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傅永平 譚敏
摘 要: 本文以一道普通的物理習題為例,提出了一種以引導為主的教學方法。該方法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自己得出結論。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達到了物理教學目的。
關鍵詞: 加速度 平均值 引導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無意間讓學生做了這樣一道簡單的習題:
已知質點做直線運動,加速度為a=4+3t,且t=0時,質點的速度為零,求t時刻的速度。
常規(guī)做法為:
a=■?圯dv=adt,兩邊積分得:?蘩■■dv=?蘩■■adt,而v■=0,從而:v=4t+■。
然而有學生這樣做:
a■=4a■=4+3t?圯■=■=■=4+■,從而:v=v■+■t=4t+■。
這種做法常稱為“平均值法”,兩種做法結果一樣。
一般來說,求解運動學的第二類基本問題應該用積分法?!捌骄捣ā笔菍W生容易想到的一種方法,但經常是不對的。有的老師看到這種做法就直接打個“×”,其實對于這道題來說,這種做法并沒有錯。遇到這樣的題,可以用引導教學法,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結論,比讓學生直接記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一步,先把兩種做法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比、分析兩種做法。當然,這時候多數同學會認為“平均值”的做法不對,得到正確結果只是巧合,加速度是變化的,必須用積分來做。但一部分同學可能會認為是對的,卻又說不出為什么,只是感覺對。
第二步,可以把題目改動一下,把a=4+3t改為:a=4+3t■,再讓學生用兩種方法都做一下。對比兩種方法,發(fā)現兩種方法得到的結果不一樣。這使很多同學更堅信“平均值”的做法只是巧合。真的只是巧合嗎?再想想。
留幾分鐘給學生思考之后,可能還是沒法把問題完全弄清楚。這時候,再改動一下題目,把加速度改為:a=b+ct(b,c),同樣用兩種方法分別做一下,然后分析結果??梢园堰@題作為課后練習留給學生完成,讓學生多一些時間自己思考,可以上網查資料,但一定要弄清楚“為什么”。這可以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次上課時,可能有學生已經把問題解決了,即使沒完全解決,也有了一些想法。這時候可以挑選學生自己上講臺,讓他把問題給大家講清楚,講得好了可以加分。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應該會很積極,下面的學生也會很感興趣,有利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此時,老師只需要在旁邊認真聽,聽完后肯定學生的一些想法,即使他沒有完全講清楚,也應該為他勇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鼓掌。學生經過一天的思考,至少可以發(fā)現這不是巧合,因為這次題目中的系數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具有一般性。其實,學生可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加速度形如a=b+ct(b,c均為常數),即加速度為時間的一次函數時,t時刻的速度可用平均值法求得:v=v■+■t,其中,■=■為0~t內的平均加速度。證明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與傳統(tǒng)的積分方法的結果對比即可。
然而,學習不能止于結論。在得到上面的結論時,相信還有很多同學心里不透亮: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一次函數可以,而二次函數不可以?其本質到底是什么?此時,再由老師把問題講清楚。其實,用加速度平均值乘上時間求速度增量,不管對于什么形式的加速度來說都是合理的,那么問題就在于求平均值的過程,對于一次函數,■=■是合理的,但對于二次函數,上式就不合理了。可怎樣正面證明這個結論呢?其實也簡單,查資料發(fā)現,時間函數的變量a=a(t)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值表達為:■=■,因此對于一次函數:a=b+ct(b,c均為常數),■=■=b+■,而■=■=b+■。
二者相等,同理易證,對于二次函數表示的加速度,■≠■。至此,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徹底理解了問題的本質,充滿成就感,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
當然,老師還可以繼續(xù)引導:與中學物理進行對比,提醒學生,中學學過勻加速直線運動,設t時刻的速度為v■,t時刻速度為v■,則0~t時間內,質點位移為:△x=■t=■·t與我們的結論非常相似,只是研究對象不一樣,函數關系完全一樣,這里,速度也是時間的一次函數,可以讓學生自己仔細體會,從而開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