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岳峰
起風了。
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揚起的漫天沙塵,遮住了阿拉爾市的真容。這讓從120公里外阿克蘇趕到的《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樓。
這個年輕的城市有個很長的名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
阿拉爾,維吾爾語意為“綠色的島嶼”,古稱“昆崗”,地處絲綢之路上的龜茲于闐古道。它在地理上背靠阿克蘇,東接庫爾勒,西連喀什,南通和田,北至伊寧,扼守戰(zhàn)略要地。
作為一座城市,阿拉爾建城的故事可以從上世紀末講起:當時中央決策在兵團建立一批新城市。到2002年,在第一師,通常也稱農一師——它也曾叫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yè)建設第一師——墾區(qū)內,建立了自治區(qū)直轄的縣級城市——阿拉爾市,實行“師市合一”的管理模式。
當然,如果講起這座城市的源起,還可以追溯到更遠久的過去。
無論如何,現(xiàn)在這里已經形成了“1個兵團城市——1個墾區(qū)中心鎮(zhèn)——13個一般團場城鎮(zhèn)——17個中心連隊居住區(qū)”的城鎮(zhèn)框架體系。
塔里木河穿城而過,三河交匯塔河源,另有4座平原水庫。
這里也是兵團在南疆最大的墾區(qū),還有世界最大的沙漠改造體系、世界最大的現(xiàn)代農業(yè)體系、南疆最多的天然氣資源、新疆最大的水泥建材企業(yè)、全國最大的優(yōu)質棉基地和百萬畝林果基地,以及塔里木大學——這一切構成了一座城市的基本體系。
在建成區(qū)面積60.5平方公里的城市里,生活著20.3萬人。這座年輕的城市還是自治區(qū)園林城市、衛(wèi)生城市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
如今,隨著阿拉爾到塔中45號井的公路獲批,阿拉爾市將會獲得穩(wěn)定的能源供應。阿拉爾市副市長廖肇羽有一個更宏偉的想法:打通瓜達爾港——喀什——圖木舒克——阿拉爾——塔中——且末——若羌——格爾木——成都——長江經濟帶。戰(zhàn)略通道安全,原油可以在兵團城市提煉,將成品油運至內地。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阿拉爾市政委、黨委書記鄒躍斌的期望是,“建設城市在兵團發(fā)展史上,能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震的建城計劃
1956年,陳自學作為支邊青年,“敲鑼打鼓戴紅花”來建設邊疆。到了阿拉爾后,接兵干部說,這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灘,“就是你們的家”。
現(xiàn)年77歲、曾任農一師師直黨工委書記的陳自學向本刊記者回憶說,那時阿拉爾一間房子都沒有。
1958年,在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的支持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5個師、兩萬余人開赴阿拉爾,建設農場。
王震的想法長遠而宏大。81歲的農一師基建公司原經理楊文學告訴本刊記者:“我們的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同時也發(fā)展人口。”
這一年,王震還指示建設塔里木大學,要與昔日的抗日軍政大學比一比!那時在阿拉爾的規(guī)劃中,大學、火電廠等一應俱全。
廖肇羽說,不管怎樣,當年那一代領導人已經為阿拉爾構筑了基本的城市架構。
兩年后,王震視察阿拉爾,正式提出要把阿拉爾打造為一座城市。時任自治區(qū)黨委書記王恩茂的說法是,要把阿拉爾建得比石河子還石河子!
兵團各師的墾區(qū),一般對應自治區(qū)的地州。農一師的墾區(qū)在阿克蘇地區(qū)境內,地跨五縣一市,阿拉爾原本只是其中一個團場所在地。
農一師原總農藝師廖從農記得,當時每到周末,“上海娃娃們”打著小洋傘去逛街,“我們都從阿克蘇跑去阿拉爾”。
如果沒有“文革”,火電廠等設施都已準備開工了。83歲的農一師防疫站原站長張壽芝說,還有一個原因:一切如火如荼之際,阿克蘇地委對自治區(qū)政府說,當時安全形勢不好,農一師需要坐鎮(zhèn)阿克蘇。
其實,農一師一旦搬走,阿克蘇將大傷元氣。廖從農說,1985年前阿克蘇市區(qū)五分之三的人口都是農一師人。1990年前,這座邊城的電力和煤炭供應都要靠農一師。
相當長時間里,阿克蘇地區(qū)各個地方政府都是農一師出去的人。若沒有農一師的稅收,很多縣都是財政赤字。兵團曾在1975年至1981年短暫取消,到兵團恢復時,阿克蘇的公共建筑,只有農一師的有洗手間。
鄒躍斌強調,兵團是一種政治制度和設計。
對于兵團與城市的關系,則在“七五”事件后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時提出,領導人談到“一座城鎮(zhèn),就是一個現(xiàn)代文明的聚集地,一個維穩(wěn)戍邊的堡壘”——這句話在疆內外關于兵團新城的報道中被頻繁引用。
兵團提出,自身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后,應該由過去的戍邊,過渡到解決政權建設問題。
“這個過程中,政權建設合法性的問題如果沒有理順,對兵團發(fā)展是一種制度上的障礙。高層也進行了深入思考。” 鄒躍斌說。
從一座到十座
在啟動新一輪城鎮(zhèn)化進程之前,北疆石河子市是兵團幾乎唯一的“合格城市”。它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轄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曾是兵團總部所在地,也是農八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的一個新興城市。
石河子是兵團在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背景下新建城市的典型代表。1950年新疆軍區(qū)22兵團進駐石河子,建設石河子新城,后來相繼建成99個國營農場、8個牧場。
1961年經自治區(qū)批準,石河子成為以農八師為主體的兵團管轄城市,1975年兵團撤銷后成立石河子地區(qū)。1981年恢復兵團后,石河子市再次成為兵團直轄管理的城市。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兵團恢復后,主要以農業(yè)為主,團場發(fā)展二、三產業(yè)的稅費全部移交地方,自身沒有財政收入,只能以團場利潤投入城鎮(zhèn)建設和服務,加重了負擔,造成城鎮(zhèn)發(fā)展動力不足,城鎮(zhèn)基礎設施滯后。
但石河子市由于行政職能完善,“能夠應對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成為兵團發(fā)展的亮點。”他說。
1997年中央下發(fā)了中發(fā)〔1997〕17號文件,給予兵團特殊的政策支持,兵團進入新的加快發(fā)展時期。在中央和自治區(qū)的支持下,兵團開始按照石河子模式推進設立阿拉爾、圖木舒克、五家渠和北屯市的工作。endprint
到2004年,阿拉爾、圖木舒克和五家渠市正式掛牌。三年后,《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出臺,要求充分發(fā)揮兵團既融入新疆社會又保持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集團化組織的特殊優(yōu)勢,繼續(xù)支持兵團加快發(fā)展,提出按照石河子的模式,在戰(zhàn)略地位重要、團場集中連片的墾區(qū),新建幾個自治區(qū)直轄的縣級市。
就此,兵團開始啟動墾區(qū)中心城鎮(zhèn)設市的籌備工作。
按照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部署,兵團先后設立了北屯市、鐵門關市和雙河市等城市。如今,兵團管理的城市達到了7個。
根據(jù)計劃,兵團將在現(xiàn)有7個城市的基礎上,按照“師建城市、團場建鎮(zhèn)、整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城鎮(zhèn)化發(fā)展思路,再設立一批新城,到2015年形成以10個城市及10個墾區(qū)中心城鎮(zhèn)為骨干的城鎮(zhèn)體系。
在阿克蘇乘坐出租車,如果說去“一師師部”,司機可能不清楚,但如果說去“司令部”,幾乎每個人都知道。
阿克蘇市中心還有一處名叫“司令部”的公交站牌。雖然站牌后的院子已沒有多少人進出,但沉默的建筑仍能吸引外來人的注目。
這個名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司令部的地方,即將完成自己在阿克蘇地區(qū)的使命——往日龐大的機關,大部已搬至120公里外的阿拉爾市。
為什么要有阿拉爾市
在阿拉爾,廖肇羽為本刊記者指示掛在他辦公室里的巨幅地圖:以阿拉爾為中心,北至阿克蘇、伊寧、庫車、庫爾勒,東出沙雅,南下和田,西進喀什,都在500公里范圍內。
但往往兵團的地開到哪里、水引到哪里,與地方爭利的矛盾就難免出現(xiàn)在哪里。
所以農一師原史志辦主任常煒對本刊記者說,現(xiàn)在農一師向阿拉爾挺進,主要考慮與地方的關系。
國務院要求兵團按照石河子模式建設城市?!澳呐碌胤降耐恋亻e置,被兵團劃過去,鄉(xiāng)長也不高興。”常煒說。
不過他覺得,阿拉爾只是農一師開發(fā)塔里木的大本營:那里向南是沙漠,向東要兩次穿過塔里木河,向西也要修路,有人說并不適合建設大城市——塔里木河不斷向北漂移,沒有固定的河床。
但是,“如果司令部不搬到阿拉爾,投資商會擔心沒有保障?!?59旅精神研究所所長任新農對本刊記者說。
可是農一師人的子女還大多在阿克蘇生活,很多人覺得在阿拉爾過不上城市生活。
一個重要的因素幾乎被所有受訪者提及——農業(yè)現(xiàn)代化很到位的兵團沒有工商稅務部門,企業(yè)稅收無法返還。
解決兵團在南疆履行管理職能的過程中,需要賦予其行政權、執(zhí)法權,尤其是稅收權。任新農原來工作的三團,每年向所在地阿瓦提縣納稅千萬元,是該縣最大的納稅戶。
而要有稅收權,就需要有城市。
2012年,農一師被要求將工作重心下移到阿拉爾,加速建設阿拉爾。
鄒躍斌說,其實,隨著開墾規(guī)模的擴大,“水土資源、生態(tài)、兵地之間的關系,都存在一些問題?!?/p>
至于建城,“沒那么復雜,就是石河子模式,哪個容易哪個先干,沒有定式?!彼f,調整社會結構、促進區(qū)域協(xié)調、推動文化交流、優(yōu)化人口結構,最終促成了這座城市的建設。
“應該說兵團城市的建設確實是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在實踐過程中也有很多思考,我們感覺到這個城市遠比想象的作用更大?!编u躍斌舉例說,像人口的聚集,“把人口和布局優(yōu)化的問題解決了,這也是中央意圖的一個有效實踐形式?!?/p>
最終,“原有的人,發(fā)展空間得到了延續(xù);新增加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空間。兵地之間,隨著蛋糕做大,利益共享?!彼偨Y說。
“第一屆”如何建政
1997年農一師開始申報建立阿拉爾市,2002年9月17日獲批后,成立了阿拉爾市籌建領導小組,由師主要領導組成。
這個過程中阿克蘇地方政府沒有參與,但以勘界的形式確認了阿拉爾市的范圍。任新農說:“阿克蘇地委主要領導有開明思想和遠見卓識。”
之前5年中,各級部門反復討論、審批,兵團建市還要考慮當?shù)厣贁?shù)民族群眾的意見。
有的老百姓不同意把地盤劃撥給兵團,“擔心成為兵團人后沒有了自治政策”,“擔心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被兵團占有”。
2002年阿拉爾開始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并綠化,劃分主要辦公場所和功能區(qū);2002年至2004年間水電路解決到位;2004年市政府大樓完工,這年1月19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阿拉爾市掛牌成立。
2013年11月起,聽說農一師準備全部遷到阿拉爾,反對聲音多了起來。常煒說,很多人覺得老司令部辦事方便,有些團場的人也愿意來阿克蘇,“連阿拉爾的人都在阿克蘇買房子”。
新成立的市沒有人大政協(xié)等機構,于是從各單位抽調人員兼任。“各團是團級單位,塔里木大學和研究所是團級單位,阿拉爾市也是團級單位——憑什么你團級單位就要領導我團級單位?” 常煒說。于是,只能由師領導兼任市領導,師長兼市長,師政委兼任市委書記。
年底報GDP,如果按農一師的整體GDP上報,數(shù)字太大;如果減掉幾個團的數(shù)據(jù),又小了。常煒說“很糾結”。
任新農記得,2002年到2010年,仍然是“師黨委一幫人,市政府一幫人”。比如說市建設局管阿拉爾市城建,但又要接受師建設局的管理。師建設局認為,你要服從我管理,但市建設局認為,你不如我了解情況。
2011年開始,二者徹底合而為一。
這個過程中還要同步建設地方政權,變農工為市民,變職工代表為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
在對《瞭望東方周刊》回憶時,農一師阿拉爾市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原師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主任許峰記得,他曾經工作的市人大當初也頗為周折,最終由“自治區(qū)人大指導我們”。
一切都靠摸索。2004年,原來在九團工會的許峰被調到人大,當時人大沒有編制也沒有工作人員,副主任都是從各團調來的,“四個副主任自己出簡報,搞視察搞調研,自己寫文件”。endprint
原來搞團場工作的領導習慣行政命令,到人大后強調“國家法治建設”,于是開始讀書學習。
阿拉爾市第二屆人代會時,工作人員仍然不夠,從各機關抽調人手充當秘書。這個過程中讓大家充分發(fā)表意見。
如今,許峰覺得,團場還是非常尊重人大代表的。
越來越多的人和樓房
建市僅僅增加人口沒有意義。
中組部第六批援疆干部、農一師阿拉爾市建設局書記王東記得,十年前這里所在的九團團場,“幾座辦公樓,一些連隊職工,幾個紅棗加工廠”。
人員的聚集也有困難,基層務工人員難找,企業(yè)與政府管理人員尤其難找。目前阿拉爾市政府機關的人員一部分由農一師機關下派,另一部分要依靠招考公務員。
在這個城市里,“軍墾大道”昭示著它的血脈,師市政府廣場前的雕塑高35.9米,關聯(lián)著農一師的前身359旅。
透過阿拉爾市的漫天沙塵,一棟建設中的購物中心正在顯出輪廓。當?shù)厝嗽瓉砗鹊氖墙浐唵翁幚淼墓嗲褚呀ㄆ鹆俗詠硭畯S,人、畜、工業(yè)用水都被分流。電力供應不再貧弱,服務業(yè)也在逐步提高水準。目前王東覺得,因為“兵團人的收入還可以”,文化設施與購物中心還是要建設的。
農一師將工作重心移至阿拉爾,一批重點部門如建設局、組織部就搬了下來。各個團場都有了小城鎮(zhèn)規(guī)劃,土地性質按國家要求,一般農用地可以考慮進行農產品加工業(yè)的配備。
一個重要問題是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市里想了很多辦法讓外來投資者放心,例如與投資者成立合資公司。
現(xiàn)在外來投資每年都在增加。而建市之前,作為企業(yè)的兵團不能自己出臺招商引資文件,很多企業(yè)寧可在阿克蘇投資。
到2012年,中央還批復了阿拉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在合署辦公、產業(yè)發(fā)展帶動下,城市核心區(qū)人口凈增了一萬多。地方鄉(xiāng)鎮(zhèn)也有愿意加入阿拉爾市的。
托海鄉(xiāng)的少數(shù)民族群眾就集體申請加入兵團,因為可以免費用地、用水,經常還會有各種慰問,他們也可以享受無償支援的化肥、農藥、種子。
2011年開始,浙江臺州對口援建阿拉爾,原來營房式的小城鎮(zhèn)規(guī)模迅速擴大。12團副團長張華平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前,每個鎮(zhèn)不到5000人,如今他們的小城鎮(zhèn)有兩萬人。
上世紀80年代初,12團建了一棟磚混結構的三層樓房,很多數(shù)十里外的職工因為沒見過樓房,紛紛過來看。
1986年,12團工交科科長徐國剛剛工作,他記得,有一名老軍墾在這座三層樓中上上下下幾十次,說要好好看看樓房。
2010年,12團24連三分之一的職工在阿拉爾買了房。
張華平說,職工們可以做到“有一份地,鎮(zhèn)里還有一份產業(yè)”,“撤連并鎮(zhèn)”后,曾經在軍營式磚木平房居住的職工們,住進了統(tǒng)一供暖的樓房。
搬進樓房的職工們也面臨著社區(qū)管理的問題。張華平說,以前談不上社區(qū)管理,“團場讓干什么活職工就干什么,職工也不愿繳費”。
現(xiàn)在,“社政科”負責社區(qū)管理,“社管辦”負責城鎮(zhèn)衛(wèi)生等工作,“一套人馬兩個身份”。以后社區(qū)管理還要逐步向市場化過渡,“城市管理經驗還需要摸索學習?!?/p>
徐國則發(fā)現(xiàn),過去團場的人們認為去阿克蘇才算是進城,而今這種理念在慢慢變化。城鎮(zhèn)讓干部職工變成了市民,把連隊變成了社區(qū)。“師市合一,(農)場鎮(zhèn)合一,連社(區(qū))合一”,社區(qū)主任是連長,在團部社區(qū)生活,接受團部的社區(qū)管理。
新城要有什么
鄒躍斌說,阿拉爾在建市之前,不具備完整的功能,“其他城市都是先要素聚集,我們倒過來,是先具備條件?!?/p>
12團原來主要靠棉花產業(yè),現(xiàn)在日益便捷的交通帶來了客商,新建的工業(yè)園區(qū)進來很多企業(yè),林果業(yè)發(fā)展起來了,大量外來人口涌進城市從事農產品加工。
張華平說,如今工業(yè)園區(qū)的一個廠,每年可以有7000萬元產值。
12團原來只有一個小商店,現(xiàn)在有了三個大超市,張華平說:“全團小商店、小飯店有467家,僅賣農資的就有30多家商戶?!币郧胺昴赀^節(jié),人們要排隊去全團僅有的一個農業(yè)銀行取錢,現(xiàn)在銀行也多了。
就連垃圾,也由原來僅有一個垃圾桶,飛躍到了“全團垃圾綜合處理”。
軍墾后代紛紛自己開店,“因為有城市了嘛!”12團工作人員、曾經的教師方雅萍告訴本刊記者,一個學生從內地回來后辦起了養(yǎng)豬場。菜市場偶遇,學生問老師:怎么不買我的肉?過幾年我要讓在外面的人都回來給我打工!
如今團里結合維穩(wěn)工作,為回鄉(xiāng)大學生每月提供1500元生活費,將他們編組成民兵,并從中擇優(yōu)安排專業(yè)對口的工作。
學生也很方便,原有的三個學校距離遠,如今團里斥資三億多元將三校合一,并專門配置了校車接送學生。
在10團苗木基地,工作人員馬艷麗說,2012年為了追尋在輪臺服役的男朋友,她一個人跑到了新疆。“畢業(yè)時剛好這邊的領導到學校招人,我就問領導,離輪臺遠不遠?領導說不遠。”在新疆的語境中,500公里確實不算遠。
來了以后她覺得“新疆太大了”,因為500公里足夠她從家鄉(xiāng)河南到讀大學的陜西的距離。
在兵團于南北疆建設的若干新城中,阿拉爾走得最快?!?015年上半年可以實現(xiàn)管域、轄域、市域的全覆蓋。”鄒躍斌說。
這些要點意味著,“以人為本的城鎮(zhèn)化建設全覆蓋”。
“兵團城市都存在一個弱項:市場和社會要素缺少活力。我們計劃經濟傳統(tǒng)太深厚了,權力配置是市場不接受的,建城還用計劃經濟那一套肯定不行。”他說,還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fā)展方式的轉變;政企分開、政私分開、政資分開、政社分開。
比較關鍵的是“五個要素”——土地、物質、社保、金融和稅收?!斑@幾個方面都要按照城市配置方式來進行。不能按照我們原來的方式?!?/p>
“每一個階段都有矛盾,解決就行了。國有農場職工轉變?yōu)槭忻?,要有一個過程,需要在城市長期居住?!边@位已經承擔市委書記職責的政委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