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常
摘 要: 農村高中歷史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透視本校實施歷史新課程狀況,引發(fā)對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深層次思考。作者分析了在農村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和方法。
關鍵詞: 農村高中歷史 新課程改革 問題與對策
2005年秋季,高中新課程改革在江蘇省范圍內全面鋪開,到目前為止,進行了近十年的課改,歷史迎來了春天。新課改下,我們開始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講求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關注歷史課程的現代意識,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農村教育是中國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改革最終所取得的成果應該看農村教育發(fā)生的變化。然而在農村,封閉的環(huán)境、落后的思想、簡陋的設施,這些都嚴重阻礙農村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使新課改出現了許多問題,使農村高中歷史老師很迷茫。透視本校實施新課程狀況,我對農村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作深層次思考。首先,分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其次,簡析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農村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問題
(一)學生歷史素質與農村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學生在課堂上成了主角,老師是配角和導演。高中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是建立在初中歷史的基礎上的,在應試教育下,農村初中歷史沒有得到應得的重視,一些農村老師把初中歷史課當成副科上,教師不重視,學生不愛學。在一些農村初中,尤其是到了初三,歷史課的時間被語數外等中考主科所擠占,歷史課形同虛設,導致學生興趣不濃厚,歷史知識薄弱,甚至對一些最基本的歷史知識知之甚少。初中階段沒有打好歷史基礎,直接導致農村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步伐跟不上,興趣低下,甚至厭惡歷史學習。學生從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給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帶來了消極影響。換言之,學生問題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以我所在學校為例,作為一所三星級農村高中,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雖然比較勤奮、刻苦,但基礎比較薄弱。如:在一次課上,問十大元帥是哪些人,全班60人無人知曉。更有甚者,高二歷史課上,老師問克倫威爾是哪國人,也是無人知道,盡管在高一已學過《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一課,文中涉及此知識。新課程的實施,對學生來講是巨大挑戰(zhàn)。本質上,高中生還是中考應試的產物,在歷史學習上缺乏主動性,更不要談研究和探求。在課堂上,歷史老師絞盡腦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讓學生參與、討論、研究,但是效果不理想。
(二)歷史教師素質和農村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關系
新教材和新理念對教師各方面的能力是全新的挑戰(zhàn),同時要組織學生討論,點撥學生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敢想、敢問。農村歷史教師課程理念落后,這嚴重制約課程改革的推進。老師要做充分準備,然而農村高中學校條件極差,根本沒有條件給老師提供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其他各種資源,老師資源占有量不足,能夠發(fā)揮的空間有多大呢?農村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更是難以為繼。
二、農村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實踐中的應對措施
面對新課改,廣大一線農村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便是其中一員,正為之感受其所帶來的沖擊。我正在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與學校曾經信守與努力實踐的教育行為。現簡述自己所想、所思,以求教于同仁,期待進步。
(一)提高學生整體歷史素質,采用合適的農村高中歷史教材。
農村高中學生素質比較差,根源在于教育模式未得到根本改變。高中歷史課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參與意識,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他經常帶著學生進入新的生活情境中,并親切地稱之為“快樂的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告訴我們,讓學生的歷史學習走向情境,走向生活,體驗生活,是進行歷史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
另外,降低教材要求,實行農村和城市分類實施,整體推進。由于高中歷史新課程在高中歷史教材建設方面實行了統(tǒng)一的要求,高中歷史教材內容難度比較深和知識面比較廣,很多農村學生無法理解教材,一些老師無法面面俱到,無法駕馭高中歷史課堂,沒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應該降低高中歷史教材的要求,或者將高中歷史教材分為農村版和城市版,這樣也許能緩解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諸多矛盾和不協(xié)調的因素,實行高中歷史分類要求,分層推進,達到共同提高,整體發(fā)展。
(二)全面提高農村高中歷史教師素質。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身教勝于言教,沒有良好的人格,就無法率先垂范。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農村高中歷史老師要恪守自己的道德準則,不能“跪著教書”。特別要用愛心樹人,愛應該是教育的有感靈魂。
(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高中歷史課程教育教學模式。
新課改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學生、社會多方參與。它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準備,需要學生全員參與,需要學校深入改革教學評價體制,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烈氛圍,讓全社會都關心、宣傳農村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村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賀心滋.鄉(xiāng)土史的教育和教學.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3]郝德永.新課程改革:癥結與超越.教育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