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更++張新++法愛美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chuàng)立并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線,是貫穿我們黨90多年奮斗歷程的生命線。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都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為群眾路線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早期黨的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
黨的群眾路線是與黨的誕生和發(fā)展壯大相生相伴的。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通過工人運動的實踐,逐步認識到:要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使其充當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1921年7月,“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綱領明確提出“ 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一大”文件中雖然沒有直接提“群眾”二字,但“工人、農民、士兵”就是“群眾”。這些表述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群眾意識??梢钥闯?,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把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作為行動綱領。
為了把黨建設成為一個能夠實行無產階級革命的群眾性無產階級政黨,1922年7月黨的“二大”《組織章程決議案》明確提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的重要原則。這是已知的黨的決議中最早提到群眾的概念和黨與群眾的關系問題。
在曲折的革命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探索黨與群眾的關系問題。1928年6月至7月黨的“六大”作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計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的重要決定。
1929年9月,《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中專門論述了“紅軍與群眾”的關系,強調要樹立群眾觀點,重視群眾工作,三次提到“群眾路線”,即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yǎng)及需用品問題也要“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這是已知的黨的群眾路線的最早的文字表述,也是“群眾路線”最早的比較全面的論述。根據(jù)“九月來信”精神,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在福建上杭古田召開,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會議一致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8個決議案,要求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任務”,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zhí)行”。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一次系統(tǒng)總結和成功實踐。
全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依靠全民抗戰(zhàn)成為黨面臨的新課題。這一時期,我們黨系統(tǒng)地思考了群眾路線問題。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全民戰(zhàn)爭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其實質就是依靠人民群眾,就是群眾路線。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得到進一步發(fā)揮、發(fā)展和豐富。1945年,黨的“七大” 正式把黨的群眾路線確認為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第一次明確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標志著黨的群眾路線觀點正式形成。
梳理歷史的脈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群眾路線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建黨之始,到解放戰(zhàn)爭勝利中國共產黨取得執(zhí)政權,毛澤東同志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理論。以“相信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為主要內涵的群眾路線成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法寶之一。
以人為本、取信于民是新時期
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涵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生活的重任。黨對“群眾路線”作了更加深入的闡述和實踐。
?? “八大”通過的“黨章”強調“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黨能否把群眾的經驗和意見,經過分析和概括,系統(tǒng)地集中起來,變?yōu)辄h的主張,又經過黨在群眾中的宣傳和組織工作,變?yōu)槿罕娮约旱闹鲝埡托袆?,并且在群眾的行動中對黨的主張加以檢驗、補充和修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愿望,以非凡的膽識和魄力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chuàng)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特別重視群眾路線,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時候,強調要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充分發(fā)揚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根據(jù)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嶄新的命題,制定了一系列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路線、方針、政策。鄧小平同志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并以此作為評價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fā)蓬勃生機和活力。在世界風云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進入新世紀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與時俱進,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依據(jù)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檢驗和推動工作,集中概括了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準則、根本依據(jù),成為指引黨和國家新世紀偉大進軍的行動指南。胡錦濤同志在帶領全黨貫徹科學發(fā)展觀過程中,站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新高度,把黨的群眾路線提到了新高度、新境界,強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終做到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群眾觀念,“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豐富了群眾路線的內涵。
在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黨情、國情、世情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面對挑戰(zhàn),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黨的群眾路線視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全黨深入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充分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和整風肅紀、取信于民的堅定決心,是我們黨貫徹群眾路線的又一重大而有力舉措,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又一次偉大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p>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委黨史研究室)
????????????????????????? (編輯/胡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