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沁
IOE分別指IBM、Oracle、EMC,更確切地說是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與EMC存儲設備的組合。這三駕馬車構成了一個從軟件到硬件的完整商用數據庫系統,甚至可以說是同類產品中的最佳組合。戲劇性的是,IBM定沒有料到,18年前自己提出的電子商務的概念所形成的網站,現在卻要把自己開除。
在阿里巴巴宣布“去IOE”成功,曾一度討論熱烈,隨后國內產業(yè)界對此出現了一些跟風的傾向,不少公司則打著“國產”的旗號出來“蒙人”,這是值得警惕的。為此,記者采訪了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張瑾,他在今年九月份發(fā)布了一份有關“去IOE”的報告。
“去IOE”蛻變成國產化?
如今,“去IOE”常被理解為兩個極端,一是單純變?yōu)槠髽I(yè)的成本問題,二是簡單地變成是否用國外產品和技術的問題。
張瑾表示, “去IOE”現在已經被擴大化了。在國內,國產化和“去IOE”被混淆在一起了。事實上,這是不同起因、對象、目標的兩件事。如果要談出發(fā)點,先要把這兩件事分開說。
原本“去IOE”是阿里巴巴提出來的,是一場面向開源技術的技術變革。所以說從阿里巴巴的角度,也就是所謂的狹義角度,其出發(fā)點是降低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是純粹技術性的行為,這里面沒有任何政治傾向。
現在BAT的“去IOE”也擴展到傳統企業(yè),傳統企業(yè)也在思考能不能借用他們的成功經驗降低自身企業(yè)的TCO?,F在看來,這種實踐能夠成功的案例非常少。張瑾認為,因為互聯網面臨的技術規(guī)格需求跟傳統行業(yè)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傳統行業(yè)只能非常小范圍地使用,比如新的業(yè)務(線上的)或者是跟BAT需求接近的部分。
而事實上,BAT“去IOE” 的實踐確實對傳統市場的沖擊是很有限的,沖擊力大的是國產化。
而國產化的推動不是出于TCO的考慮,是國家對于安全和扶持自己的技術產業(yè)的考慮,這兩個需求都跟成本沒有直接的關系。出發(fā)點其實更多的是怎么能夠在中國的關鍵業(yè)務部門包括政府、關鍵行業(yè)不暴露安全漏洞,這是最基本的出發(fā)點。
國內廠商迎來發(fā)展機遇?
“去IOE”確實給國內廠商帶來了發(fā)展機遇,國內廠商更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提升自己。而事實上,不管有沒有“去IOE”,中國廠商都在提升自身水平,縮短與國際市場的差距。張瑾認為, “去IOE”對國內廠商最大的好處在于它打開了一個窗口,讓用戶有機會去嘗試,廠商有機會去驗證自己的水平。
不僅于此,整個國內IT市場也將發(fā)生變化。張瑾向記者表示影響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廠商、用戶、技術方向、投資方。
廠商 “去IOE”的影響很顯然,首先市場份額變化很大,原先是國際廠商在主導,現在國內廠商在迅速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對于國際廠商也是一個警鐘,在中國一個這么大的市場中想要立足,國際廠商就要對這個市場足夠重視,產品設計、生產、服務、商業(yè)條款、渠道管理和市場宣傳都應該全面本地化。
用戶 中國用戶應該得到更多本地化的滿足,針對中國用戶一些使用習慣或文化上的一些差異,有一些中國版本的產品,而不是簡單地翻譯。如果國際廠商想要競爭,在已經被放到“去IOE”一個略有不平等的前提下,其產品、解決方案如果不能滿足用戶的一些需要,顯然就會被淘汰。
技術方向 BAT的“去IOE”實際上在推動開源,利用開源的解決方案來替代商用的解決方案,這是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變革。互聯網的興起使得很多新的技術已經在互聯網公司得到充分驗證,例如現在比較流行的OpenStack 、Hadoop,開源數據庫,這些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供用戶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因此商用用戶也可以借助“去IOE”來提升自己在支持新技術上的技術水平,也就是說技術發(fā)展方向已經轉向另一個方向,出現了分支。這個分支對于技術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力,很有可能未來將有20%~30% 的IT投入會轉向開源技術,而不是傳統的被某廠商綁定的技術。
投資方 對整個市場投資方肯定會有一系列的影響,現在很多上市公司都因為“去IOE”產生股價波動。
采用云計算是最佳方案?
有人認為“去IOE”最好的解決方案是采用云計算,縱觀整個中國云計算市場,可以看到中國正處于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有以AWS為首的國際巨頭,也有一批專注于企業(yè)級市場的傳統IT廠商,同時BAT也在瓜分云計算版圖。
張瑾表示中國的云服務,特別是面對企業(yè)的云服務現在還非常少。從供應商的角度看,因為牌照的要求,絕大部分的國際云服務提供商都進不來。在這個環(huán)境下,我們只能看見有限的提供商能夠提供非常有限的云服務,例如Amazon、Windows Azure擁有跟國內合作伙伴的平臺,即使這樣他們也是剛剛起步,現在還很難講會有多成功。
相對于Amazon和Windows Azure,國內的云服務例如BAT的云服務要么是面對消費級用戶,要么是面對開發(fā)者團隊,也就是說其面對的是非常小的應用,很少有面對大型企業(yè)商用的云服務平臺,更多的是類似原來IDC的云服務。
理論上來講,“去IOE”會推動大家將目光轉向云,但實際上因為云服務提供商還沒有準備好,沒有相應的產品給用戶,所以現在這個市場被白白浪費了。他并不覺得“去IOE”能跟云聯系起來,現在中國有大量的云計算投資都被浪費了,都變成了懸在空中的一大堆數據中心,還沒有任何服務在里面,因此對于云計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國際廠商退出中國市場?
轟轟烈烈的“去IOE”運動將國際廠商壓得透不過氣來,此時是選擇退出還是勒緊褲腰帶堅持?中國的市場發(fā)展?jié)摿薮螅瑳]有人能夠抵制住誘惑。國際廠商紛紛尋找國內企業(yè)進行合資,尋找合作伙伴,無疑是為了避免自己在這場“去IOE”運動中被拋棄。
“從短期上看,國際廠商通過OEM或合作伙伴這種做法確實能夠繞過國產化的一些要求、壁壘,但是從另一方面,要看國內合作伙伴有多聰明或者有多大野心。”張瑾向記者表示,“他可以借助這個機會接觸到新的用戶、新的應用環(huán)境、更高的技術要求,去驗證自己的水平,這對于國內廠商是個機會?!?/p>
對于國際廠商,尋找合作伙伴則是雙刃劍。因為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國際廠商也將自己的軟肋暴露出來——你在和一個早晚要跟自己競爭的競爭對手合作,并且要公開一些東西。張瑾認為這也不完全是壞事:“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有的國際廠商會選擇完全開源,走向更加開放的環(huán)境,這樣這個技術就成了標準,從而在這個市場上賣更多外圍的東西。選擇在合適的時機,給自己轉型,做更大、更開放的市場,這樣不僅對用戶有利,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對于廠商也是有利的。
相關鏈接
CIO的選擇
很多CIO表示“去IOE”遠比口號艱難。對CIO而言,選用全球頂級的解決方案對他們而言是風險最小的選擇。
對此張瑾表示,從CIO的角度看,更要從企業(yè)實際需求角度出發(fā)——“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制造性、性能參數?”“到底有哪些產品符合我的要求?”在符合這些要求的前提下,現階段不應該考慮國產還是國外廠商結構并排,而應當從自身需求考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