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楊紅娟
摘 要:孔子,我國春秋魯國人,大約在30歲左右開始講學,從事教育工作40余年,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 從文化背景上來看孔子與蘇霍姆林斯基一中一西,并且生活的年代相差近2500年。但是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人卻有著共同點,他們都是"教育思想泰斗",對教育所持觀點有著驚人的相似。
關(guān)鍵詞:孔子;蘇霍姆林;教育觀
1 有教無類,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權(quán)利
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沒有很大的差異,從之所以成為各種不同的人,人的道德和知識水平之所以會有那么大的距離,都是后天的影響造成的,是后天學習、教育的結(jié)果。從這一理論出發(fā),孔子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革新自我,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改造與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教育信念:熱愛孩子、關(guān)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向好的方面轉(zhuǎn)變。在蘇霍姆林斯基領(lǐng)導的巴甫雷什中學里,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里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蘇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過178名"難教育的學生",這178名學生都有一個艱難的教育過程。每周蘇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們道德的最初環(huán)境,他跟家長們、家長的鄰居們、教過這些孩子的老師們進行交談。這和孔子的"聽其言,觀其行"來了解學生,再進行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是相通的。當然,在教育實踐中,對這類學生一般不單純由某個教師去進行教育,對他們進行教育往往是整個集體的義務(wù)。
2 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成功
從教學思想方面看,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為中國古代教育教學方法的運用確立了總的原則,給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他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在全民教育的層面上,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從而產(chǎn)生強大的生命力??鬃诱f:"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水平偏上的人,可以講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偏下的人,不可以講高深的道理。這種區(qū)分"中人"上限、下限接受能力高低,安排不同教育內(nèi)容的做法,符合教育對象的實際。在孔子身體力行"因材施教"下,其弟子各有專長,在不同的領(lǐng)域中成為了一代英才。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shù)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nèi)容 ,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yīng)當采取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一節(jié)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yīng)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布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復雜的應(yīng)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yè)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3 循循善誘,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循循善誘,不斷進行啟發(fā)式教育??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就是不把學生的情緒激活就不可能啟發(fā)思維,這樣以后才能把知識學活,由已知類推未知,由此及彼,進而"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對小學生的教育,方法上靈活多樣。他把運用民間童話故事作為自己在學校教育的方法之一,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一個關(guān)于蘇霍姆林斯基對一個叫做安德烈卡的學生的教育就是運用了這個方法。(故事較長,不在此展開)蘇霍姆林斯基采用這種講童話故事的方法,使小學生易于接受,并從類比中受到了應(yīng)有的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造。
其實,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孔子還是蘇霍姆林斯基,他們能夠耐下性子循循善誘甚至講童話故事,都充分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體現(xiàn)了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這無疑更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
4 合作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孔子在教育中十分注重生活實踐,他重視"六藝"教育,旨在培養(yǎng)一代通才。在其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以學以致用為目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中富者有冉有、子貢,貧者有顏淵、原思,孟懿子為魯之貴族,子路為卞之野人,曾參魯訥、高柴愚直等等。面對這些性格迥異,才藝各長的學生,孔子運用綜合的、實踐的教學培養(yǎng)了一批復合型人才,以德行著稱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語的有宰我、子貢;長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文學造詣深者有子游、子夏等等,可見孔子實踐課教育的豐碩成果。孔子注重綜合實踐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國現(xiàn)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同樣有著深刻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研究性學習"理論中提到:讓學生參加勞動,在勞動中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當然,這里所從事的勞動,并不是因為物質(zhì)需要而進行的一般意義的勞動,而是蘇霍姆林斯基精心挑選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能獲得豐富知識的、甚至能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的情感動力、能推動一個人在其它領(lǐng)域中獲得理想的成就的積極的勞動,簡言之,這些勞動必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其實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所提到的勞動,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要大力提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參考文獻:
[1]李小志.蘇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及啟示 [J].河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