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影片《血紅帽》"/>
◎路 楊
21世紀長大的小紅帽
——談影片《血紅帽》
◎路 楊
通過在熟知童話故事中尋找成人影子的電影《血紅帽》,分析在童話世界里長大的小紅帽,以及改編童話、復原童話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進一步了解兒童文學所展現(xiàn)的女性形象,以及人性的復雜。
《小紅帽》 女性形象 人性復雜
提到小紅帽,我們可能都會想起十九世紀初德國語言學家格林兄弟所作的經(jīng)典故事《小紅帽》。不過,這個童話在最初并沒有這么純真童趣。原版的《小紅帽》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血腥、欺騙和愛情的故事。它遠沒有改編之后的《小紅帽》知名。追溯到1697年,佩羅《附道德訓誡的古代故事》中的《小紅帽》緊系著17世紀法國宮廷、社會發(fā)生的事情及上流社會的性愛政治。這個小紅帽的最初版本中帶有潛藏的性教育的意味,它被用于警告女性雜交的危險,女性要保持貞潔。而如今的電影《血紅帽》則是用血來講述紅色的斗篷,不聽媽媽話的小女孩長大成為村里待嫁的姑娘,而狼人則席卷了整個村落,破壞著本該屬于童話的安靜祥和。
影片《小紅帽》對童話的拼貼絲絲入扣,精確到小紅帽與狼外婆躺在床上對話的臺詞,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三只小豬的童話元素。但它所反映的當下的思想價值卻是遠遠區(qū)別于兒童文學本身。
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小紅帽》,雖然我們在不同的時候會聽到不同的版本, 但是諸如大灰狼、小紅帽、紅色斗篷、謊言、恐懼等等是其中亙古不變的元素。
在這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轮腥宋锓謩e是小紅帽、外婆、母親、狼、獵人(樵夫),卻缺少父親這一角色。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中,父親是通俗家庭的主體。但童話故事中家庭的主體是由女性構(gòu)成,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弱者”的家庭。暗示著女性只有通過男性幫助方能脫離危險并獲得生存。我們細究一下,在這則童話故事剛開始,餓狼遇到小紅帽時,為什么沒有在獲知外婆住址后直接吞下小紅帽再去吞噬外婆?一個6~12歲女孩可以幫助母親獨自穿越森林去給外婆送食物,卻分不清狼是會吃人的動物,并認不清人類和狼的區(qū)別么?假設獵人將小紅帽和外婆從狼的肚子里救出來是可實現(xiàn)的,那么為什么不直接殺死狼,而是要往其肚子里塞石頭,多此一舉呢?僅僅通過簡單的閱讀,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從改版童話后的電影《血紅帽》中或許會得到一絲線索。
一個霸氣外漏的小紅帽,畫上鮮紅的唇,披上艷紅的連帽披肩,穿梭在布滿荊棘的森林中,氣氛詭異,殺機四伏。小紅帽迷戀樵夫,卻無奈要嫁給鐵匠之子,糾纏在兩人之間,這樣的故事和童話一點也沾不上邊。而當年那個善良淳樸的外婆,也變成了一個有故事的神秘婆婆。其實在中世紀流傳的版本中,小紅帽葬身于狼人的爪下。電影有意還原這個背后忽略的部分,在影片中加入了狼人的因素,并附加小紅帽的三角戀,于是,愛情、狼人、秘密,變成了影片的重要元素。
通過俄羅斯民俗學者波洛普所認定的三十一個功能[1],來對比格林童話與《血紅帽》這部影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差異。
1.禁止:小紅帽被警告不要離開大路;瓦萊利被警告不準進入森林,有狼人威脅。
2.違背禁令:小紅帽離開正路去摘花,并與野狼交談;瓦萊利幼年與彼得在森林射殺野兔,并在之后去森林看外婆。
3.欺騙:野狼假扮小紅帽進外婆家;瓦萊利母親的婚外情并生下大女兒。
4.惡行:野狼吞吃外婆;狼人吃掉瓦萊利的姐姐、伙伴、外婆,所羅門神父自私自利,犧牲他人。
5.匱乏:狼人缺少自由和食物,并要求帶走瓦萊利去城市生活。
6.仲裁:所羅門神父為捕獲狼人將瓦萊利囚禁,已達到吸引狼人前來的目的。
7.阻撓:樵夫彼得和鐵匠合計救出瓦萊利,并獲得村中其他伙伴的幫助。
8.掙扎:瓦萊利用銀指甲殺死狼人父親
9.烙?。罕说帽焕侨怂В蔀槔侨?。
10.前移到另一個國度:彼得成為狼人離開村莊,瓦萊利最終離開村落,在森林中外婆的小屋住下。
在這種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影片《血紅帽》與格林童話版的《小紅帽》有著較大的時代差異,《血紅帽》將隱藏在童話故事背后的主人公年齡擴大至成年,從而塑造了一個屬于成人社會的小紅帽,以揭示童話故事中如出一轍的經(jīng)歷所歸屬的成人群。
格林童話中小紅帽的故事是這樣的:小紅帽被守在外婆家的大灰狼吃掉,并且大灰狼先一步吃了小紅帽的外婆,幸虧一個獵人(樵夫)經(jīng)過,剖開了大灰狼的肚子救出小紅帽和外婆。這個故事教育我們不可以擅自離開人群,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而小紅帽也用來比喻善良,易于聽信陌生人的孩子。它所傳達的也是當時對女性的標準:在最初的童話版本的背景下,少女要走出家門參加社交活動,身旁必須陪同一位上年紀的已婚婦女以確保少女的自身安全,并要聽從家庭長輩的話,不得違反。像通常童話故事一樣,女性都是單純善良的,而且對任何人都會信任有加,而這一設定往往將女性的單純善良轉(zhuǎn)化為“無知”。大灰狼問外婆家的情況,小紅帽信任地回答,缺少對陌生人必要的防范。而當大灰狼假扮成外婆時,小紅帽也不假思索地相信,卻也逃不出被吃掉的命運。
接著就是小紅帽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被迫性需要。她聽從母親安排而去見外婆;聽從狼的建議采摘野花。尤其是在格林童話中所描寫的:“她感到奇怪,奶奶的房門怎么大開?走進房間,她立刻覺得異樣,心想,上帝啊,今天我怎么這么害怕,平常我來奶奶家不總是高高興興的嘛!”[2]雖然害怕,但還是聽從狼外婆的話靠近床邊。由此,小紅帽就屈從于他人的安排,最終只能靠獵人拯救,這是一種缺乏獨立人格的表現(xiàn)。這種女性形象其實是當時父權(quán)社會價值觀的體現(xiàn),正義、勇敢的英雄往往是男性擔當。女子總是依附著男子,扮演弱勢的受害者。傳統(tǒng)童話灌輸?shù)拇蟛糠纸Y(jié)局: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王子不會選擇“豌豆公主”式矯揉造作的少女。大量的少女被童話中的情節(jié)所感動,卻沒有發(fā)現(xiàn)擁有王子的“弱女子”其實往往是貴族,對于活在現(xiàn)實中的普通女性讀者來說,應該首先將自己變成“貴族”,而不是在等待中變成“剩女”。
童話總是甜美并帶有欺騙性。5 歲時讀《小紅帽》,你或許在害怕中隱隱期許美好結(jié)局;10 歲時讀,你可能就會產(chǎn)生疑慮——狼在遇到小紅帽時,為什么不一口吞掉她?獵人在救出小紅帽和外婆后,為什么不直接殺死狼?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后,開始質(zhì)疑曾經(jīng)給自己帶來近乎信仰的童話。
在我們的成長中童話常常帶有教育色彩,因童話本身所極力推崇的價值觀往往是確定性的。它只做最為簡單的道德性評判,是非善惡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它所采取的敘述方式也多為第三人稱——冷靜、強勢且封閉。在格林童話版的《小紅帽》中,采取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敘述者以“她”來指代故事中的人物“小紅帽”,知曉她外在的一言一行(例如“小紅帽”與“狼外婆”的對話)以及內(nèi)心的所思所感(例如“小紅帽”進入外婆家時內(nèi)心的獨白)。并且會以“上帝”的眼光在字里行間對故事中的角色予以評價,比如“小紅帽不知道狼是壞家伙,所以不怕它”,對于狼的屬性給予了最直接的評價。而小朋友們在接受這種絕對型童話讀物時所受的感情引導也是相對一致的,對好心人得到幸福而快樂,對壞心人作惡受到懲罰而幸災樂禍。正確的價值觀和善惡判斷從來都不是絕對的,這是因為人性本身包含著復雜性。
小紅帽的故事,原本也充滿了很多懸疑驚悚的元素,住在森林另一邊的外婆家,狼吃掉外婆,獵人用剪刀剖開狼的肚子?;叵胝麄€故事,的確充滿著很多恐懼。
影片《血紅帽》中,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就連之前作為童話主人公善良單純的小紅帽,內(nèi)心深處都包含著殘忍暴力的部分。小紅帽小時候跟彼得一起殺小白兔的那場戲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這場戲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人性中惡的一面。人的本性在小時候表現(xiàn)最直接,隨著年齡增長受到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可能本性惡的方面會被掩蓋,但是并不會完全消逝。
[1]格林兄弟:《格林童話全集》楊武能 譯,江蘇譯林出版社 , 1993
[2]凱瑟琳 ? 奧蘭斯汀 :《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三百年的演變》 , 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3]裴錦文:《還原童話本身的成人世界》,《電影評介》 ,2011年第17期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