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對高三學(xué)生進(jìn)行了一次測試,有相當(dāng)多的同學(xué)感覺第9小題文言虛詞“以”的用法難辨析。題目中要求理解“以”的用法的兩個句子是“①州縣以其貧素,將加振恤”和“②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很多同學(xué)認(rèn)為兩句中的“以”都可解作“因?yàn)椤薄坝捎凇保溆梅☉?yīng)該是相同的,故而選擇了該項(xiàng)。
將兩句中的“以”都解作“因?yàn)椤薄坝捎凇笔侵v得通的,第一句的大意可解為“州縣的官員因?yàn)樗◤埼脑偅┘彝ヘ毟F,(所以)想對他加以救濟(jì)撫恤”,第二句的大意可解為“趙王怎么會因?yàn)橐粔K璧的緣故而欺騙秦王呢”。那由此判定“以”在這兩句中的用法是相同的對不對呢?
對此,筆者有必要先簡要梳理一下“以”作為文言虛詞的主要用法。
用法一:作介詞。①表工具、方法,可解作“用”“把”“拿”,如“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秦亦不以城予趙”“愿以十五城請易璧”。②表所憑借的標(biāo)準(zhǔn),可解作“憑”“按照”“憑……身份”,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余船以次俱進(jìn)”“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③表時間、處所,可解作“在”,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④表原因,可解作“因?yàn)椤薄坝捎凇?,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
用法二:作連詞。①表并列,可解作“又”,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②表修飾,可解作“地”“著”,如“木欣欣以向榮”“談笑以死”。③表順承,可解作“然后”“就”,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④表目的,可解作“來”,如“作《師說》以貽之”。⑤表結(jié)果,可解作“以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⑥表假設(shè),可解作“如果”,如“以嚙人,無御之者”。⑦表原因,可解作“因?yàn)椤薄坝捎凇?,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通過以上用法的簡要梳理,我們不難看出“以”表原因、解為“因?yàn)椤薄坝捎凇睍r既可作介詞又可作連詞,但其語法功能卻是不一樣的。上文所述試題涉及文言虛詞“以”是作介詞用還是作連詞用,學(xué)生未能結(jié)合其語法功能進(jìn)行辨析因而選錯。那么,我們?nèi)绾螐恼Z法功能的角度辨析“以”是作介詞用還是作連詞用呢?
我們知道,介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是和它后面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句子的狀語、定語或補(bǔ)語,而連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是連接詞、短語、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幫助造句,不充當(dāng)句子成分。由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以”與相鄰語言單位的組成情況及在句中的語法作用來判定“以”是作介詞用還是作連詞用:如果“以”后緊鄰的是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則是構(gòu)成介賓短語一起充當(dāng)整個句子的成分,起修飾、限制或補(bǔ)充作用,這時“以”作介詞用,如上述試題中的“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以”與名詞性短語“一璧之故”構(gòu)成介賓短語修飾謂語動詞“欺”(“以”作介詞,表原因,解為“因?yàn)椤保?;如果“以”只是表示前后兩個詞、短語或分句的并列、順承、修飾、因果等關(guān)系,只起關(guān)聯(lián)作用,這時“以”作連詞用,如上述試題中的“州縣以其貧素,將加振恤”,“以”后為主謂短語“其貧素”,并不構(gòu)成介賓短語,句中“以”所連的是因果復(fù)句中的兩個分句“其貧素”(因)和“將加振恤”(果),不充當(dāng)句子成分(“以”作連詞,表原因,解為“因?yàn)椤保?/p>
用這一方法,我們可以輕松判定以下句子中的“以”是作介詞用還是作連詞用。
⑴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以”與名詞性短語“一璧之故”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介詞,表原因;句意為“況且因?yàn)橐粔K璧的緣故而觸犯強(qiáng)大秦國的歡心,也是不應(yīng)該的”。
⑵不賂者以賂者喪:“以”與名詞性短語“賂者”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介詞,表原因;句意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yàn)橘V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⑶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以”與名詞性短語“數(shù)諫故”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介詞,表原因;句意為“扶蘇由于多次勸說(秦始皇)的緣故,被皇上派到外面帶兵”。
⑷此獨(dú)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以”與名詞性短語“跛之故”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介詞,表原因;句意為“唯獨(dú)這一家的二子因?yàn)槿惩鹊木壒剩]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倆得以保全”。
⑸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后為主謂短語“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以”連接兩個分句“往往有得”(果)和“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因),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yàn)樗麄兲骄?、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⑹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以”后為分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以”連接兩個分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因)和“記之而去”(果),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因?yàn)檫@里的環(huán)境十分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景色就離開了”。
⑺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以”后為主謂短語“供養(yǎng)無主”,“以”連接兩個分句“供養(yǎng)無主”(因)和“辭不赴命”(果),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我因?yàn)楣┓钯狆B(yǎng)祖母的事無人承擔(dān),(所以)辭謝不接受任命”。
⑻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以”后為主謂短語“相如功大”,“以”連接兩個分句“相如功大”(因)和“拜為上卿”(果),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因?yàn)樘A相如功勞大,(所以)授予他上卿的職位”。
⑼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以”后為主謂短語“吾兩人在”,“以”連接兩個分句“強(qiáng)秦不敢加兵于趙”(果)和“吾兩人在”(因),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強(qiáng)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只是因?yàn)橛形覀儍蓚€人在啊”。
⑽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后為動詞性短語“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以”連接兩個分句“吾為此”(果)和“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因),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yàn)槲乙試抑睘橄榷运匠馂楹蟀 薄?/p>
⑾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以”后為分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以”連接兩個分句“晉侯秦伯圍鄭”(果)和“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因),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yàn)猷崌鴮ξ墓珶o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
⑿軍至歷城,以資運(yùn)竭乃還:“以”后為主謂短語“資運(yùn)竭”,“以”連接主謂短語“資運(yùn)竭”(因)和動詞“還”(果),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軍隊(duì)打到歷城后,因?yàn)檐娦栉镔Y供應(yīng)不上,(所以)才退回”。
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以”后為形容詞性短語“險釁”,“以”連接形容詞性短語“險釁”(因)和動詞性短語“夙遭閔兇”(果),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我因命運(yùn)不好,(所以)小時候遭遇到了不幸”。
⒁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以”后為形容詞“怒”,“以”連接形容詞“怒”(因)和動詞性短語“濫刑”(果),作連詞,表原因;句意為“就要想到不因?yàn)樯鷼舛鵀E用刑罰”。
(陳子衛(wèi) 四川省廣元外國語學(xué)校 628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