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青
摘 要: 本文提出了新的受力分析方法,如在受力分析思路中指明研究對象的位置,標明加速度,指明受力圖的后續(xù)處理方法等,在實踐應用中卓有成效,嘗試解決高中物理教學中受力分析的教學難點。
關鍵詞: 受力分析 創(chuàng)新教學 研究位置 標注加速度
物體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中之重,貫穿整個高中教材。無論是必修1、必修2,還是選修3系列的五本教材都離不開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教學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勞永逸,而要隨著教材知識的延伸,不斷補充完善受力分析方法。很多老師都明白這一點,也按這一特點組織教學,但學生掌握情況還是不理想,一些學生到了高三復習還在說:“高一沒學好,現(xiàn)在還是不太會分析受力?!蔽医?jīng)由多年的教學、聽課和經(jīng)驗交流,覺得主要問題在兩點:一是常用的受力分析方法不夠完美;二是教師的講解示范缺乏步驟上的規(guī)范,學生較難建構(gòu)一套高效的受力分析方法。接下談談我的物體受力分析教學。
一、我的受力分析方法和其他教師與教輔采用的方法的不同之處。
在確定受力分析方法時,既要考慮正確易懂,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我采用的受力分析方法思路是:
1.選擇研究對象與研究位置(或時刻)。
2.標明研究對象的加速度。
3.按順序畫研究對象的實際受力示意圖。
4.用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處理受力圖。
這一思路與許多教師和教輔材料采用的思路不同之處有:多了研究位置選擇,要求在圖旁標明加速度,特別強調(diào)要畫實際受力,指明受力圖的后續(xù)處理方法,舍棄了受力圖畫完后檢查受力是否正確合理的步驟。這套受力分析方法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它的優(yōu)點在后面的介紹中會進一步說明。
二、受力分析創(chuàng)新教學在實踐中應用。
1.如何選擇研究對象?為什么要強調(diào)選擇研究位置(或時刻)?
研究對象可以選受力個體,也可以選含該受力個體在內(nèi)的整體,但研究對象的選擇要注意有效性。如果求解A、B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選擇包含A、B在內(nèi)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就是無效的,而應將A、B分開,研究對象要么選A(或包含A排除B的整體),要么選B(或包含B排除A的整體)。以下面題目為例:如圖1所示,站在箱內(nèi)的人加速向下收攏輕繩,使人和箱子一起加速運動,人和箱子質(zhì)量分別為m和M,當加速度為a時,人對箱底的壓力N多大?本題怎么選擇研究對象才是有效的呢?設繩子拉力大小為F,如果選箱子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就可得方程式F-N-Mg=Ma,該式與N有關,對求解N有效。因為壓力N與箱子對人的支持力等大反向,以人為研究對象也能得出與N有關的有效方程式。如果選人和箱子整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所求壓力N作為內(nèi)力不會出現(xiàn),所得方程式為2F-(M+m)g=(M+m)a,該式與N無關,對求解N無效。(不過該式對求解前式的F有效,需要解答有關F的問題時可以用上。)
研究對象的選擇還要盡量簡單,方便列式求解。如圖4,物塊m沿斜面體M勻速下滑,斜面體始終靜止在水平地面上,要求分析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情況。根據(jù)有效性原則,研究對象可以選擇斜面體,也可以選擇斜面體和物塊組成的整體。不過,選擇上述整體為研究對象不用考慮物塊和斜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涉及的外力少且簡單。解析如下:物塊與斜面體加速度均為0,所以整體受到的重力與地面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無地面摩擦力。如果物塊改成以加速度a沿斜面加速下滑,那么下滑過程中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又怎么分析呢?同樣選擇斜面體和物塊組成的整體為研究對象有效且方便,解析如下:物塊加速度朝右下方向,斜面體加速度為0,整體合力應該朝右下,所以地面對斜面體靜摩擦力向右,順便還可以知道地面支持力小于整體受到的重力。
受力分析為什么還要選擇研究位置(或時刻)呢?因為力有瞬時性,力在不同的位置(或時刻)有可能發(fā)生變化。比如:空氣阻力恒定時的上拋運動,物體上升階段任意位置受力相同,下降階段任意位置受力也相同,但上升階段與下降階段受力不同。受力分析時,應該說明選擇的是上升階段的任意位置還是下降階段的任意位置。再舉個例子:三個完全相同的小球用兩根輕繩和一個輕彈簧如圖5連接,懸掛在天花板下?,F(xiàn)在剪斷下面的繩子,問剪斷瞬間三球的加速度各為多少?這里要注意力在剪斷瞬間和剪斷之前的不同與關聯(lián)。彈簧的彈力剪斷瞬間和剪斷之前相同,均為2mg。上面繩子的拉力在下面繩子剪斷瞬間,由之前的3mg變?yōu)?mg。
2.為什么要標明研究對象的加速度(請注意不是速度)?
因為物體所受合力決定了物體的加速度,物體的受力情況必須與物體的實際運動狀態(tài)相符合。判定加速度情況并標注在受力圖旁,有利于始終把握好物體受力的總體情況。若是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則a=0,所畫受力應平衡;若是非平衡狀態(tài),則判明加速度方向并標注,合力應與加速度同向;若遇到加速度情況無法判明,其實也是一種結(jié)果,表示有多種可能,如果需要則可以假設加速度方向。
在受力圖中標明加速度的方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后面利用正交分解處理受力圖。坐標系的一個軸可以與標明的加速度方向重合,迅速將各力正交分解,如果所取坐標系的兩個軸均不與加速度方向重合,加速度要和力一起參與正交分解。
許多教師讓學生畫完受力示意圖后,再檢查受力與物體的情景狀態(tài)是否相符,我以為效果不好。從學生的行為習慣來看,為了加快解題速度、提高解題效率,學生一般不會完成一部分任務就回頭檢查,而是習慣將思路逐步推進,直到問題解決。一旦問題解決,學生又開始解答新的問題,教師提倡的檢查常淪為空談。所以我在教學中將該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提前到第二步并具體化為標明加速度,實踐證明效果不錯。
3.怎樣按順序畫實際受力圖?
受力分析只畫研究對象實際受到的力,不畫研究對象施加給其他物體的力。分析力時一般由易到難,由主動力到被動力。分析力的一般順序是:題目中已給的外力、重力、電場力、磁場力、彈力、摩擦力等。要讓學生理解各力的產(chǎn)生條件及各力的特點,這是受力分析的關鍵。
(1)重力:總是豎直向下,輕小物體一般不計重力,如輕繩、輕桿、輕滑輪等。電磁場中的帶點粒子重力一般遠小于電磁力而不計重力,但帶電微粒、塵埃、液滴一般要考慮重力。
(2)電場力:受力電荷要區(qū)分正、負,正電荷受力與該處電場同向,負電荷受力與該處電場反向。無論哪種電荷受力與該處電場線方向總在同一直線上(或相切)。
(3)磁場力:根據(jù)左手定則判斷方向,總與磁場方向垂直。分析磁場力時,建議在旁邊同時畫上磁場方向,以免磁場力方向畫錯。
(4)彈力:物體間接觸并發(fā)生彈性形變的部分有彈力作用,所以找彈力應先觀察研究對象與外界有多少個接觸處,N個接觸處,彈力個數(shù)最多N個。彈力方向與形變方向有關,擠壓類的彈力垂直接觸面,伸縮類的彈力沿著伸縮方向,如斜面支持力垂直斜面,繩的彈力沿繩拉的方向,而桿能同時存在擠壓形變和伸縮形變,所以桿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桿,也不一定垂直桿。
(5)摩擦力:只有發(fā)生了擠壓形變的地方才可能有摩擦力,所以摩擦力常在彈力分析后才進行分析。如果物體受N個擠壓類彈力,那最多有N個摩擦力?;瑒幽Σ亮Ψ较蚺c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里的相對運動指研究對象相對于與之產(chǎn)生摩擦力的另一個物體的運動;靜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相對運動趨勢方向不易判斷時,??山Y(jié)合加速度方向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判斷靜摩擦力方向。
4.如何處理畫好的實際受力圖?
當各力及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時,根據(jù)研究對象的加速度情況,列對應的受力平衡方程或牛頓第二定律方程式;當各力及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一般先取正交坐標系,再將力和加速度正交分解,然后列出對應的受力平衡方程或牛頓第二定律方程式。如果是不在同一直線的三力平衡問題,受力圖還常應用力的三角形法則,利用作圖法和幾何三角形知識處理。
三、受力分析創(chuàng)新教學的思考
有些教師教學中受力分析方法換來換去,或步驟隨意調(diào)整。雖然沒有什么錯誤,但也讓學生無所適從,長期未能形成自己的完整分析思路。受力分析的教學是貫穿整個高中三年的,不可能在高一就將這套方法完整呈現(xiàn)給學生,而要根據(jù)教學進度選擇性地呈現(xiàn)?!侗匦?》的《力與平衡》開始接觸受力分析及其應用,這一階段標注物體加速度,明確物體情景狀態(tài),主要是判別研究對象是否屬于平衡狀態(tài),而在講解《力與運動》時,就開始加入加速度方向判定。高一分析受力的順序要求一般是:題目中已給的外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高二講到選修3系列時,按順序畫實際受力開始加入電場力,之后又陸續(xù)加入安培力和洛倫茲力??梢娺@套受力分析的方法應該在高一就搭好框架,然后在教學中不斷添磚加瓦,逐步完善。這種完善必須是在大框架不變的情況下的補充,這樣在長期的受力分析應用中學生才能樹立牢固的規(guī)范,將這套方法變成自己的應用習慣,提高受力分析效率,最終在高二下學期達至大成,受力分析在高三復習中不應再成為學生的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