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艷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語文課堂有時會出現(xiàn)尷尬的場面,不是因為教師不善于引導,而是因為學生被動學習,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
錢夢龍曾說過,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讓膽怯的人勇敢,讓無能的人有能,讓無知的人有知。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從點滴做起,需要教師對學生熱情鼓勵,耐心引導,悉心幫助,用充滿摯愛、信任與期望的言語來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激勵學生上進,師生共享成功的樂趣。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起來了呢?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課堂上的及時肯定、作文中的由衷表揚,課后的溝通交流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課堂上的及時肯定。比如,開學后的第二周,我用了一節(jié)課來進行口頭表達訓練,講話的內(nèi)容是推薦《語文讀本》中的精彩篇目。在此之前,我已讓學生用課余時間去閱讀《語文讀本》中的文學作品。因為學生只有先閱讀,對文本有整體的感知,才會有推薦的理由,所以這次訓練有一石二鳥之效,既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又加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十幾位同學陸續(xù)登臺講演,我則根據(jù)他們的不同表現(xiàn),及時地進行點評,給予適當?shù)谋頁P和肯定,如“這位同學雖然聲音小了一點,但說話有條理!”“他雖過于緊張,不敢面對大家,一直都是低著頭講,但言之有物,思路清晰!”“他推薦的理由充分,能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來增強說服力,而且普通話也很流利!”在后來幾周的口語表達訓練中,其余同學就顯得更主動,更積極了,而訓練的效果則一次比一次更好,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的的表現(xiàn)欲也明顯增強了。
作文中的由衷表揚。以往教師們批改作文,由于種種原因,多是指出學生作文的不足,紅線紅圈不斷。有的老師甚至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一貫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來審視學生的作文,常用訓斥的口氣來寫評語,總是批評的多,表揚的少,時間長了,不僅會打擊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還會傷其自尊,甚至使其對老師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這樣一來又怎能“親其師,信其道”呢?學生沒有了寫作的興趣,即使教師強硬要求寫作,學生也會以應付的心態(tài)來寫,最終是蒙混過關,這樣的訓練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對學生的作文,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對學生作文中的缺點、毛病,應從愛護的角度予以指出,而不應嚴厲地批評,一味地否定。我們的一位同學寫了一篇作文,題為《秋天,卻不是您的歸期》。在文中寫到他已逝的母親,因自己的年少無知,無法理解母親,做了許多傷害母親的事情,卻連懺悔的機會也沒有了,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自責與痛苦,讀了很是感人。我在評語中寫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貴真!作文就需要你這樣的真情實感。母親雖已離去,卻永遠活在你的心中,放下包袱,輕裝前進;打開心扉,讓陽光驅除你心中的那片陰影,努力吧,母親一定會為你的成功而感到欣慰的?!睆拇艘院?,這位同學寫作文格外認真,而且越寫越好,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課后的溝通交流。有人說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的確如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僅重視課前的認真?zhèn)湔n,課堂上的生動講課和課后的批改作業(yè),我還注意與學生溝通交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情況,達到有的放矢的教學目的。如與學生交流讀某些文學作品后的看法;與學生談論時下的社會熱點;和學生探討什么樣的語文課更受學生歡迎等等。通過溝通交流,使我知道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也發(fā)現(xiàn)了學生身上更多的閃光點,拉近了老師和學生間的距離。再如,我們班有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女同學,但她性格內(nèi)向,言行拘謹,羞于在公開場合亮相,在課堂上很少回答問題,經(jīng)常是一站起來,就臉紅心跳,一張嘴,聲音也跟著打顫。針對她的這種情況,我找她聊了聊,這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原來她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而顯得自卑,這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即便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也不敢說出來。我做了她的思想工作,為了消除她的心里障礙,讓她找到自信,我有意借給她諸如《演講與口才》、《交際與口才》等書籍。沒過多久,她變得開朗又自信,在課堂中積極發(fā)言,不再臉紅心跳,聲音也不再顫抖,和同學的關系也比以前好了許多,在期末還被評為“三好學生”。
實踐證明,課堂上的及時肯定,作文中的由衷表揚,課后的溝通交流是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起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幫助學生找回了自信,克服了膽怯,戰(zhàn)勝了自我,為其提高語文能力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毫不吝惜地對學生作出激勵性和肯定性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以便更好地挖掘其潛能。當然,語文課不是說教課,它是培養(yǎng)學生情趣的,也是發(fā)現(xiàn)學生閃光點的,更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因此,我們都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變得主動起來,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少了一些尷尬,而多了一份融洽。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