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語文教學的低效性仍然在較大范圍內存在,如何革新語文課堂形式,改善課堂生態(tài)呢?
先介紹一個案例:
9月10日,星期三,筆者照例匆匆來到班級上課。一進門,便獲得了一個驚喜:黑板上醒目地寫著一行大字“祝老師們節(jié)日快樂!”大字的下面依次排列著八幅小圖畫,每幅圖畫上還配有一句比喻的話兒——
第一組描畫了一個燦爛的太陽,正照耀著地面上的小草兒,中間配上文字:“老師,您就像太陽和土地,我們是小草,是你滋養(yǎng)我們,照耀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钡诙?、六組限于版面沒有展示出來。第三組配描畫的是一棵大樹和一棵小樹,配的文字是“老師你是一棵大樹,細心培養(yǎng)著我們這些小樹苗?!钡谒慕M描畫的是一支筆正在一張紙上書寫著。配的文字是“老師就像一支筆,每天奉獻自己,給同學們無窮的知識?!钡谖褰M沒有配字,只描畫了一幅畫:一朵云正在化為雨露,滋潤著地面上的一朵花兒。第七組、第八組……
孩子們的臉上蕩漾著微笑,筆者開心極了。作為語文老師,筆者和學生一起賞評著一幅幅畫,一起賞評著這些充滿稚氣而又有一點兒文采的祝福語,全班儼然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筆者盛贊同學們:“不花一分錢,卻給老師送來了最珍貴的情誼,感謝你們?!?/p>
從教二十多年來,筆者收到了最有意義的一次教師節(jié)祝福。這里面沒有絲毫物質的氣息,蓄滿了學生的真誠情誼。這說明語文課堂被學生認可、喜歡。這應該與小組建設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如何大面積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教育管理、提高綜合素質的積極性,如何避免少數(shù)人成為課堂的寵兒,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指向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成長氛圍,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的學生自我管理系統(tǒng),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這些基層教育工作者。
教育實踐和劉彭芝的著述告訴我們,教育者應該堅定地相信,學生擁有著無限潛能,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盵1]拿這個理論比喻教育,筆者認為,學生天生就有一個足夠長的杠桿,如果教育者給學生足夠大的支點的話,再稍微給他們以指點,他們就會把整個學校給“翹”起來,使學校成為一個最富活力、最有時代性、最有希望的地方,而絕不是一個死板、枯燥、禁錮思想、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牢籠。
語文教育的職責包含著知識傳授、技能訓導的學科教育和人格培育兩大方面。教師往往在第一大方面過于用心,而忽略第二大方面。在完成第一大任務的方式方法選擇上,我們又往往有意無意地主宰著學生,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余地非常狹小,甚至被剝奪。這樣的局面又如何釋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呢?在完成第二大任務的過程中,我們多停留在形式上、口頭上而已,缺乏實質性的、看得見的、大眾化受益的內容。這樣的人格培育不就是自欺欺人嗎?這與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又有什么益處呢?自然,我們更不要妄談已經(jīng)對國家、對民族的長遠發(fā)展進行了謀劃、做出了貢獻。語文教育應當同時從學科教育和人格教育兩個方面實施,絕不能有所偏頗,貽害學生終身。
從實踐層面來看,我們能不能構建一個集學習、管理、成長規(guī)劃等各種元素于一體的自動化系統(tǒng),就像互聯(lián)網(wǎng)上構建各種軟件一樣,一旦進入這個系統(tǒng),學生能夠自覺遵守規(guī)則、自覺完成學習任務、自覺參與管理、自覺接受熏陶??傊?,這個系統(tǒng)由學生自我構建,使其成為一個學生自動化成長體系,老師成為這個體系當中的一個極小的原件,可以發(fā)揮中樞功能、傳遞功能、工具功能、伙伴功能的作用。
在課改的背景下,筆者想到了語文學科的小組建設——
每一組由6名不同性質的學生構成。設有總組長和值日組長各一名,組長受語文課代表管理,語文課代表與班委會一起管理。制定小組評分定級的規(guī)則,總結、監(jiān)督執(zhí)行情況。每一名組員都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小組文化構建則強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服務意識,發(fā)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隊精神,貫徹“著眼未來,終身發(fā)展”的教育思想。
語文的學習任務比較繁瑣,具體的作業(yè)形式有預習、寫字、詞語聽寫、課文背誦、讀書筆記、隨筆、作文等。這些任務如果全都由老師來做,極大地增加了老師的負擔。如果教給學生來完成,那就不僅減少了老師的負擔,也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欲望,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事實果真如此。由值日組擔當、語文課代表抽查、班委會協(xié)助的作業(yè)督查體系使學生找到了主人的感覺,大部分學生盡職盡責。老師能夠輕而易舉地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及時干預處理。為了及時記錄下日常狀態(tài),筆者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出發(fā),給他們提供了三個本子:課堂探討問題本、成員行為記錄本、小組考核本。根據(jù)三個本子記錄的情況,一周一總結,有針對性地約談,并且把考核的最終結果添入學期通知書里。
教育家魏書生遇事愛用商量的思想解決,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商量效應”,或者“商量理論”。小組建設和學生商量、小組內部問題小組成員商量,商量的結果大家共同遵守,互相監(jiān)督,互幫互助。這就使得每一個成員都是一個重要分子??梢姡塘侩m然是一個很普通的詞兒,卻包含著寶貴的尊重、民主、平等的思想,能夠激起學生深遠的共鳴。
劉彭芝在《人生為一大事來》中說:“學生不是冰冷的容器,不是任人駕馭的機器,他們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他們是具有獨立人格和豐富心靈的人?!盵2]因為她擁有這樣的思想,如此虔誠地對待學生,所以,她才會創(chuàng)造了學生成長的“一片自由放飛的天空”。難怪劉彭芝擲地有聲的說:“教育不應是禁錮,不應是扼殺,教育應該是尊重與寬容,是欣賞與關愛,是引導與激勵,是平等與合作?!盵3]
正是因為我們切實尊重了學生,讓他們管理自己,讓他們找到了存在感、價值感,所以,他們才送給我和我的同事們這次特殊的禮物。這個案例已經(jīng)清晰地告訴我一個教育哲理:尊重、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永遠是教育的希望所在,永遠是改善語文課堂生態(tài)的制勝法寶。
參考文獻:
[1]阿基米德.論杠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3]劉彭芝.人生為一大事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華道順 江蘇寶應縣氾水鎮(zhèn)中心初級中學 225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