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彤
摘要:幸福是人類亙古不變永恒追求的主題之一,近些年來更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也越來越受到各個學科的重視。主觀幸福感是在心理學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上,伴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而逐漸受到人們和各研究者關注的。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途徑
一、主觀幸福感的概述及特點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主要是指個體依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某個階段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1]目前學術界認為有主觀幸福感有三個重要衡量標準,包括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2]其中,生活滿意度是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是最有效的衡量標準。[3]主觀幸福感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主觀性、整體性、相對穩(wěn)定性。[4]研究證實主觀幸福感在一定時期內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量值,它是長期而非短期的評價,不隨時間和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重大變化,因此它是平穩(wěn)波動相對穩(wěn)定的。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分析及影響因素
根據(jù)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分數(shù)都高于平均分,而消極情感的分數(shù)則低于平均分132。[5]其中在整體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是沒有差異的。而進一步調查研究,經(jīng)濟狀況只對經(jīng)濟困難的大學生有影響。[6]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陀^因素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家庭中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學校教育和社會支持等方面。主觀因素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人格因素、心里參照系、歸因傾向、成就動機程度等。
三、增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祖國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對于我國以后的建設有很大作用。
(一)加強幸福觀教育,提升大學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性理論知識傳授的任務,幸福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其次高校教育還應加強素質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很多大學生在校園中他們沒有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或者是思想上缺乏明確價值觀的引導,都導致他們沒有勇于追求幸福意識和能力。[7]
(二)融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特質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梳導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以提高其心理素質,而且能增強大學生抗打擊能力,使其在挫折中不斷的適應環(huán)境,培養(yǎng)其穩(wěn)定、積極樂觀等良好的人格特質,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對生活的滿意度,由此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得以增強。[8]大學生是一個集學習和日常生活于校園之中的群體,而目前生活輔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積極關注大學生生活動態(tài),在摸清大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生活輔導,能有效改善其生活狀態(tài)從而影響其生活態(tài)度向積極樂觀的方向發(fā)展。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從本質上講主觀幸福感的教育是一種價值觀認同教育,要使主觀幸福感為學生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教學方法是關鍵。
1.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滿足大學生多種心理需求
隱形課堂是對校園文化活動一個很形象的詮釋,它對大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認知水平具有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影響深遠等特點決定了其能滿足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多種心理需求,使大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huán)境和活動中增長知識、接受教育并在活動中體現(xiàn)自我價值,享受過程、收獲成長、達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感受更多的幸福感。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有較強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對于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知識的獲取、情感的體驗、身心的發(fā)展除了課堂的學習,更多的來源于校園文化生活。校園文化活動主要通過兩個渠道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能力: 一是組織開展好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文明健康、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同時積極探索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在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既增長才干,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2.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幸福感
社會實踐,就學校而言,它是指相對于理論教學以外的各種社會活動或實踐環(huán)節(jié), 狹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指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的第一課堂以外的各種實踐活動或環(huán)節(jié)。[9]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基本上都是父母的手上寶心頭肉,再加上平時待在學校學業(yè)功課繁重,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少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普遍現(xiàn)象。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調研、支農(nóng)服務、志愿服務、社會公益活動和勤工儉學社會兼職等社會實踐活動。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理論,并在實踐過程中收獲感情、收獲喜悅,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從而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式,提升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
學習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幸福的活動。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從個體心理結構的角度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10]較高的層次需要是在較低的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出現(xiàn)的,由低到高直到最高層次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得到滿足,人生的價值得以實現(xiàn),這時,人們將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能進入大學校園學習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它能滿足大學生喜愛學習這樣一種社會需要。同時也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知識的獲取、素質的提高能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實現(xiàn)人生價值,學習目的的崇高性也能帶來幸福感。因此,高校應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方式,對大學生采取以鼓勵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幫助其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參考文獻]
[1]Deni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J], 1984,95(3):524-575.
[2]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fā)展[J].心理學動態(tài),2000(4).
[3]陳麗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及其與自尊的關 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4):222-224.
[4]嚴標賓,鄭雪.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 然科學版),2003(2).
[5]張 靈,鄭 雪,嚴標賓,溫娟娟,石艷彩.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7(2).
[6]佟月華.低收入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
[7]苗元江.幸福感的解釋模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5).
[8]張雯,鄭日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01).
[9]張靈.大學生自尊、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2008,(01).
[10]馬斯洛. 人類的動機理論[M]. :心理學評論, 1943.
(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