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龍飛
[摘 要]1920、1921年間,江蘇省人士發(fā)起了要求制定江蘇省憲法的省憲運動。學術(shù)界對于江蘇省憲運動的研究,均只是提及江蘇省議會的活動,而且是一語帶過,而忽略了江蘇省憲運動的首倡者——蘇社,蘇社是江蘇省精英為謀發(fā)展江蘇省地方自治而成立的組織。蘇社不僅是江蘇省憲運動的首倡者,還擬定了一部具有省憲法性質(zhì)的法案——《江蘇省制草案》。本文全面論述了1920、1921年間的江蘇省憲運動。
[關(guān)鍵詞]蘇社;省議會;《江蘇省制憲規(guī)程》
前言
江蘇省憲運動,是民初聯(lián)省自治浪潮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1)目前,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江蘇省憲運動的研究,多只是稍稍提及江蘇省議會的活動,對于江蘇省憲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蘇社則完全忽視。(2)本文則利用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對于1920、1921年間的江蘇省憲運動做了全面的論述。
一、蘇社發(fā)起江蘇省憲運動
江蘇省憲運動,連一部正式的省憲法或省自治法都沒有制定完成,但也制定了一部具有省憲法性質(zhì)的《江蘇省制草案》。目前一些憲政史料匯編的書籍,誤認為《江蘇省制草案》為江蘇省議會所起草,是受了民國時期的李愚廠所編的《省憲輯覽》一書的誤導。(3)事實上,《江蘇省制草案》是由蘇社起草的。
蘇社是由江蘇省精英張謇、韓國鈞、沈信卿、唐文治、黃炎培、孟森等人鑒于江蘇省“各項事業(yè),漸落他省之后,其故由于地方團體渙散,不能自治所致”而發(fā)起的,蘇社“以謀發(fā)展江蘇地方自治為宗旨,以實業(yè)、教育、水利、交通四者為首謀發(fā)展之自治事業(yè)。”(4)
蘇社是江蘇省省憲運動的首倡者,蘇社發(fā)起江蘇省憲運動則受到了湖南省憲運動的強烈影響。1920年7月22日,湖南湘軍總司令譚延闿發(fā)出的“祃電”,是聯(lián)省自治運動的發(fā)端。在“祃電”中,譚延闿提出:“蓋民國之實際,純在民治之實行,民治之實際尤在各省人民組織地方政府,施行地方自治,而后權(quán)分事舉,和平進步,治安乃有可期?!弊T延闿祃電發(fā)出以后,得到各方響應,在京的湖南籍名流熊希齡請梁啟超草擬《湖南省自治根本法》及《湖南省自治大綱》寄回湖南。(5)受此影響,蘇社在9月15日理事會時便議決“將湖南自治大綱加具附說,印發(fā)各縣法團人士,請其簽注送社,并先推舉陳大猷、朱紹文草擬江蘇自治大綱?!保?)
《江蘇自治大綱》草擬完成之后,朱紹文、陳大猷將《江蘇自治大綱》重組整理,編為《江蘇省制草案》發(fā)表于《申報》征求意見。(7)《江蘇省制草案》共11章64條,具有三權(quán)分立的色彩,省政府由省議會、省行政署、省法院構(gòu)成,分別行使立法權(quán)、行政權(quán)、司法權(quán)。而省行政署由省長及參事員10人組成,并施行合議制,也大大限制了省長的權(quán)力?!督K省制草案》也照顧了中央的權(quán)威,如省議會立法不得抵觸國家憲法,省長由大總統(tǒng)在本省選舉的三名候補者中,選擇任命,法院行政事務直隸于中央等。
二、江蘇省議會的活動
繼蘇社之后,江蘇省議會也開始著手制定江蘇省憲法。1921年4月,江蘇省議員張援提出了組織省憲法起草委員會的議案。江蘇省議會最終制定了《江蘇省制憲規(guī)程》,并于6月3日三讀通過。
《江蘇省制憲規(guī)程》共4章20條,主要內(nèi)容如下:
1、憲法起草。江蘇省憲法起草委員會由江蘇省議會選舉23人組成,起草委員須具有公法之學識,并且不能在現(xiàn)南北政府任職。憲法起草以60日為期,但遇必要時得以延長20日。
2、憲法審查。憲法起草完成后,應交審查會審查,審查會由以下各員組成:(1)江蘇省議會舉出者11員;(2)江蘇省教育會舉出者11員;(3)江蘇省農(nóng)會舉出者4員(4)江蘇省商會聯(lián)合會舉出者4員;(5)江寧、上海、淮陰律師公會,舉出者3員,每會1員。審查員推舉辦法由各會自定,但審查員被推舉者不以各本會會員為限。
3、憲法公決。省憲法審查完成以后,由審查會將江蘇省省憲法提交全省公民大會公決,全省公民大會對于省憲法只有可決與否決之權(quán),不能自行修正省憲法。省憲法如被否決,依照前項規(guī)定改組省憲法起草委員會及審查會,重新起草及審查。當審查會認為組織全省公民大會時機不當時,可以下列各團體代行其職權(quán):(1)各縣縣教育會;(2)各縣縣農(nóng)會;(3)各縣之商會,各縣有兩商會以上者,每會均有一表決權(quán)。江蘇省憲法如有2/3以上可決時,即行成立,由江蘇省議會以會刊公布之。(8)
從上文可以看出,按照《江蘇省制憲規(guī)程中》的規(guī)定,江蘇省議會在江蘇省憲法起草中占據(jù)主導地位。起草委員23人均由省議會選出,審查會共33人,省議會11人,占審查會總額的1/3,在審查會中也有較大的權(quán)力。并規(guī)定省憲法交由全省公民大會公決,但是又有“審查會如以全省公民大會之集會,認為時機不適”由各縣教育會、農(nóng)會、商會等代行其職權(quán)的規(guī)定,因此全省公民大會公決不過只是一句空話,口惠而實不至。
江蘇省省議會雖已通過了《江蘇省制憲規(guī)程》,但此時江蘇省議會為民國江蘇省第2屆省議會,第2屆江蘇省議會任期將滿,“省會議長錢崇固、鮑貴藻、孫儆昨均回里,議員在省者不滿20人,省憲起草委員決議下屆開會選舉”(9)
江蘇省第3屆省議會選舉,因為議長人選問題,大起爭執(zhí),引起激烈的“爭長風潮”(10),甚至省議員葉立民“仰藥自盡,遺書尸諫”,其遺書稱:“本屆會期,爭選議長,竟然各樹一幟,黨同伐異,開會至今已50余日,議長尚未選出,自問良心,何以能代表人民,金錢謠諑,道路宣傳,內(nèi)幕重重,莫名真相,……致使莊嚴璀璨之議會,陷于萬劫不復矣……立民亦江蘇省人民一分子,與其喪失人格,靦然茍活,寧愿犧牲個人生命,毅然而死,為吾蘇三千萬人民爭存人格,懔殺身成仁之恉,秉匹夫有責之言,萬不得已,陳尸以諫。”(11)
從“爭長風潮”也可看出當時江蘇省議員的職業(yè)操守,議長雖最終選出,但選舉省憲起草委員的事情卻已無人問津,而由江蘇省省議會制定的《江蘇省制憲規(guī)程》也只能束之高閣,成為一紙空文。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江蘇省憲運動的參與者并非只有江蘇省議會,由江蘇省精英組成的蘇社,才是江蘇省省憲運動的首倡者及發(fā)起者,并且制定了一部具有省憲法性質(zhì)的法案《江蘇省制草案》,而《江蘇省制草案》在以往的研究中均被認為是由江蘇省議會所制定而成。
江蘇省省憲運動之所以失敗,也往往被認為是軍閥的扼殺,但從上文可以看出,江蘇省省議會內(nèi)部也存在強烈的利益沖突,而且江蘇省省議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不能令人滿意,而這些都是江蘇省憲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蘇省憲運動的失敗不能簡單的歸罪于軍閥的扼殺。
注釋:
(1)按照李劍農(nóng)的說法,聯(lián)省自治含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由各省自制省憲法(或省自治法),依照省憲法自組省政府,統(tǒng)治本?。坏诙?,由各省選派代表組織聯(lián)省會議,制定聯(lián)省憲法,以完成國家的統(tǒng)一。參見李劍農(nóng):《中國近百年政制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488頁。因此本文所說江蘇省憲運動,指的是江蘇省制定省憲法或省自治法的運動。
(2)參見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lián)省自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頁;參見陳明勝、申曉云:《江蘇省廢督運動與省自治》,《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3夏新華、胡旭晟、王建學等均認為《江蘇省制草案》為江蘇省議會起草,參見夏新華、胡旭晟等編:《近代中國憲政歷程史料薈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41頁;王建學編:《近代中國地方自治法重述》,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21頁。
4《蘇人發(fā)起蘇社》,《,申報》,1920年4月24日,第11版。
5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lián)省自治運動》,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第60頁、61頁。
6《蘇社秋季理事會記事》,《申報》,1920年9月16日,第10版。
7《江蘇省制草案》,《申報》,1920年11月27日,第11版。
8《蘇省憲之審查報告》,《申報》,1921年6月2日,第7版;《蘇省憲之審查報告》,《申報》1921年6月3日,第8版。
9《南京快信》,《申報》,1921年6月23日,第7版。
10關(guān)于江蘇省議會“爭長風潮”,1921年10、11月的《申報》對此有大量的報道,可以參見此時的《申報》。
11《尸諫議員之遺書發(fā)表》,《申報》,1921年11月24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