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仲秋,我們來到位于北京朝陽個園公園的中國新水墨畫院,采訪知名青年畫家仝凌飛先生。
袁波(以下簡稱“袁”):您們畫院,叢林掩映,泉石幽咽,綠草茵茵,鳥鳴啾啾,甚是靜謐雅致。
仝凌飛(以下簡稱“仝”):歡迎你們的到來。
袁:剛看了您畫的山水畫,古意深厚、明潔高曠、清虛淡雅,塑造出一種空靈幽遠的意境;而仔細觀摩,您的用筆又是精準細膩、干練嫻熟的,可以說是致廣大而盡精微。
仝: 致廣大而盡精微,你概括得很好。我的畫呈現(xiàn)的是一種道家思想,道家主張超然物外,天人合一,追求一種自由自在、心無掛礙的無我境界。我對這種境界是向往的,所以在作品上會潛意識地流露出這種氣息。在細節(jié)上,我講究用筆的精到,見筆見墨,讓大的意境依托在法度之上,盡量展現(xiàn)筆墨技巧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讓實的筆墨生發(fā)出虛的意象,由技進乎道。
袁:您做過報社編輯,也從事文房收藏,這對您畫畫有什么促進?
仝:做編輯,面對大量的信息材料,得有選擇性,畫畫也是如此,在取法上也要有選擇性。選擇對的,選擇適合的;既要有我,又要揚棄我。這樣的思維方式用在繪畫上就是取法乎上、取法于用,選擇格調(diào)高古又契合自己的古代作品為取法對象。
我收藏文玩,一方面鍛煉了我的眼力和對審美的敏感,也促使我去學(xué)習(xí)研究藏品背后的文化。我研究歷史,由清往上追溯,對博物館的古畫,是什么時代的風(fēng)格,什么藝術(shù)源流影響下的作品,會有很明晰的把握。此外,我經(jīng)常參加拍賣會的預(yù)展,找主拍的真跡,認真仔細研究揣摩,還經(jīng)常與藏友交流藏品,這跟看印刷品是不能比的,信息的真實度不一樣,認識就不一樣。這樣經(jīng)常的接觸古畫,就能很準確地把握古人繪畫的氣脈,在創(chuàng)作上或多或少地會用上。
我收藏的這些文房古玩也都能在我生活或創(chuàng)作中用上,尤其是毛筆、紙和墨,我使用的毛筆是非遺傳人專門為我制作的,用的也是古墨和老紙,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的層次感會因而好很多,這樣也更接近古人。
袁:這樣長期的研究古畫,賞玩古玩,沉浸在古雅里,無疑會對你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藝術(shù)觀念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仝:我在技法和格調(diào)上也是力求理解古人,貼近古人,再現(xiàn)古人的高妙之處。我不主張自我表現(xiàn)、自我張揚,因為那樣往往是情緒化的、虛妄的,充滿矯情的。我崇尚自然而然的、澄心靜慮的、心氣平和的狀態(tài),不喜標榜個性,更著意于共性,共性的東西才能更有廣泛的上升空間,氣象才開闊。
我也不想在畫里說任何事,不想對這個時代有所闡述,擺脫對社會的憤激;擺脫對“我”的認識,即個性的認識;擺脫情緒化,是因為情緒往往會帶有許多蕪雜的東西。
我還是傾向繪畫本身的美,包括對物本身造型的美,類似于王國維所說的:“以物觀物,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的“無我”之境。同時我也致力于對技法深層次因素的領(lǐng)悟,諸如前后、左右、大小、疏密關(guān)系的美,心儀于其中蘊含的精粹,而不是像芥子園那種膚淺的技法。再就是,我會心于中國文人精神的高度,那種充滿文雅、非常協(xié)調(diào)自然的美。概而言之,我是被繪畫的這種美的純粹性所吸引。
袁:經(jīng)常能看到石頭尤其是太湖石在您的作品中出現(xiàn),您是不是比較鐘情于畫太湖石?
仝:石頭是我近幾年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一個物,我去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這些周邊國家會有所失望,他們的園林都很美,草坪、樹木、房子都很美,就是沒有石頭,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地方。
中國人對石頭的審美是追求空、漏、透,后來又加上痩和皺,欣賞那種反人工秩序、別具天機、野逸放曠、風(fēng)神飄舉又大樸不雕、一片渾沌之美;追求虛實、陰陽、上升的狀態(tài),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道家思想。漏透與空靈有關(guān),漏與塞相對,透與暗相對。所以欣賞石頭,注重有孔穴,有孔穴則通于彼,達于此,往來貫通,奇氣生焉。透說的是剔透,光影穿過,影影綽綽,微??~緲。瘦與肥相對,肥近色相,易落媚態(tài),流于俗膩。而瘦是超然獨立、清癯幽淡的,所體現(xiàn)的是自由的情懷,一種閑云野鶴、從容瀟灑的風(fēng)神?!肮P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據(jù)說是荊浩所作的這聯(lián)詩,差可擬之。
可以說石頭既是自然的又是人化的,清代梁九圖《談石》說:“藏石先貴選石,其石無天然畫意者我不中選,曰皺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币粔K不假人工雕琢的石頭,是自然的,但并不意味著這石頭就會被人喜愛,人們會按照自己的眼光,選擇那些能體現(xiàn)人的精神的,又具有天工之妙的石頭。就像生活中,人總會被某種物所吸引,自覺不自覺地靠近那種信息,順著那種信息尋找自己,其實尋找的不確定是不是自己,但總是有自己的影子,我是在這樣一種似與不似之間思考和摸索的。
“天地至精之氣,結(jié)而為石”,石頭又是充滿靈性的。中國人喜愛石頭,其實也是在品味生命?!巴辆珵槭保翘斓卦杏木A,而土為五行之一,居于中而為上,為生源之本,具生生之美。石頭看上去是枯寂的、僵硬的,無生無長,無聲無息,但蘊藏著一種生命力,在不生中有生,寂而不滅,是為長生的“秘生者”。石頭在寧靜中潛伏著昂然的生命,我因之刻了一方“靈性之我”印,意即“我之靈性”。
石不能言最可人,石頭的圓潤、圓融又與儒家思想相通,因而石頭與任何物都是相配的,其他的物與石頭搭在一起,互為補充,互相襯托,既有它又沒它,而雅氣會得到很大提升,難怪蘇東坡說:“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我的畫里,就有芭蕉、梅、蘭、竹、菊等的搭配,有這些花草竹木的烘托,石頭的生命力就被點染了,有限中含無限,短暫中寓永恒。
袁:由此看來,石頭所蘊涵的美學(xué)思想非常深厚。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仝:謝謝你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