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
(新疆師范大 學美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新疆維吾爾族民間工藝種類繁多、歷史悠久的特點構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其民間工藝文化是維吾爾人在自己文化淵源的基礎上,吸收各地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是長期傳承中形成的生產(chǎn)目的、制作程序、使用經(jīng)驗、流傳故事、地域風俗以及習慣禁忌等的文化綜合體,體現(xiàn)了民間工藝本質的價值元素,具有對外單一性和內部多元性的雙重文化特點。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文化內涵研究就是在維吾爾族民間工藝傳承文化的基礎上對其內涵和價值的進一步挖掘和探究。其民間工藝制品及其裝飾風格和圖案紋樣承載著濃厚的維吾爾族文化審美內涵,對現(xiàn)代設計和藝術創(chuàng)作有直接的借鑒意義。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工藝文化中不可缺失的工藝種類,它的獨特性是其他地區(qū)工藝所無法替代的。
新疆維吾爾族所處的地域位置和發(fā)展的淵源,維吾爾族民間工藝除了受到自身民族本土文化的熏陶外,還分別受到東部中原漢族的儒家、道家思想和西方印度文化、阿拉伯和中亞伊斯蘭教等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人在從原始走向現(xiàn)代的進程中,尤其皈依伊斯蘭教之后,很多宗教、部族已不復存在。因為受到伊斯蘭教教義的限制,不能出現(xiàn)有演進生物的宗教崇拜,所以現(xiàn)代的維吾爾族民間工藝中并沒有明顯的帶有之前豐富經(jīng)歷的工藝品實物。但這些宗教和部族的觀念、思想和審美意識不經(jīng)意間就會通過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民間工藝品中間接地、隱性地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不以任何教義和法規(guī)制度所能限制和左右的。因為這些來自不同體系、不同觀念的文化思想長期以來相互交織、相互碰撞,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維吾爾族現(xiàn)在的文化形態(tài),而基于不同用途的維吾爾族民間工藝就是在各種文化、觀念和思想中慢慢發(fā)展成熟起來的。
早期的維吾爾族人生活在南北疆不同的地域,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其民間工藝的材料有較大的差異,林區(qū)以木,山區(qū)以石,牧區(qū)以革,就地取材,物盡其用,是這里早期居民制作民間工藝的基本特點。經(jīng)過長期以來的不斷交流,各地的不同工藝互通有無,加上南疆各地的氣候、土壤適合農(nóng)業(yè)種植發(fā)展,這就為陶器、金屬制品和棉紡織業(yè)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較豐富的物質資源。9世紀以后至今上千年的歲月中,共同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民族審美趨向,使不同地域的維吾爾人在保留當?shù)孛耖g工藝特色的同時也借鑒著其他地域工藝的優(yōu)秀元素。逐漸形成今天的木制品、玉石制品、金屬制品、棉紡織品、皮具制品、土陶制品等不同的民間工藝樣態(tài),品種遍及維吾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維吾爾族的民間工藝是維吾爾人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展起來的。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實用性,即制作出來的所有民間工藝品用來滿足人民生產(chǎn)、生活、娛樂等的需要。第二個功能是裝飾性,即用來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寄托和追求,用來裝飾實用性的生產(chǎn)工具的同時還具有美化人們的居住環(huán)境,禮拜場所,妝點自己的衣、帽、靴、袍、首飾、樂器等。兩種用途的維吾爾族民間工藝品既相互獨立,各成體系;又彼此依賴,互為支撐。其中實用性是基礎,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裝飾性是靈魂,是維吾爾族人世界觀、價值觀的審美取向。缺少前者人們起碼的生活就無從談起,沒有后者維吾爾人的生活就會黯然無色,二者共同作用承載了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所獨有的多樣化性文化內涵。
維吾爾族民間工藝中的地毯、毛氈、土陶、小刀、艾特萊絲、土印花布、花木箱、搖床、藻井、石膏雕花等,其制作工藝,造型方式,裝飾風格,色彩搭配均具有較強烈的地方特色。每一種工藝的制作都有自己的特色傳承方式,世代相傳的過程中留下許多選料、造型、裝飾、使用的典章程序。千百年來,這些師徒傳承的方言、模具、典章程序等均是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共同完善和豐富著維吾爾族民間工藝的文化內涵。
現(xiàn)在的新疆是古代西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上水路航運開通以前,貫穿亞歐大陸的陸上交通就是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的南、北、中三條線路都在現(xiàn)在的新疆境內,東西方古代文明交匯于此。在當時新疆就已經(jīng)流傳了西方古希臘風格的絲織品,這是有出土的實物為佐證的。很具特色的維吾爾族的民間印花布工藝,有兩種傳統(tǒng)的印制形式,即模戳多色印花和鏤空單式印花,他們都有自己的工藝特色,前者可以運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模具組合成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變化豐富。后者從制作原理上可以看出是借鑒了內地南方的民間藍印花布的某些方法而發(fā)展起來的,他們以不同的生產(chǎn)工藝和藝術效果,相互媲美,其花卉、符號、圖案等豐富多彩,造型簡潔大方,不僅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審美元素的裝飾手法,同時也吸收了東西方其他民族優(yōu)秀民間工藝的裝飾精華。如“回”字紋,“壽”字紋、“萬”字紋、還有幾何紋樣等傳統(tǒng)的造型規(guī)律和美學思想等都有所借鑒。
維吾爾族的建筑也體現(xiàn)中西方不同的風格,哈密回王墓,正如莫合德爾·亞森在《新疆伊斯蘭教建筑裝飾》中所說:“從建筑材料上說,夏麥克蘇提陵墓是土木結構建筑,又是新疆獨特的外廊式建筑,四壁通透布局棱格窗,頂層有泥制穹隆頂,整體建筑看似蒙古帽,是中原建筑和伊斯蘭教建筑的有機結合”。
東西方古代的文明分別以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通過絲綢之路進行交流滲透,在二者之間的新疆,千百年來承載著雙方文明的交流痕跡。那一片片流傳下來的墓室殘痕,就是見證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只磚片瓦。當然,維吾爾族人在見證交流的同時,也在毫不間斷地、有選擇地吸收著對自己有營養(yǎng)的文化資源。這也正是新疆文化在當今社會的魅力所在,世界各地的有人不辭辛苦,萬里迢迢的跑到新疆,就是要領略這里別具特色的民俗風光和體會此地多樣文化滲透內涵的豐富資源,而維吾爾族民間工藝就是這些魅力文化和豐富資源的主要呈現(xiàn)內容之一。
審美意識、倫理思想和民族習慣是除了民族和宗教文化因素之外所能影響到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文化的三個主要方面。他們是建立在維吾爾人的民族和宗教觀念之上的,審美意識是靈魂,倫理思想是準則,民俗習慣是動力。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民間工藝發(fā)展的方向。維吾爾族民間工藝雖然做工不是那么精良、細致,但是其具有的實用性和稚拙、樸素、美觀、大方的造型和裝飾風格,正是其能夠在民間廣泛流傳和應用的原因。
維吾爾族民間工藝中的審美意識有來自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元素。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念,以及佛教、伊斯蘭教等教義的審美意識在手工藝的造型和裝飾文化中都有體現(xiàn)。例如靳之林在《中國民間美術》中介紹的扣碗就是代表,“扣碗指民間一種連碟帶蓋的碗,在他們(指民間手藝人)的眼里扣碗并不是自然屬性的扣碗:扣碗上為天、下為地、上為陽、下為陰,是一種哲學符號,代表一個天地,陰陽未開,未分的宇宙母體…”。還有伊明江·阿不都熱依木在《維吾爾族手工業(yè)文化研究》中講述佛教中對美的概念的解釋:“佛教僧眾以‘因緣說’來解釋美,即‘美存在于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生成美的決定因素在于人,在于在于主管和客觀之間的因緣和合之中’。例如,佛經(jīng)經(jīng)常把自然事物中的生意盎然的、純潔的、光彩的、清白的或美的等等都作為美的對象來欣賞;荷花、蓮花、純凈的水、碧綠的草樹、艷麗的花朵、纏繞的藤蘿等等都是佛經(jīng)中頻頻出現(xiàn)的審美觀念”。對于信仰伊斯蘭教后的維吾爾族來講,伊斯蘭教的審美思想同樣也被他們接納、吸收在了維吾爾族民間工藝藝術當中。這就是審美意識在維吾爾族民間工藝藝術中的具體體現(xiàn)。長期以來它作為維吾爾族民間工藝的靈魂起著引導的作用。
維吾爾族人的倫理思想體現(xiàn)在其民間工藝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倫理是一個民族在社會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它來源于本民族長期以來所受到的各種文化、觀念的影響綜合,并且以傳統(tǒng)習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社會輿論等方式作為具體呈現(xiàn)??梢妭惱硭枷朐诰S吾爾族文化中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也促使和制約民間工藝的發(fā)展方向。
維吾爾族民俗文化包括多種形式,從總的范圍來說它體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物質、精神和社會行為三大方面,是社會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之一,而手工藝術卻是作為民俗文化具體的承載方式出現(xiàn)的。二者相互依賴、互為補充,各自充實著對方的內容與形式。維吾爾族民間工藝與民俗文化同樣也是這種相互支撐,彼此依賴的關系。正如前文所說,民俗文化是民間工藝的制作動力,而民間工藝是民俗文化的呈現(xiàn)載體。維吾爾人在婚喪嫁娶和節(jié)慶假日中頭戴花帽、身披盛裝,腳踏地毯,手持樂器,載歌載舞。這些活動是由民間工藝和民族文化一起裝扮完成的??梢?,民間工藝的制作是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的。其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為民間工藝提供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同時民間工藝的不同種類和制作程序又豐富著民俗文化的內涵。
宗教多樣化、民族多元性的組合,各種審美意識、倫理觀念、民俗習慣的參與,長期以來這些因素的相互滲透,共同作用,一起構成了維吾爾族民間工藝的文化內涵,這是其根性的表現(xiàn)。而以伊斯蘭教文化觀念為主的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正是在這些根性文化的表現(xiàn)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現(xiàn)代意識中的維吾爾族民間工藝,其內涵是建立在伊斯蘭教審美文化之上的,滲透著維吾爾人血液中組成的各種觀念和意識的文化營養(yǎng),并歷經(jīng)融合、變異、同化、創(chuàng)新等過程才慢慢形成的。
維吾爾族民間工藝的裝飾風格和圖案紋樣承載著濃厚的維吾爾族文化價值。南疆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帶著花帽或者穿著艾特萊絲的男女,建筑上石膏雕花和巴扎上民間手工藝處處顯示著維吾爾族人裝飾文化。也正是這種內含價值的存在,才使得許多已經(jīng)頻臨滅絕的維吾爾族民間手工藝在其失去制作方法的情況下仍能以影像和文物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心里。雖然這在民間工藝行業(yè)里是一種變異現(xiàn)象,也是對純手工藝術的質地改變,但是這種文化內涵和審美心理的存在就是維吾爾人民間工藝的根性價值,就像血液一樣時刻流暢維吾爾人的身體里,縱是歲月更迭也永遠無法移除的文化印痕。這就是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文化內涵的魅力所在。
維吾爾族民間工藝制品對現(xiàn)代設計和藝術創(chuàng)作有直接的借鑒意義。造型是維吾爾族民間藝人在制作工藝產(chǎn)品時首先要考慮到因素,實用和美觀是其因素的必要條件。比如維吾爾族的陶罐,曾經(jīng)在維吾爾人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xiàn)在在南疆的維吾爾人家中還可以看到很多正在使用的陶制品。不同的造型決定其不同的用途,造型的優(yōu)美使其具有更好的市場,得到更多的經(jīng)濟回報,所以在實用的同時盡量做到美觀。這種實用和美觀的的理念在現(xiàn)代社會的化妝品造型和禮品盒的包裝上就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其他的如英吉沙小刀、花木箱等的造型也是如此。
色彩在維吾爾人的民間工藝中有很重要的意義。自然界中赤橙黃綠青藍紫構成豐富多彩的生活旋律,維吾爾人對色彩也賦予了自己的文化寓意。白色象征圣潔,黑色喻示莊重,綠色代表生機和活力,藍色賦予遙遠和寧靜,紅色表示喜慶、吉祥等,在維吾爾族民間工藝中多用純植物的顏色,一般紅、黃、綠、褐色使用較多,白色、黑色一般為背景,常見于絲棉制品的染色和刺繡中。這種對于色彩搭配的使用,一方面固然是基于生產(chǎn)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維吾爾人的審美趨向。
圖案是在維吾爾民間工藝經(jīng)常被應用的裝飾元素。長期以來被不同形式的圖案紋樣裝飾的民間工藝品點綴著人們的生活,連續(xù)式、對稱式的墻圍、桌布、服飾、雕花等包含著維吾爾人對生活中美的形式的偏愛。研究維吾爾族圖案藝術是一個復雜龐大的課題,許多來自各行各地的專家學者都在這一領域中默默的鉆研、探究。法國美學家丹納曾在《藝術哲學》中說:“要了解藝術家的趣味與才能,要了解他為什么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部門,為什么特別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表現(xiàn)某種感情,就應當?shù)饺罕姷乃枷敫星楹惋L俗習慣等傳統(tǒng)中去探索?!本S吾爾族人的生活可以被視為是一個被各種圖案裝飾了的民族。裝飾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以色彩和圖案為母體,以造型為基礎,共同作用于人們的生活。維吾爾人對于裝飾有著異常豐富的審美訴求,它體現(xiàn)在維吾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裝飾的風格要求維吾爾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信仰背景。
維吾爾族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工藝文化中不可缺失的工藝種類,它的獨特性是其他工藝所無法替代的。如今在國家和自治區(qū)的政策扶持下,許多有代表性的維吾爾族民間工藝得到保護和推廣,各地成立了以民間工藝傳承人、博物館、民俗館、文化村、工藝巷等為名項目,在此基礎上,多種維吾爾族民間工藝申請了各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政府還定期組織各種民間工藝產(chǎn)品的交流展示會,通過政府組織、民間藝人參與還有民間手工藝愛好者的支持,許多頻臨滅亡的傳統(tǒng)手工藝又恢復了生機。媒體也通過拍照、攝影、解說等的方式向更多的受眾介紹維吾爾族民間純手工的工藝,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了這些世代相傳的工藝種類,這對中華其他民族的同胞認識和了解新疆維吾爾民族有很大的幫助,也增加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文化豐富性的認同。
[1]阿不都克里木·熱合滿,馬德元.維吾爾族文化簡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2]伊明江·阿不都熱依木.維吾爾族手工業(yè)文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7.
[3]李安寧.新疆民族民間美術[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王伯敏.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術通史[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95.
[5]《維吾爾族簡史》編寫組.維吾爾族簡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