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赫
[摘 要]通過對《中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一書的閱讀,可以加深對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認識。
[關鍵詞]檔案管理;管理體制;書評
《中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以下簡稱《體制改革》),2011年3月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作者羅軍,女,博士,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全書20余萬字,是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的學術著作,該書針對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敢于直言分析并為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體系架構提出了全新設想,因此筆者稱此書為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創(chuàng)新之作。
1.《體制改革》的結構
本書共分5章,各章節(jié)的結構科學靈活,整體上張弛有度。每一章都有適合本章內容的嚴謹的結構安排。作者為了讀者閱讀方便,對每個章節(jié)進行了概括,內容如下:
第1章,對我國檔案管理體制生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進行追溯,以歷代檔案管理機構的演變與變遷以及當代檔案管理體制的生成與發(fā)展作為后續(xù)研究的鋪墊。
第2章,是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分析,在肯定以往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和歸納特點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以作為后續(xù)研究的基礎。
第3章,將我國部分地區(qū)和若干單位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作為案例,探索現有改革經驗和總結既有改革成果,并指出現有改革存在的不足,以把握后續(xù)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4章,介紹法國、美國、俄羅斯、英國的檔案管理體制,并與我國檔案管理體制進行比較分析,以此作為后續(xù)研究的借鑒和參考。
第5章,作為本書的核心內容,在上述研究前提下,通過進一步分析當前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形勢背景和提供改革的理論支持,對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思路進行理論分析,并設計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體系結構。
2.《體制改革》的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決定了一篇論文、一部學術著作的質量的高低優(yōu)劣,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本書研究內容和研究視角上的取得創(chuàng)新進展。
該書通過對檔案管理體制的全面介紹、運用局部改革的實踐經驗以及對國外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借鑒,提出將當前國家“大部制”的行政體制改革方針運用于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大膽設想,并小心加以論證,內容新穎,觀點獨到。對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上,不拘泥于檔案學的學科范疇,而是將檔案管理體制改革與國家各項體制改革緊密聯系起來,運用未曾有人引用或引用不多的管理學、行政學、社會學等理論依據加以論證,這也是本書區(qū)別于其他同類書籍的獨特之處。
3.《體制改革》的價值
《體制改革》本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永無止境”的指導思想,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論出發(fā),重新劃分和規(guī)范檔案機構及其相互之間的責權利關系,提出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體系架構的初步設想。為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建設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和現實參考價值。
本書試圖為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提供關于組織構建和運行的理論指導和依據,借以改善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理論不足、水平不高的現實問題,并對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問題進行系統研究,重新設計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宏觀體系架構,探尋我國檔案管理體制內在組織體系的發(fā)展規(guī)律。試圖分析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局部實踐經驗以及借鑒國外檔案管理體制的合理成分,提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4.《體制改革》的意義
檔案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等關系密切。解決我國當前檔案管理體制存在的各類檔案組織機制設置及其職權分配和智能轉變等問題,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v觀中外檔案管理體制的研究現狀,其中基于組織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基本空白,國內有關檔案管理體制的研究也主要是對檔案組織機構管理經驗的總結和對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剖析,缺乏成熟規(guī)范阿德理論指導和系統完整的研究體系。因此,本書的研究對提高檔案管理體制研究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5.《體制改革》的不足
作者認為本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包括以下3點:
第一,缺乏充分的調查研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并停留在表面,尚未進行深入細致的拓展分析。比如關于公共檔案館、檔案中介機構等新型檔案管理機構的設計布局、體系建設等尚未進行深入研究;也沒有仔細分析檔案管理體制與其他管理體制的配套設計,將有待于納入今后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的范疇。
第二,尚需在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作進一步擴展,還有許多相關問題沒有觸及。比如,關于數字檔案館、電子文件中心的建設;關于檔案開放、政府信息公開、文檔一體化、圖情檔一體化等的組織體系設計;關于人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關于檔案產業(yè)化的發(fā)展方向等,也有待于納入今后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的范疇。
第三,與本課題相關的其他學科的學習與借鑒尚不精深,有的還是一知半解,在今后研究中還需繼續(xù)努力,并將與檔案管理體制及其改革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建設等內容納入研究范疇,再作進一步有計劃的、系統的和全面深入細致的開拓性研究。
但筆者通讀全書后對《體制改革》不足的認識與作者完全不同。筆者認為作者提到的不足多為“謙虛之言”,并未提及關鍵所在。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大量問題,并給出解決的方案,以及提出了對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框架的初步設想,筆者非常贊同作者的方案能夠解決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但筆者認為此方案過于的理想化,作者在提出方案的同時并未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以及社會的腐化程度加以思考,因此筆者認為該方案很難能在中國得以實施,至少現階段無法做到。我所說的這個不足,只是個人看法,不一定準確,僅供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