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主要探討跨文化視域下對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解析,結合人物解讀的自身屬性與獨特韻致,分析了跨文化視域下外國文學人物的基本特征,描述了跨文化條件下解讀外國文學作品人物的瓶頸遭遇,最后闡明了跨文化視域下解讀外國文學人物的新方法,幫助外國文學教學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 外國; 文學作品; 人物分析; 跨文化
對外國文學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解讀和探究,是一種客觀評價與主觀認知相結合的判別形式,其要求教師的視覺方式、解析水平以及教學行為要與解析對象保持在同一支點上。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對人物對象在價值、性格等宏觀層面上具有整體的認識,還需要深刻體會人物塑造后的跨文化意識產生心靈上的相互交融,完成文學價值豐富內涵的傳授。
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在跨文化視域下的基本特征
所謂的跨文化就是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xiàn)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以包容的態(tài)度接受與適應。而文學上的跨文化是人文思維、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環(huán)境等眾多因素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融合的一種思維形態(tài)。對人物的教學解讀是教學調研與文學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相互銜接,通過對目標人物的剖析,完成文學教學和人物對象的主客觀相結合的評析。
跨文化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初讀文本、跨越認識再綜合解析的向導流程。隨著跨文化環(huán)境的多樣化趨勢,受到文化思維、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固定式的人物解讀方式得到了延伸:一是在傳統(tǒng)翻譯屬性指導下對人物的二次解讀,在目標人物對象屬性的基礎上使之與相關的客觀環(huán)境相互銜接、相互滲透。例如在讀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梅尼特的性格特征時,會有效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其次,對某一人物進行單一化的縱向解讀,完全的回歸到文學人物純粹性的解讀。如在解讀薩特與加繆有關存在主義的作品中代表人物時,眾多教師僅僅是就文化基因進行純粹的文字表象轉換和文字價值的釋放。此外是以人本唯物主義為價值訴求,探究跨文化視域下的單一個體的行為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1]。
二、解讀外國文學人物所遇到的困難
外國文學是基于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這兩大框架演繹而成的,其文化語境在這兩大導向下模式結構有了明顯的劃分。其一是在現(xiàn)實主義基本構架下的具有群體化、理性式、集中性的文化語境,譬如美國的杰克倫敦、馬克吐溫及英國的毛姆、狄更斯等;其二是基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理念下的具有純粹性、意象式、個性化的文化語境,如美國的狄金森、??思{和英國的勞斯倫、伍爾夫等。因此在對人物形象解讀是應基于這兩大基本框架進行鋪展,使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完成教學目標得以共同實現(xiàn),相互協(xié)調。
網(wǎng)絡文化作為人文社會文化的新生,其及時性、高效性、功利性符合部分教師對于跨文化視域下的外國文學教學追求個性化、多元化、拓視角等主觀單一的教學理念,使部分教師的個性話語訴求得到了宣泄和表達,甚至一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對外來文學的探究及教學成績的利益化,對于外國文學人物的解讀并不深刻,同時還借助網(wǎng)絡社區(qū)對外國文學人物道聽途說、不足為憑的解析,使其課程富有娛樂性,學生非常喜歡,但其實這樣的解讀方法實質上是誤人子弟[2]。
三、跨文化條件下解讀外國文學人物的新方法
(一)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前提,創(chuàng)設融入外國文學人物解讀方法
對外國文學人物豐富內涵的解析,使學生融入到外國文學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取健康成長的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應該對文學人物的獨特韻味進行靈活的解析,使學生在愉快學習的同時,審美情操得以熏陶,文學修養(yǎng)得以穩(wěn)固塑造[3]。
(二)創(chuàng)設客觀真實、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解析模式
教師在創(chuàng)設外國文學人物的解讀方法時,應該保證課程的內容、教學的情境以及價值取向符合學生實際真實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不應僅為了追求教學的多元創(chuàng)新而插入一些脫離實際生活的文學人物于課堂教學中。
(三)創(chuàng)建契合學生心里特點和智力水平的解析方法
介于學生的復雜心里及智力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教師的教學不應只為了表現(xiàn)個人的榮譽感、增加文學教學的價值高度而將高深晦澀的知識帶入課堂教學中,而應該將一些大眾化的藝術作品引入介紹,例如《湯姆索亞歷險記》、《變色龍》等。同時在教學中應注意到控制解讀的簡易、個性化,把握深刻的人生寓意及豐富的社會價值,使學生更好的接受外國文學的豐富內涵[4]。
結束語:
跨文化視域下的外國文學人物解讀,既要以人物的價值取向作為教學的指導方針,又要注重在意識形態(tài)、文化基因及社會環(huán)境中尋找文學理論與現(xiàn)實社會的結合點。實現(xiàn)外國文學人物解讀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和多元化,提升外國文學人物教學在文化內涵、價值取向以及審美素養(yǎng)等方面的熏染傳播,幫助外國文學教育體系快速、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丹.跨文化文學接受中的文化過濾與文學變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7(06):77-78.
[2]張驍,羅錫英.外國文學教學與文本細讀[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4(02),93-94.
[3]吳燕,趙雪愛.論外國文學研究的障礙與出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01):76-77.
作者簡介:孫旭光(1982—),男,河南平頂山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