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 張學謙 李華 劉玉榮
本文以4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組采取單純放射治療及聯(lián)合口服索拉非尼藥物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腫瘤科2010~2013年期間收治患者中隨機選擇40例肝癌患者作為本組研究對象, 患者中男25例, 女15例;年齡最大75歲, 年齡最小44歲, 所有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診斷均確診為肝癌, 所有患者均經(jīng)檢查測定無索拉非尼藥物及放射治療的禁忌證。為方便研究, 將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放射治療, 術后給予患者營養(yǎng)支持等護理措施;研究組患者于術后口服德國生產(chǎn), 批號為BXG64C1的索拉非尼藥物, 服用方法, 2次/d, 劑量為400 mg/次。術后患者若有嘔吐、惡心等術后不良反應, 可減少為1次/d口服, 并適當減少服用劑量, 至患者嘔吐等不良反應緩解后, 再恢復劑量。
1.3 觀察指標 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治療前后兩組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濃度。
1.4 療效評價 根據(jù)mRECIST標準對肝癌治療效果進行評價[1], 分別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疾病進展, 總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口服索拉非尼藥物聯(lián)合放射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的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35.0%和75.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10.0%和50.0%, 兩組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EGF水平比較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血清VEGF水平變化明顯, 呈下降水平;對照組患者血清VEGF水平無明顯變化。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EGF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EGF水平比較(±s)
注:研究組與治療前比較, aP<0.01;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 bP>0.05
<0.01>0.05組別 例數(shù) VEGF(ng/ml)t P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20 20 263.76±132.58 267.79±143.13 146.57±121.85a 273.72±132.54b 4.356 0.788
肝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全球死亡率居于腫瘤死亡率的第三位[1]。對于癌癥患者應用最多, 且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放、化療治療方法。由于肝臟腫瘤對射線有一定的抗拒作用, 使肝癌的放療療效較差[2]。有研究者采取在放、化療治療中給予肝癌患者口服索拉非尼藥物,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索拉非尼是一種多激酶抑制劑, 可抑制肝癌患者腫瘤細胞分泌的血清VEGF, 而血清VEGF具有增加血管通透能力、促進內皮細胞增殖的作用, 在肝癌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腫瘤生長、轉移起著重要的作用[3,4]。
有研究資料顯示, 對化療療效較好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較低, 對化療無效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較高。有學者提出血清VEGF水平越高, 化療反應越差[5]。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在患者放、化療過程中口服索拉非尼藥物療效好于單純放、化療患者, 本組結果與參考文獻一致。
綜上所述, 將索拉非尼藥物用于放射治療的腫瘤患者,其具有顯著的增敏作用, 從而能進一步提高總有效率及疾病的控制率, 對治療肝癌患者具有積極的意義及臨床推廣價值。
[1]劉青然, 宋金龍.索拉非尼對原發(fā)性肝癌TACE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影響的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2,19(12):944-945.
[2]李宏江, 敬靜, 汪靜,等.乳腺腫瘤中VEGF的表達和MVD分布.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8,36(2):288-289.
[3]謝占濤, 孫建軍, 魏思東, 等.索拉非尼在預防肝細胞癌肝移植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中的臨床價值.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 2014, 2(1):21-24.
[4]蔡浩, 孔文韜, 周鐵, 等.索拉非尼對兔VX2肝癌熱消融術后殘留腫瘤組織增殖的影響.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4, 20(2):128-132.
[5]陳路鋒, 蘇洪亮, 徐克, 等.索拉非尼聯(lián)合經(jīng)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的療效和安全性.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 2014, 36 (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