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1991年6月,由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和鶴崗市文物部門同志組成的中俄過境淹沒區(qū)文物普查隊,對黑龍江右岸蘿北延興至綏濱兩江匯合口進行了了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遺址、遺物點及墓葬26處,現(xiàn)將黑山島遺址簡報如下。
蘿北、綏濱兩縣屬鶴崗市轄區(qū)。蘿北縣位于黑龍江中游右岸,小興安嶺東坡,三江平原西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河流有都魯河、鴨蛋河。綏濱縣地處松花江注入黑龍江的匯合口處,亦屬三江沖積平原,地勢低洼,多沼澤,平均海撥僅只78米,主要河流有蜿蜒河。
黑山島遺址位于黑龍江省蘿北縣名山鎮(zhèn)東3公里,黑龍江流域右岸耕地上,南距名山鎮(zhèn)至肇興公路300米,長350米,寬50米,地表暴露遺物非常豐富,采集文物標本74件,有陶片44件,石器30件。陶器有夾砂灰褐陶、夾砂紅褐陶、夾砂黑褐陶。紋飾有附加堆紋、凸弦紋、圓坑紋和方格紋等。可辯器形有罐和碗兩種,都是平底。石器有鏃、刮削器、石核、石網(wǎng)墜和石片。
1、石器
石器有石鏃、刮削器、石核、石網(wǎng)墜和石片。
石鏃2件,可分兩式:標本LMD:11,瑪瑙石質,平面呈三角形,兩側刃呈內(nèi)弧形,凹底,兩面壓制成形,斷面呈菱形,尖部和兩翼微殘,長2.2、寬2、厚0.5厘米,;標本LMD:13,瑪瑙石質,平面呈三角形,凹底,一側平直,一側內(nèi)凹,兩面壓制成形,長1.6、寬1.2、厚0.4厘米。
刮削器4件可分兩式,:標本LMD:32,蛋白石質,長條形刮削器,剖面呈三角形,打制,寬2.2、厚0.5厘米;標本LMD:10,瑪瑙石質,圓頭刮削器,一面扁平,另一面呈弧形,剖面呈三角形,加工痕跡明顯,打制,長3、寬2、厚1厘米。石片刮削器,蛋白石質剝片,平面呈橢圓形,打擊點明顯,有有自然面,刃鋒利。長3.6、寬2.2、厚0.4厘米。
石網(wǎng)墜4件,可分兩式:標本LMD:37,河卵石質,長方形網(wǎng)墜,兩面扁平,四側加工有缺口,有兩側缺口因使用磨光,長7、寬4、厚0.8厘米;標本LMD:35,河卵石質,平面近式圓形,兩側加工有缺口,長5.2、寬5、厚0.5厘米。
石核2件,可分為2式:標本LMD:9,黑曜石質,圓形,兩頭有明顯的打擊點,多面留有打下石片后留下凸凹面,長6.5、寬5.5厚3厘米;標本LMD:8,蛋白石質,一側有明顯的錘擊痕跡,長7.5、寬5、厚4厘米。
2、陶器
陶器有罐和碗兩種。
敞口罐:標本LMD:3,夾砂黑褐陶,敞口,圓尖唇,唇壁較厚,質地堅硬,素面,手制;標本LMD:4,夾砂灰褐陶,敞口,尖唇,壁較厚,質地堅硬,素面,手制;標本LMD:27,夾砂灰褐陶,敞口,方唇,唇下飾有附加堆指捺紋,手制;標本LMD:6,夾砂紅褐陶,敞口,圓唇,沿內(nèi)飾有一周圓坑紋,陶質堅硬,手制。
高領直口罐:標本LMD:1,夾砂灰褐陶,質地堅硬粗糙,高領直口,方唇,唇邊飾有花邊狀附加堆紋,頸部有一圓孔,頸下飾有一周方格紋,手制;標本LMD:21,夾砂灰褐陶,質地堅硬粗糙,高領直口,唇邊飾有齒狀紋,頸部飾有數(shù)周凹弦紋,手制;標本LMD:22,夾砂紅褐陶,高領直口,方唇,唇下飾有附加堆齒狀紋,頸部飾有數(shù)周方格紋,肩部飾有附加堆齒狀花邊紋,手制。
斂口碗3件,可分3式:標本LMD:7,夾砂紅褐陶,斂口,圓唇,素面,陶質堅硬,手制;標本LMD:5,夾砂灰褐陶,方唇,斂口,唇內(nèi)飾有指甲紋,陶質堅硬,手制;標本LMD:29,夾砂紅褐陶,斂口,圓唇,唇下飾有凹弦紋,手制。
角狀把手1件:標本LMD:19,夾砂灰褐陶,用手捏成,其一端做出一圓頭與罐壁相連接,剖面呈橢圓形。
3、小結
黑山島遺址地表暴露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兩面壓制而成的凹底石鏃、長條刮削器、石核、石片和大量的石網(wǎng)墜。陶器以夾砂黑褐陶、夾砂灰褐、夾砂紅褐和夾砂黃褐這主,器型有罐和碗。罐主要有直口罐和敞口罐。紋飾除表面外有附加堆紋、方格紋、圓坑紋、指夾紋、指捺紋和凹弦紋等,均手制。而陶角狀把手則于滾兔嶺文化中出土的陶罐的角狀把手形制相同。從遺址中石器和陶器上的特點看,該遺址應屬新石器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兩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
黑山島遺址位于蘿北縣名山鎮(zhèn)黑龍江流域中下游右岸的臺地上,可以說黑龍江利用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地產(chǎn)資源,生息繁衍了大批各個時期的古代先民,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今后研究黑龍江地區(qū)及三江平源地區(qū)古雅代歷史文化,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