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寧,謝秋娟,丁敏華,陳姍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5醫(yī)院,合肥 230031)
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一種治療膝關節(jié)屈曲、畸形的有效的關節(jié)重建手術[1]。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嚴重且出血較多,術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jié)腫脹和疼痛[2]。致使患者不愿進行早期關節(jié)訓練,進而影響手術效果。為了探索早期肌力鍛煉對TKA患者康復的影響,我們采用早期肌力鍛煉,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骨科擬行TKA的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42例;年齡47~85歲,平均年齡(62.6±12.4)歲。納入標準:①膝關節(jié)屈曲攣縮≥60°;②術前患者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肌力正常;③未出現(xiàn)嚴重的術后并發(fā)癥;④意識清晰,能正常交流溝通者。排除標準:① 精神疾病患者;② 意識障礙或智能障礙者。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患膝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TKA術常規(guī)護理及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早期肌力鍛煉干預和健康教育。
1.2.1 手術前針對性健康教育
1.2.1.1 建立患者健康教育檔案 手術前了解患者性格、一般情況、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并記錄在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患者以信任感和安全感,為手術前后順利實施心理護理打下良好基礎。
1.2.1.2 編制健康教育宣教手冊 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編制健康教育小冊子,內容涉及TKA的治療原理、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及康復知識和技能等。
1.2.1.3 認知干預 向患者進行團體健康宣教[3]。包括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和康復技能,講解手術的成功率和術后疼痛的緩解方法,減輕患者的顧慮和對疼痛的恐懼。讓患者充分認識到術后功能鍛煉直接影響手術成功,只要有頑強意志,早期進行肌肉和關節(jié)功能鍛煉,將利于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4]。針對性健康教育一般于術前2 d開始,可結合圖像或音像等形式進行,每天1次,每次30 min,術前可讓患者觀摩或試做關節(jié)被動活動器鍛煉,并向患者介紹成功實例,以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愉快接受手術治療;同時,發(fā)放健康教育小冊子,對有疑義的患者可作個別輔導。
1.2.2 肌力和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
1.2.2.1 增強肌力的早期鍛煉 如肌肉靜力性收縮和直腿抬高。肌肉靜力性收縮鍛煉時患膝保持伸直,繃緊肌肉20 s,每組做10個,每次10組,每天至少10次[5]。直腿抬高鍛煉時,患者平臥,足尖朝上,繃緊腿部肌肉,緩緩抬高,高度為距離床面20 cm,或保持懸空10 s,然后放下,主動抬高為每天5~10個,輔助直腿抬高因患者而異,每天幾個~200個不等,以患者不感疲勞為宜。
1.2.2.2 增加膝關節(jié)屈曲度的鍛煉 主要包括使用下肢關節(jié)康復器進行被動屈膝訓練和患者主動屈膝練習兩種。術后當天即給患者使用康復器進行被動屈膝訓練[6]。開始活動度為0~40°,2~4次∕ d,30~60 min∕次,以后每日增加5~10°,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主動屈膝練習有床上和床邊兩種方法,床上法可于術后第1天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逐步適應后過渡到床邊法,大約在術后第3天。早期鍛煉時護理人員應守護在患者床邊,觀察患者的疼痛反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如果患者出現(xiàn)劇烈疼痛,應適當減少度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結合心理護理向患者解釋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人工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消除患者由此產生的負性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鍛煉,以確保膝關節(jié)活動度達到正常狀態(tài)。
1.3 評價標準 采用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HSS)法對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疼痛30分,功能22分,關節(jié)活動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和關節(jié)穩(wěn)定性10分。優(yōu)秀為85~100分;良好為70~84分;一般為60 ~69分;差為60分[7]。
1.4 一致性培訓 由2名具有本科學歷及主管護師資質者擔任訓練員和健康教育專員,指導患者進行肌力和關節(jié)功能訓練并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教育;2名護師擔任測評員,并通過一致性培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經t檢驗。
兩組患者入組時與術后1個月HSS的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組時與術后1個月HSS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入組時與術后1個月HSS的比較(±s)
組別 n 入組時 術后1個月 t值 P值觀察組 30 52.3 ±3.4 75.7 ±3.1 27.9 <0.05對照組 30 53.6 ±2.9 69.8 ±3.6 19.3 0.05 t值 1.6 6.8 P 值 >0.05 <0.05
3.1 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功能鍛煉依從性焦慮、恐懼,或對康復失去信心等,均可加重患者疼痛的程度,而疼痛的加劇又反過來影響情緒,使其不愿鍛煉,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8]。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重塑認知,對疼痛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技巧,對心理狀態(tài)改善和術后疼痛緩解有積極作用[9]。心理愉悅地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有利于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0]。觀察組進行了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緩解,消除了患者對手術及其訓練引起疼痛的恐懼,提高了痛覺閾值,從而降低疼痛感,提高了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患者較早得到了鍛煉,HSS評分較對照組得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與張春玲等[11]研究結果相一致。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后患者對疼痛能正確認知和控制,增強了患者手術康復的信心,與相關報道"患者提早進行膝關節(jié)功能訓練,促進了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也相吻[12-13]。
3.2 早期肌力和膝關節(jié)功能訓練可促進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TKA后患者常伴有明顯的膝關節(jié)腫脹和疼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功能恢復速度,術后進行早期肌力訓練不僅能夠增強肌力,同時還有助于術肢的伸直,患者主動伸屈膝關節(jié)可以大幅減輕其患肢的術后腫脹程度,作用機制在于減少了患肢軟組織的淤血量,使得局部血流加快,增加了代謝速度[5]。直腿抬高不僅能夠促進相關肌群肌力的恢復,早期還有助于患肢靜脈回流,而且安全性高,在床上即可進行,因此更適合患者術后立即開始鍛煉。也有研究證明,早期肌力訓練有利功能的恢復[14]。
3.3 增加膝關節(jié)屈曲度鍛煉可有效提高肌力 雖然手術為TKA患者提供了獲得較大患膝關節(jié)屈曲度的可能,但如果患者術后沒有進行積極有效的屈膝練習,患膝周圍軟組織就會發(fā)生纖維化粘連,進而導致膝關節(jié)僵直或達不到滿意的屈曲度,使行走、爬樓等日常生活能力受限。所以本研究在進行早期肌力訓練的同時也進行了膝關節(jié)屈曲度的鍛煉,使用康復器對膝關節(jié)功能訓練,能減少患者對他人的依賴,和屈膝練習相比更易為患者所接受有關。但康復器也存在缺點,若患者脫機后的屈曲角度不能達到使用機器練習時的角度,對伸肌肌力的恢復作用不明顯,需要較多的運動時間等[15]。本研究通過增加肌力的訓練,彌補了此缺陷,再則屈膝練習不僅可增大膝關節(jié)屈曲度,主動屈膝練習還有助于腘繩肌肌力的恢復。因此,目前較為接受的觀點是,康復器有助于意志力較差、康復愿望不強烈的患者恢復患膝的屈曲度,但不能取代屈膝練習。所以,臨床上應更注重屈膝練習,是一種能夠有效提高肌力的康復鍛煉方法[16]。
TKA是一種治療膝關節(jié)屈曲、畸形的有效的關節(jié)重建手術。但由于術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jié)腫脹和疼痛,致使患者不愿進行早期關節(jié)訓練,進而影響手術效果。進行早期肌力鍛煉和針對性健康教育后,可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消除患者對手術及其訓練引起疼痛的恐懼感,使其能主動參與疼痛管理,提高了患者術后早期膝關節(jié)功能訓練的依從性[17-18]。
[1]武迪,段敏,王衛(wèi)青.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程度對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及護理[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9):128-129,134.
[2]方筱妹.老年患者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8):737.
[3]曹新妹.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56-357.
[4]楊秋燕,楊駿.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27例圍術期心理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0):93-94.
[5]王兆霞,李崢,劉華平,等.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住院期間功能鍛煉狀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2):159-162.
[6]宋誠菊,王紹芝,程春華.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護理與康復訓練[J].黑龍江醫(yī)藥,2011,24(4):666-667.
[7]梁曉燕,方紅霞,梁文娟.整體護理干預對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0):39-40.
[8]殷磊.護理學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60-163.
[9]安鳳娥.心理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和疼痛感影響的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24):3134-3135.
[10]宋誠菊,王紹芝,程春華.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護理與康復訓練[J].黑龍江醫(yī)藥,2011,24(4):666-667.
[11]張春玲,孫勝男,張春燕,等.創(chuàng)傷骨科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1):25-27.
[12]陳小勇,趙建寧,王與榮,等.全膝關節(jié)置換后快速康復外科治療45 例[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17):3065-3068.
[13]寧寧,朱紅.骨科護理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93-105.
[14]劉靜,解雪,張其亮,等.疼痛控制對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12-514.
[15]MacDonald SJ,Bourne RB,Rorabeck CH,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0,(380):30-35.
[16]李雪波,劉沛珍,陳秋芳.全膝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效果觀察[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2):12-13.
[17]黃式環(huán),韋宏文,韋映花,等.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疼痛控制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2,26(9A):2310-2312.
[18]王長娥.膝關節(jié)內骨折后疼痛與負性情緒及療效的相關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7):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