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欣杉
外媒觀點:邁向法治中國新征程
文∕鐘欣杉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23日閉幕,并發(fā)表公報。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被海外媒體解讀為依法治國“升級版”方案。
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對此,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指出,公報提及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16字方針,可視為現(xiàn)任中共領導層按照“依法治國”施政理念提出的2.0版,涵蓋了執(zhí)政黨進一步加強司法獨立的邏輯思路。
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說,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將為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描繪出新的路線圖。
美國《紐約時報》分析稱,盡管公報沒有涉及過多細節(jié),但是中國執(zhí)政黨努力以更為公正和法治的方式解決法律紛爭和案件的姿態(tài),可能會帶來廣泛的影響力,讓中國的法律體系更為有序。
路透社則刊文認為,“法治中國”迎來頂層設計,以法制替代人治,重塑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而從“摸石頭過河”轉向基于法制和規(guī)則行事將有助于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法國《歐洲時報》社論表示,四中全會為“依法治國”做出的“頂層設計”,既是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對執(zhí)政承諾的一次落實, 對執(zhí)政能力的一次加強,也是引領中國向著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目標的一次跨越。文章稱,會議強調了依憲治國與依憲執(zhí)政;強調“黨治”與“法治”雙管齊下。依憲治國在此次全會公報中載明,凸顯執(zhí)政黨尊重憲法權威作用的堅定意愿。
路透社報道稱,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政經(jīng)改革及反腐已進入攻堅階段,四中全會劍指“權大于法”這一公權力痼疾,為進一步深化改革踢開絆腳石。路透社稱,正如中國總理李克強所言: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對于私權利,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對于公權力來說,法沒有授權的都是禁止的。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約“公權力”,則是中國依法治國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美國《華爾街日報》注意到,公報稱將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分析師認為,這反映出黨內(nèi)人士已經(jīng)意識到有必要建立現(xiàn)代化法律體系,來公平、權威地解決爭端。
日本《外交家》雜志的報道說,外界從此次全會的公報中可以了解到,中央將采取行動降低地方官員對法律體系的控制;其次,中共承諾將提高政府施政的透明度,加大對官員的問責力度。增加施政透明度和官員問責度都符合習近平加強黨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努力。四中全會公報特別呼吁在確保中國的憲法得到遵守方面,要讓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發(fā)揮更大作用。
《聯(lián)合早報》指出,按照四中全會公報提出的相關意見,中國的法治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未來難點可能還是在于怎么落實。比如,官員多年養(yǎng)成“老爺作風”,不受法律管束;既得利益集團壟斷資源對法治的破壞等,都是司法改革施政實際過程中將面對的問題。
香港《大公報》評論稱,如何解決好人治與法治的關系,實際是能否真正落實依法治國的關鍵,亦是難點。四中全會總體貫徹了尊崇法治、弘揚法治、敬畏法治的總基調。“法治”是未來奠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根基。
香港《新報》文章稱,此次全會公報主要談依法治國,并致力完善法律職業(yè)制度,正是當局努力促進司法公正、推進依法治國的體現(xiàn)。
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wǎng)稱,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nèi)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香港《文匯報》文章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和路線圖,公報諸多新表述凸顯執(zhí)政黨法治新思維?!敖㈩I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以防止權力干預司法,確保司法獨立公正。而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旨在推動司法“去地方化”。
香港《亞洲周刊》文章表示,中國官吏在經(jīng)濟事務上有極大的裁量權,層層行政審批,遂使官吏有極大的尋租空間。因此,“依法治國”或徹底改變行政管理權,尋找并重建新的行政合理性和對行政權的有效監(jiān)督,這也意味著官本位得到大改變。
《紐約時報》報道稱,透過公報,可以感受到中共領導人希望通過司法改革,讓中國的司法系統(tǒng)更加透明。雖然公報沒有列舉出太多具體舉措,但可以肯定,全會通過的《決定》將產(chǎn)生深遠影響,它意味著中國將建立一個更加公正、以法律為基礎的法治體系。報道還表示,通過此次全會可以預測,中國將“重塑”司法系統(tǒng),特別要杜絕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等行為,限制省一級政府對司法系統(tǒng)的介入,把法官的權力重新轉移回法官手中。
《華盛頓郵報》稱,與西方三權分立制度不同,中共在會議公報中已明確表明中國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改革著眼于提高地方治理、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內(nèi)容。
福克斯新聞網(wǎng)稱,這是中共第一次如此重視“依法治國”,這將給中共贏得更多的支持。
路透社報道稱,全會提出了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zhí)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這些內(nèi)容對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報道認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將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并且向腐敗宣戰(zhàn),這讓他贏得了許多普通中國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