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本
四方寶塔應(yīng)該記得,周瑜英年早逝后,孫權(quán)母親痛憐遺孀小喬,親自從周府接她到身邊。當(dāng)八牛車駕行至高淳龍城山時,卻被兩個醉酒道士擋住去路。孫母忙令拿下。誰知兩道士醉驚過度,不幸亡故。仁厚的孫母抱憾不已,為此神思恍惚,寢食不安,從此信佛。孝子孫權(quán),為撫慰老母,于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趁母親80大壽,在龍城山下,興建了一座七級浮屠,即高淳四方寶塔前身。唐貞元17年,高僧貫休主持重建龍城寺,塔隨寺名,稱龍城寺塔。北宋祥符年間,寺院改名保圣寺,成了保圣寺塔,斷斷續(xù)續(xù),至今已沉積了1700多年底蘊(yùn)。
依這份靈氣,近年,發(fā)達(dá)出了一個500畝開闊的寶塔公園,600多米長的寺門河,蜿蜒貫穿全園,將一衣曲橋、三個風(fēng)亭、多座拱橋聯(lián)袂成詩。天氣晴好時候,無論傍晚、清晨,如果你走進(jìn)河中小島,抑或閑坐水榭,便能見上對面的堤岸,劃出兩片天地:水上那片,塔寺聳立,拱橋連環(huán),亭榭翼然,寺門老村和新建的博物館、圖書館,靜恬于奇花異木之中;水下虛景,只取水墨兩色,深淺間,將堤上風(fēng)光顛倒成畫,繪出一條600米長卷。半圓拱橋本已足夠風(fēng)流,小河匠心,即興補(bǔ)上另外半個,水上水下,虛實(shí)兼有,成就為一個個滾圓。老村,青磚,黛瓦,乳膠粉墻,狗竇、柵欄,環(huán)園的荊條、紫荊,以及靦腆水蔥、盡興荷花,統(tǒng)統(tǒng)拿來做了水印題材,做成一幅幅水下極品。堤上那個孩子,本來攙在老爺爺手里,不安分了,掙開爺爺,直向拱橋奔去,孩子在跑,小狗和倒影跟著跑,孩子跑多快,小狗和倒影跟多快,孩子爬上拱頂,小狗和倒影倒立在拱頂,孩子惱了,一腳踢下一塊石子,河水也惱了,將那個“跟屁蟲”打了稀里嘩啦,一池巧奪天工的畫作,頃刻,翻盤為一鍋菜粥……
晚風(fēng)將塔上銅鈴奏出隨性叮當(dāng),寺院深處飄來祈福誦經(jīng)。目及這一幕,冥冥中覺得,當(dāng)年的孫仲謀,應(yīng)該就在這河浜水榭構(gòu)想赤壁大戰(zhàn);絕色的大喬和小喬,應(yīng)該就在這寺前曲橋進(jìn)出寺院;稍后的陶淵明,也應(yīng)坐進(jìn)這里的陶然亭,放歌“悠然見南山”。
河邊的大喬長廊和小喬長廊,是這里的“聊齋”,有幾位聊客,下午必到。剛才攙孫子的那個爺爺,指著抱團(tuán)的秀竹問,這叫什么?“大嗓門”告訴他:孝順竹,邊上掛了牌子,它們抱團(tuán)親熱,不離不棄。“北面那片,會打出‘小燈籠的大樹呢?”“叫欒樹,夏天開綠瑩瑩的花,由綠而黃,然后秋冬兩季都有一簇簇?zé)艋\掛出來,到我們這里才八九年?!边吷系摹鞍珎€子”有感慨了:“是啊,水面上開小紅花的睡蓮,樹干上開紅條花的檵木,本來只有城市、花園才有,現(xiàn)在也走村穿巷過來了”
人在長廊里,長廊在花竹里,花竹在寺門河做的影子戲里。一種凡·高也要依附它出名的鳶尾花,這次它變了法子,長到了水里。原本裝點(diǎn)蘇州園林的假山、打扮西湖的九曲橋,也不怕跟風(fēng)嫌疑,圍住這條河在親熱。
老爺爺還穿著耐克鞋,我問:大爺今年六十幾?他說:還六十幾,快八十了。快八十還這么潮,老市民嗎,又問:老人家住哪個小區(qū)?他努了努嘴:“前邊,寺門村,我們都是這里的原住民,到我這代為止,不種田了,女兒做醫(yī)生,兒子在南京跑水電,嘿嘿,外孫都在南京上大學(xué)了?!崩先嗽街v話越多了,“鞋子是拾外孫的舊,二水貨?!?/p>
長廊成了他們的村頭“茶館”,他們喜歡黃梅戲,這里就有“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他們喜歡灘簧,這里就有“豆?jié){味道甜津津,吃到嘴里甜到心”。
身邊的河水抓拍了這一幕,稍沒在意,也讓寺門河拿去做了景中景。
快樂的寺門河,你還要什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