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
在中國舉辦的國際重大活動,對于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國際傳播意義。本文以2014年秋將在北京召開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為例,探討如何拓展重大活動對外報道的選題,分析采訪編輯的時代要求,以實現(xiàn)于我有利的國際傳播效果。
基于新聞價值的選題要素
議程設置理論可以解釋在每天眾多的新聞事件中,報什么,不報什么,哪個上頭條,每條報道占多大篇幅或時長。議程設置對于媒體來說就是新聞選題,它受到新聞價值的影響。新聞價值包括廣義的政治價值和具體的專業(yè)主義價值。政治價值在不同國家,由于媒體的地位和性質不同,具有很大差異。就國內政治來說,西方媒體是批判性的,中國媒體總體上是建設性的;而對外報道,特別是涉及本國利益的事件上,二者卻有相似性,都不會說本國不好。外交和國際事務是非常專業(yè)的領域,其消息來源、發(fā)布和求證,往往受制于政府或受其影響。就對外報道來說,政治價值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專業(yè)主義方面的新聞價值,各國倒沒有顯著的差異。
就國際新聞來說,一般包括下列要素:重要性、和本國相關、大國或名人、期待、有意義、能說清楚、可以預測、有沖突性、娛樂性、滿足人的情趣等。對于APEC的常規(guī)報道,要挖掘符合這些新聞價值的所有要素:20多個成員國的領導人齊聚一堂,非常重要;本國參與其中,他國亦有影響;中美日俄等大國政策引人關注,尋找各個領導言談舉止的亮點;人們對此次會議有何期待;和以往相比的意義;經貿合作要比政治談判更能說清楚;一些結果是可以預測的;存在什么樣的分歧;參會者的衣食住行、隨行家屬的活動亮相等。但僅有這些選題顯然是不夠的,對于主辦國的媒體來說,還要挖掘新聞價值,尋找不同尋常的選題,把會議成效和傳播效果最大化。
APEC報道如何選題
自1989年起,APEC已開了幾十次首腦會議,雖有新聞價值,但作為年度例行報道,也容易產生新聞疲勞或定式報道。作為東道國,中國2001年在上海已主辦過一次,成為當年的媒體盛會。此番來到北京,會還是那個會,但報道絕不應是當年共穿唐裝,今年會穿什么那么簡單。
尋找不同點,緊貼時代背景。最大的不同是時代背景的不同。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正值9·11之后,全球反恐無疑成為那次會議最大的議題和共識。此次北京會議的主題是“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但現(xiàn)實和未來有許多不確定性。
自本·拉登被擊斃后,全球的反恐局勢似有所緩和,但中國新疆及周邊的反恐局勢凸顯嚴峻。美國戰(zhàn)略調整,重返亞洲;中美在剛剛結束的雙邊經濟與戰(zhàn)略對話以后,如何在多邊的APEC會議上繼續(xù)。中日關系復雜,中日韓三國和東盟十國的10+3對話進展緩慢。更主要的是中國沒有應邀參加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談判,隨著2011、2013年日、韓的接連加入,在美國主導、日韓助推、多國配合下,進展很快。因為成員交叉很多,未來APEC和TPP的關系如何理順。中俄兩個APEC重要成員剛剛簽署了巨額的天然氣合同,而俄國政治上又卷入了俄烏危機。接連出事的航班,會不會使民航安全成為繼反恐之后另一個非傳統(tǒng)安全的議題,在APEC會上討論。
由于時代的不確定性,很難確立APEC報道的一致選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沒有定論,可以挖掘更多的選題來報道APEC。此次會議和以往不同的還有參會領導的變換,新的面孔會有新的風格和政策。此外,和2001年相比,媒體形態(tài)已完全不同。那時互聯(lián)網興起不久,對外報道仍是傳統(tǒng)媒體一統(tǒng)天下,而現(xiàn)在社交媒體、移動互聯(lián)引領潮流,娛樂、消費、視頻、段子大行其道,影響著報道選題及呈現(xiàn)方式。
點線面結合,全方位拓展報道。此次APEC會議,與以往一樣,是年度APEC合作的高潮和最大亮點。但要想做專業(yè)、深入的報道,僅僅圍繞這一點是不夠的,要以此為切入點,延伸成線。線就是每年的APEC有五個層次的系列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委員會和工作組、秘書處會議等。其中高官會每年舉行三至四次會議,由各成員指定的高官(一般為副部級或司局級官員)執(zhí)行領導人和部長會議的決定,審議各委員會、工作組和秘書處的活動,籌備部長級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協(xié)調實施會議后續(xù)行動等事宜,同時還參與會外一系列平行的工商論壇和經貿研討、貿促展覽活動。今年2月在寧波,5月在青島,8月在北京已召開三次高官會議,通過對秋天領導人會議的延續(xù)或回溯,可以由點到線,形成拓展報道,有更多的話題和現(xiàn)場,全方位、多地域報道APEC活動。
類似地,線的移動可以形成面,在更大的范圍內分析報道歷年APEC會議的變化與延續(xù),并與中美經濟與戰(zhàn)略對話、10+3對話、WTO部長會議、G20會議等橫向對比聯(lián)系,分析分歧與共識。
深入挖掘會場內外,講人的故事。開會是最隆重的,但也是最枯燥的,沒有場景和人物變換的新聞,或者新聞發(fā)布會里出來的新聞,往往沒有多少新聞價值。在報道會議話題的同時,要有背景分析、場景變化、人物特寫、相關活動。會場外不應僅是扎堆圍著第一夫人做文章,還有中外商人、消費者、專家和其他官員可以采訪。從決策的領導到受影響的普通人,新聞最終要講人的故事,而不是會議的講話。
視野全球化,從北京到世界。會議的現(xiàn)場在北京,但選題的角度不應局限于北京。只報道中國的事,其他國家難以產生共鳴。只盯著領導人,又讓普通人覺得很遠。利用網絡時代的技術便利、駐外記者的專業(yè)優(yōu)勢,把現(xiàn)場從北京延伸到世界各地,采訪其他與會國的人和事。除了APEC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和歐洲、非洲也是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這些地區(qū)也會關注APEC的影響輻射。因此會議在北京,選題全球化,采訪遍世界。
突破選題局限,政經兼顧。APEC是經濟合作活動,但國家之間經濟離不開政治。從本年度的幾次APEC高官會議來看,議題涉及貿易與投資、質檢、海關、林業(yè)、環(huán)境、衛(wèi)生、農業(yè)安全、災害預警、互聯(lián)互通、人員流動、電子商務、反腐敗、反恐合作等多個領域。而高層領導之間更是會討論安全、政治和戰(zhàn)略問題。因此報道選題要政經兼顧,經濟應精確、量化,有數(shù)字、有案例;政治應深入、前瞻,有戰(zhàn)略性和時代感。
對采編的要求
中國的記者采訪、媒體編輯在國內報道方面,由于人在現(xiàn)場、語言相同,一般能較好地完成。但是在對外報道和國際報道方面,則存在許多問題。中國的對外報道大多是翻譯。國際報道基本上是配合領導人出訪的官式采訪、編譯外國媒體的報道、或發(fā)回一些關于國外社會文化的軟新聞。由于外宣要服從外交的大局,加之媒體的性質和記者的身份不同,不管是國內的外宣還是駐外記者,基本不做調查性報道,一般連解釋性報道也很少做,就是介紹性報道。但在大家熟知的APEC會議上,只做介紹性報道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注重調查、解釋,做專業(yè)化報道。要改變跑會上會,聽聽發(fā)言,看看材料就寫稿的習慣。雖然不是每個記者都有機會采訪APEC領導人,但是可以找好選題,進行調查,寫深度報道。比如會議提到農業(yè)安全,可以多渠道采訪各國農業(yè)官員、國際糧農組織、進出口商、生產者和消費者,查閱相關文獻、報告、政策和統(tǒng)計,解釋清楚農業(yè)安全的方方面面,APEC成員的共識和分歧所在,對國家發(fā)展和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等。最重要的是,要積累專業(yè)知識,成為熟知某一領域的記者,而不是什么會都聽,什么稿都寫,但缺乏新意和深度的“萬金油”。
應用大數(shù)據(jù),選題創(chuàng)新,評論突破。APEC會議20多年來已積累了相當多的資料文獻,各個成員、各個行業(yè)、各種場合都有統(tǒng)計報道,可以借助網絡和數(shù)據(jù)庫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比如歷屆共同宣言的變與不變等,從選題創(chuàng)新或方法創(chuàng)新的角度,進行分析??梢栽谠u論上做突破,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講述;國際問題,中國解讀。
(本文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項目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