動與社會控制的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7(2):10 ~14.
[12] 郭俊霞.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現代性適應[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