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寶華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吉林延邊 133000
新聞娛樂化,百度一下,其解釋是這樣的:娛樂性節(jié)目比例大量增加,嚴肅新聞節(jié)目的比例下降,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xiàn)形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jié)性。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或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即所謂“硬新聞軟著陸”。將新聞娛樂化,內容上注重軟性新聞,著力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性因素,形式上強調吸引力,如果運用得好,會得到很高的收視率,但因為新聞娛樂化并不成熟,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
目前,新聞娛樂化幾乎成為一種潮流,被媒體所推崇。的確,娛樂化的新聞,在短時間內確實贏得了很高的呼聲,收視率迅速提升。因此,許多媒體,甚至是主流媒體,開始過度地追求新聞的娛樂化。把政治、經濟新聞等的比重減少,將一些不太嚴肅的新聞,比如明星緋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暴力事件新聞等的比重提高。并且主持人在主持風格上,也過分追求娛樂化,將原有正規(guī)刻板的形象打破,創(chuàng)造新的主持形式。通過新聞的娛樂化來提高收視率是件好事,但是如果過度追求娛樂化,而打破了原有的底線,就忽視了媒體應當承當的責任。老百姓在新聞中只是看到“樂子”,對于黨的方針政策、國家大事、法律知識和一些實用性的信息了解得越來越少,以至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被拋到九霄云外。
信息時代,老百姓了解信息的渠道,大部分是通過新聞媒體。如果新聞過度娛樂化,老百姓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到娛樂化的新聞上,而對于政治、經濟等嚴肅的新聞,關注得越來越少。媒體為了迎合老百姓的口味,娛樂化的程度越來越大,老百姓在潛移默化的遠離嚴肅新聞,對于社會公眾事件關注得越來越少,對國家大事的了解也越來越少。如同今年的馬航飛機消失事件,當公眾都在關注馬航飛機到底去哪了,都在擔心飛機上的中國同胞生命的時候,文章出軌的消息被媒體傳出來,公眾的視線立即轉移到文章身上,可謂是文章救了馬航,對于馬航飛機事件,老百姓的知情權被文章的緋聞剝奪了。
某一案件發(fā)生時,正常的新聞會從案件本身來進行報道,將新聞事實傳播出去。但是過度娛樂化的新聞,在報道的時候,往往會添油加醋,從公眾的娛樂心理出發(fā),將案件事實以娛樂化的形式傳播出去,其間難免會對事件的某些方面夸大,給案件定性。公眾在看了娛樂化的新聞后,原本中立的觀點會被新聞所左右,從而產生偏頗的輿論氛圍,這種氛圍必然會影響到案件的審判。雖然娛樂的新聞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帶來了很高的收視率,然而媒體的這種不正當的炒作,卻超過了法律的底線,是要不得的。
為什么要將新聞娛樂化?其直接目的是提高收視率,而最終目的則是得到高收視率下的經濟收益。這也與現(xiàn)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有著很大的關系。目前,很多媒體都面臨著重大改革,自負盈虧,媒體自己養(yǎng)活自己是必然的趨勢,這也就導致了媒體必然要追求經濟效益。但是當媒體只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存在時,媒體的眼睛也就徹底被蒙蔽了。娛樂化的新聞,往往把一些庸俗、低俗、惡俗的題材都搬出來。對于媒體來說,這樣做收視率上去了,廣告也就隨之而來,經濟效益也就上去了。但是媒體不再干凈,不再有原來真實的信息,社會效益必將受到很大的損害。并且,媒體漸漸也會失去公信力,成為公眾面前的一個小丑,媒體的生命不久也將走向盡頭。
新聞媒體要想把娛樂化的新聞做得恰到好處,就要用正確的新聞觀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雖然現(xiàn)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但是媒體不能簡單從自己利益的角度出發(fā)來做新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得住時代的考驗,仍然是當今新聞媒體最好的指導。新聞是真實的、客觀的,媒體再娛樂,也要牢記這一點。并且更要牢牢記住,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應該是為社會服務的,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更應該恪守自己的職業(yè)操守。
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來說,要充當好守門人。每一個新聞事實,經過采訪、編輯再呈現(xiàn)到受眾面前,都是經過新聞從業(yè)人員之手。新聞從業(yè)人員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新聞的好壞。娛樂信息時代,新聞從業(yè)人員想把新聞做得更生動、更吸引受眾,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娛樂化的度要怎么把握,對新聞從業(yè)人員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斷的學習新聞業(yè)務知識,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堅持把健康向上的新聞內容作為主導方向,堅信要運用手中的攝像機和筆桿,達到引導社會正確輿論,形成良好道德氛圍的目的,才能做出更好的娛樂化新聞。
新聞娛樂化之所以頻頻出現(xiàn)問題,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可以遵循。想要讓娛樂化的新聞把握好“度”,既能娛樂受眾,又能保證政治、經濟等嚴肅新聞的比例,就必須對新聞的娛樂化有一定的約束,而不能任其自由發(fā)展。只有法律法規(guī)完善了,不僅能預防新聞過度娛樂化造成的社會影響,更能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一舉雙得。
[1]白巖松.新聞資訊競爭時代電視新聞的分析與對策[J].聲屏世界,2005(4):19.
[2]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13.
[3]魏穎.不容忽視的娛樂化趨勢[J].新聞通訊,2000(1).
[4]吳飛.現(xiàn)代傳媒后現(xiàn)代生活與新聞娛樂化[DB/CD].浙江大學學報,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