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欣,白 雨 ,金 剛
(1.東北大學 體育部,遼寧 沈陽 110004;2.大連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當前中國進人了一個利益博弈的時代。其特征之一即是由利益博弈引發(fā)的社會矛盾以及日益嚴重的社會沖突。利益的博弈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如何使利益博弈合法化、如何為利益博弈提供合法的舞臺、利益博弈的主體形式是什么、利益博弈的機制和規(guī)則如何制定、如何面對利益博弈等[1]。
在體育社會中,由俱樂部拖欠運動員工資、利益分配不合理、裁判判罰不公、群體類項目激烈對抗、球迷支持的球隊主客場成績不理想等利益因素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頻繁發(fā)生,同時這些群體行動也時常伴隨著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給體育事業(yè)帶來了破壞,并且會持續(xù)較長的時間,進而影響著中國社會轉型期間體育發(fā)展的方向及進程。本研究將在社會網(wǎng)絡視角下以國內足球領域中發(fā)生的3件典型的群體行動事件為例,對當前國內體育領域中不同程度的群體行動類型進行分類,并以此為基礎對其歸因進行探討。
當提及體育領域中關于群體行動的話題時,人們首先會聯(lián)想到球場上一直難以徹底消除的球場暴力。然而并非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對暴力沖突的行為方式“情有獨鐘”,相反一些群體行動中的參與者選擇和平避免沖突的方式與各級行政組織進行周旋。根據(jù)美國著名學者西德尼·塔羅(Sidney Tarrow)的觀點,群體行動根據(jù)程度方式的不同歸結為“常規(guī)”、“破壞”、“暴力”三種基本類型[2]。本文的研究重點也將以此分類為基礎,即在當前我國體育領域相同的制度空間里,為何有的群體行動主要采用常規(guī)的方式,而有的群體行動傾向于采用暴力的方式或在兩者之間并具有一定的破壞型。不同類型的行動之間在特征上又有什么不同。
資料顯示:1993年起至2009年間由社會矛盾所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在逐年遞增,到2009年已經(jīng)上升到了90,000余起[3]。雖然國內外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就開始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初步研究,但是對體育領域內的群體性事件研究則起步較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命題多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對體育賽事中突發(fā)性群體事件的應急處理研究;第二,對群體性事件的風險預防及規(guī)避策略研究;第三,對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研究;其主要的研究也多趨向于相關賽事中群體性事件的風險管理與預防。西方學者對于群體性事件的研究主要在建立完整的處理法案和計劃,建立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利用領袖、社會名流的威望以及志愿者的組織來疏導化解群眾情緒等領域內[4]。這類研究主要是從制度層次或預警機制上去尋求原因,研究的重點略有不同,但是存在著一個共同的解釋盲區(qū),既在制度空間里,為何會出現(xiàn)不同行為程度的群體行動。社會網(wǎng)絡理論認為,來自社交群體的影響會顯著的改變社會中個體的行為[5,6],群體的行為源自個體行為模式的微觀改變。社會網(wǎng)絡中某個個體的異動會帶動其他與之相聯(lián)系的個體,進而產(chǎn)生蝴蝶效應,從本質上改變群體的宏觀行為。本文認為,社會網(wǎng)絡理論[7]可以對此提供更為有效的理論解釋。
以近年來發(fā)生在國內足球領域中的3個典型群體行動事件為研究對象,它們分別是常規(guī)型的球迷群體“靜坐”抗議事件(2013年)、破壞型的球員討薪事件(2007-2010年)和暴力型的國奧隊員英倫群毆事件(2007年)。選擇國內足球領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國足球自職業(yè)化以來,發(fā)生了許多類別多樣的群體性事件,使足球領域本身具備了典型的意義,而豐富的案例為研究提供了更多適宜的素材。另一方面,由于相同項目范圍內發(fā)生的事件制度背景相似,研究中的干擾變量少,同時也能夠較客觀的觀察到事件中的關鍵變量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結果差異。
2007年2月中國國奧隊走訪英國,在倫敦與英格蘭女王公園巡游者隊進行了一場友誼賽,比賽過程中雙方隊員發(fā)生爭執(zhí),后升級到了肢體沖突,最終升級成了兩隊所有球員的大混戰(zhàn),雙方球員及部分教練員都參與了這場毆斗[8]。雖然裁判員在事情發(fā)生過程中曾對雙方球員進行勸解,但仍未能阻止。最終在雙方主教練、現(xiàn)場官員以及保安的勸阻下這場沖突才緩解。無獨有偶,2010年中甲聯(lián)賽第12輪,南京有有隊客場大比分輸給廣州恒大隊。賽后據(jù)球員透露,自2007年起俱樂部便開始拖欠球員工資獎金,因此開賽前許多主力球員有意選擇罷賽。賽后部分球員主動約見媒體,聲討球隊欠薪事件,最終導致俱樂部正式宣告解散。南京市體育局也曾因此介入進行調節(jié),但欠薪問題卻未得到合理的解決。據(jù)討薪球員介紹,他們也曾經(jīng)試圖通過司法途徑打贏欠薪官司,但因俱樂部確實沒錢至今也未能得到欠款[9]。最終討薪球員選擇了通過微信傳播,示威游行等方式表達對欠薪事件的不滿,希望以此方式引起外界更多的關注。2013年中超聯(lián)賽17輪,天津隊主場勝遼寧隊,憑借這場比賽的勝利,天津隊成功保級。而賽后這場比賽卻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認為遼足打了默契球,故意輸球給天津。在隨后遼足主場迎戰(zhàn)上海的比賽中,主場球迷選擇以“靜坐”的方式表達著無聲的抗議。據(jù)球迷透露,在此之前所有區(qū)域的球迷都收到了來自球迷俱樂部的通知,將在開場后的15分鐘內沉默靜坐,以此行動抗議遼足不負責任的行為[10]。
以上3個案例,其根本原因都是在于當事雙方的利益博弈,同時這也可能是職業(yè)化體育發(fā)展的一種結果,體現(xiàn)了在我國社會轉型期職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體育利益的紛爭開始呈現(xiàn)出群體化、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11]。
在群體行動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群體行動的方式及其進程往往是由少數(shù)精英來主導的。在球迷“靜坐”抗議事件中,精英來自于球迷俱樂部,他們由球迷俱樂部長期的社會網(wǎng)絡交往而形成,為共同的球隊提供長期的支持,活動中交往頻繁彼此相互了解,有很強的責任感,對賽場情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當球隊利益受損或遇到困難時,他們能夠快速的對意見達成一致。由于具備長期維護主隊賽場利益的“斗爭”經(jīng)驗,他們最終選擇了以“靜坐”抗議的方式表達對主隊“故意輸球”的不滿。在本次行動中,由于球迷俱樂部的加入,意味著強勢信息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本被帶入。
在球員討薪事件的社會網(wǎng)絡中呈現(xiàn)出的精英來自不同的關系板塊。他們在具體的決策、行動、管理、動員等意見上很難達成一致,但他們之間卻有著較大程度的相似性,如他們曾歸屬于同一家俱樂部或者同為該家俱樂部球員的家屬或朋友。雖然在整個過程中精英們曾多次試圖采取一些群體行動策略來吸引公眾對事件的關注,但仍無法掩飾信息資源以及其它社會資本的薄弱一面。但網(wǎng)絡中的精英卻能夠引導群體行動的走向,也使群體行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常規(guī)和暴力之間搖擺。
在國奧隊員英倫群毆事件中,雙方隊員的爭執(zhí)沒有得到緩解,反而由于多名隊員的加入升級為兩支球隊間的群體沖突。整個事件的發(fā)展過程非常迅速,只持續(xù)了2分多鐘時間,盡管裁判進行了勸解,但仍未能阻止這場“斗爭”。此次群體事件中的精英在球隊中多享有較高的威望,他們一般具有長期比賽經(jīng)歷,而且在隊伍中擅長動員球員參與群體行動。當組織以及個人利益受到威脅時,很容易動員眾人去實施相應的暴力行動進行反擊。
精英與大眾的關系特征也是影響群體行動發(fā)展趨勢的重要結構因素,這種關系特征也是嵌入在整個社會網(wǎng)絡類型中的。首先在球迷群體“靜坐”抗議事件中,普通大眾球迷在場中對球迷俱樂部內的精英表現(xiàn)出信任與支持,在面對共同利益受到侵害時這種信任與支持得到了增強。這種支持體現(xiàn)在面對精英的動員,大眾球迷與精英所達成行動的一致。整個過程中精英得到了普通大眾球迷道義及行動上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對“假球”現(xiàn)象聲討者們的支持與重視,這些都構成了球迷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在球員討薪事件中,多數(shù)球員及球員家屬都能夠為球員討薪行動提供較強的認同與信任。而在這個社會網(wǎng)絡中出現(xiàn)的是擁有各自不同主張的精英,他們都可以動員球員或家屬參與各自主張的集體行動中。因此就出現(xiàn)了一些球員及其家屬約見媒體、體育局上訪,一些則通過司法途徑打官司,一些則微博傳播照片或者采取街頭示威。無論出于何種主張只要有精英動員,球員及球員家屬都能夠對此提供支持。精英與大眾此類關系特征也體現(xiàn)出“破壞型”特征的形成依據(jù)。
最后,在國奧隊員英倫群毆事件中,球員們長期為同屬的國家隊效力,關系比較密切,當本隊球員受到來自客隊球員不公對待或威脅時,迅速的從個人行動升級為小范圍精英群體的對峙,又逐步升級為大規(guī)模群體行動。整個過程中,全體球員能夠快速的被調動起來,并且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群體行動中去。無論是隱匿中的精英還是暴徒式精英都能夠提供信任、情感、認同等社會支持,進而最容易從爭執(zhí)迅速升級到群體暴力。
美國社會學家羅納德·伯特 (Ronald Burt)認為,社會網(wǎng)絡中的某個或某些主體與有些主體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但與其他主體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這種無直接聯(lián)系或關系間斷的現(xiàn)象,從社會網(wǎng)絡整體來看好像網(wǎng)絡結構中出現(xiàn)了洞穴[12]。而在球迷群體“靜坐”抗議事件中,足球俱樂部與大眾球迷之間存在一個“結構洞”。球迷對球隊“不正?!钡谋憩F(xiàn)感到不滿卻又無法與俱樂部進行直接溝通。此時,球迷俱樂部組織的出現(xiàn)極大的改變了大眾球迷與俱樂部球隊的這種網(wǎng)絡結構關系。球迷俱樂部組織也正好處于大眾球迷和俱樂部球隊雙方形成的“結構洞”的位置。由于球迷俱樂部組織善于處理球迷與球隊的關系,并對足球領域行動規(guī)則具備較強的洞察,而且與普通分散的大眾球迷有著很好的往來,因此這種優(yōu)勢使得球迷有著更多的策略選擇,同時有能力有信心堅持選擇采取常規(guī)化群體行動。
球員討薪事件中,球員與俱樂部原本不存在關系的間斷現(xiàn)象,從整個網(wǎng)絡來看屬于“無洞”結構。但是隨著部分球員主動約見媒體,俱樂部因欠薪問題正式宣告解散,球員與俱樂部曾經(jīng)建立的關系出現(xiàn)了中斷,由此出現(xiàn)了“結構洞”。此時,在結構洞位置上出現(xiàn)了一個有力的協(xié)調者——南京市體育局的介入,協(xié)助球員解決欠薪問題。但體育局的介入最終卻未能解決俱樂部與球員間的欠薪問題。在隨后的行動中,部分球員及其家屬選擇以微博傳播照片,公開示威游行等無秩序方式給各級行政組織施加壓力,希望由此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但在這個“結構洞”位置上再未出現(xiàn)有力的協(xié)調者,也再未尋求到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導致事態(tài)的發(fā)展偏離常規(guī)的方向。
最后,在國奧隊員英倫群毆事件中,由于兩隊分別代表不同的國家,在文化差異,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兩隊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洞”。更重要的是原本是一場友誼賽,后因兩支球隊的沖突使得兩隊相互積存怨恨,這種怨恨疏離了他們賽前雙方友好的關系,由此加大了這一結構洞。在整個事件發(fā)生過程中,兩支球隊之間的結構洞位置上未能出現(xiàn)一個有力的協(xié)調者。盡管裁判曾進行了勸解,做了常規(guī)化的努力,但并沒能阻止這場暴力的趨勢蔓延。
隨著我國職業(yè)體育的發(fā)展以及市場經(jīng)濟中商業(yè)化對體育的滲透,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紛爭變得難以避免。紛爭主要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利益主體與職業(yè)化新生利益主體之間。在以社會網(wǎng)絡視角對個案中體育群體事件的行為主體關系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1)當群體行動中某些主體的利益訴求得不到傾訴或訴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反饋和滿足時,參與者會運用自身所擁有的社會網(wǎng)絡資本去找尋能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策略和行動。2)體育群體行動中,行為方式及進程往往由少數(shù)精英主導,他們往往掌握著優(yōu)質的資源,在社會網(wǎng)絡中也通常占據(jù)著結構洞的位置。他們能夠在群體行動中引導大眾群體行為方式的選擇及走向并能夠敏銳的洞察事件的發(fā)展與變化,因此行動中更加傾向于使用常規(guī)的方式解決問題。3)大眾群體在社會網(wǎng)絡中的位置決定了他們擁有社會資本較少,因此在行動過程中當社會資本較低時,群體行動的傾向趨于破壞型或者暴力型。4)群體行動中“結構洞”的出現(xiàn)則意味著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間的連接中斷,最終會導致群體行為向破壞型或暴力型發(fā)展。
1)建立長效的溝通機制,以填補由結構洞而帶來的不同利益訴求群體間的信息不對稱。通過設立相應的申訴反饋機構,實現(xiàn)有效的整體利益協(xié)調和資源分配。緩解由于溝通不暢和導致的群體間不合作的暴力傾向,進而實現(xiàn)對群體性暴力行為的疏通和管控。
2)實現(xiàn)對于社會網(wǎng)絡中意見領袖的常態(tài)化監(jiān)管和定期性的教育培訓。通過提升精英和意見領袖的法律意識和自身素質帶動整個社會網(wǎng)絡群體的相應素質提升,進而降低惡性群體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3)通過不定期的聯(lián)誼、座談和溝通等方式,促進大眾群體和精英群體的溝通以及大眾群體內部的相互交流。進而提升大眾群體的社會資本總量,降低群體性事件的破壞力和暴力傾向。
參考文獻:
[1] 孫立平.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3)[EB/OL].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1206/5212419.shtml.
[2] 西德尼塔羅.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斗爭政治[M].2005版.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122-141.
[3] 劉亞云,范成文.大型體育賽事突發(fā)事件預警管理指標體系的構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5):525-527.
[4] 王智慧,高鵬飛,張秋.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群體性事件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5): 57.
[5] Lorenz J, Rauhut H, Schweitzer F, Helbing D (2011) How social influence can undermine the wisdom of crowd effect[C].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9020-9025.
[6] Muchnik L, Aral S, Taylor SJ (2013) Social influence bias: A randomized experiment[J]. Science 341: 647-651.
[7] Wasserman, S., & Faust, K.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and Cambridge,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王永超.國奧隊就群毆事件集體道歉[EB/OL].http://cnsoccer.titan24.com/2013-08-01/306096.html.
[9] 關尹.南京欠薪風波主力曾選擇罷賽 [EB/OL].http://sports.sina.com.cn/j/2012-04-07/17016013491.shtml.
[10] 沈君.沈陽球迷靜坐無聲15分鐘抗議“默契球”[EB/OL].http://cnsoccer.titan24.com/2013-08-01/306096.html.
[11] 韓新君, 付德根.中國競技體育職業(yè)化中的利益沖突及其法律控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6):1-2.
[12] Burt R.Structure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