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剛,李長鋒,楊 蕾,李丹丹,張 斌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內鏡中心,吉林 長春130033)
隨著內鏡設備及技術的發(fā)展,內鏡在形態(tài)學上能夠區(qū)分大腸息肉樣病變?yōu)槟[瘤性或非腫瘤性病變,進而可避免活檢或提高靶向活檢準確性。微型超聲探頭能夠準確判斷消化道腫瘤浸潤深度。本研究通過高清窄帶成像內鏡與微型超聲探頭相結合,預判大腸息肉樣病變的性質及腫瘤浸潤深度與組織病理學對比,探討其對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于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內鏡中心行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的大腸息肉樣病變,并行病理診斷的患者。排除腸道準備差、炎癥性腸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已知的大腸癌患者。
1.2 研究設備
采用Olympus圖像處理裝置CV-260SL及內窺鏡冷光源CLV-260SL,內鏡型號為CF-H260AI,Olympus超聲內鏡主機EU-ME1,Olympus微型超聲探頭驅動器 MAJ-935,Olympus微型超聲探頭UM-DP12-25R及 UM-DP20-25R。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檢查前4-5h口服和爽(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行腸道準備,并接受大腸鏡檢查。所有患者內鏡檢查均由兩名高年資內鏡醫(yī)生進行。普通白光模式下進鏡至盲腸,退鏡時觀察大腸黏膜,發(fā)現(xiàn)病變后,沖洗和吸凈病變表面糞便及黏液,再按序進行:(1)普通模式下腸鏡對息肉樣病變輪廓、表面結構、微血管形態(tài)進行圖像清晰度評分計算;(2)切換到NBI模式,對息肉樣病變輪廓、表面結構、微血管形態(tài)進行圖像清晰度評分計算,并根據(jù)息肉樣病變表面顏色、表面結構和微血管形態(tài)進行評價分型;(3)根據(jù)息肉樣病變大小形態(tài)不同分別采用靶向活檢或內鏡下切除后標本送檢病理;(4)根據(jù)NBI分型考慮癌變的患者,于腸腔內注入脫氣水及變換體位,使病變淹沒在水中,經(jīng)內鏡活檢孔插入超聲探頭,將超聲探頭置于病變處進行掃描,對病變行T分期,之后靶向活檢,并根據(jù)T分期,分別采用內鏡下切除或外科手術切除,術后標本送檢病理。以病理組織學檢查為診斷的金標準。對結果進行回顧性評價,內鏡醫(yī)生和病理醫(yī)生均不知對方檢查結果,將內鏡診斷和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4 診斷標準
內鏡圖像清晰度評分標準:1分為完全辨認不清;2分為模糊可見;3分為較清晰;4分為非常清晰。
NBI內鏡診斷標準[1]:采用NICE分型方法。根據(jù)病變顏色、微血管結構和表面結構,將大腸息肉樣病變分為3種類型:Ⅰ型病變與背景顏色相同或更明亮,沒有血管或者孤立的帶狀血管穿過病變;Ⅱ型病變與背景顏色相比更加褐色,褐色血管環(huán)繞白色結構,橢圓形、管狀或分支狀白色結構被褐色血管包繞;Ⅲ型與背景顏色相比更加褐色并常出現(xiàn)白色區(qū)域,血管顯著變形或缺失,表面結構畸形或結構消失。Ⅰ型常見于非腫瘤性病變,Ⅱ、Ⅲ型常見于腫瘤性病變,Ⅲ型常見于大腸癌。
超聲內鏡大腸腫瘤浸潤深度T分期[2]:T1期腫瘤侵犯黏膜層或黏膜下層;T2期腫瘤侵犯固有肌層;T3期腫瘤侵犯漿膜層;T4期腫瘤侵犯腸壁全層及周圍組織或器官。其中T1期定義為大腸早期癌。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系用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患者97例,其中男61例,女36例,年齡27-83歲,平均年齡54.6歲,共發(fā)現(xiàn)息肉樣病變177個。
2.2 病理結果
177個病變中,增生性或炎性息肉70例;腺瘤91例,其中高級別瘤變2例;腺癌16例,其中早期大腸癌7例。
2.3 NBI與普通內鏡圖像清晰度比較
NBI與普通內鏡對病變輪廓、表面結構及微血管形態(tài)的顯示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NBI明顯優(yōu)于普通內鏡,見表1。
表1 177個病變NBI與普通內鏡圖像清晰度比較
2.4 NBI內鏡診斷與病理組織學診斷比較
高清窄帶成像內鏡根據(jù)NICE分型對177個病變進行評價,Ⅰ型69例,其中63例病理診斷為非腫瘤性病變;Ⅱ型90例,其中83例診斷為腫瘤性病變;Ⅲ型18例,16例診斷為腺癌,2例診斷為高級別瘤變。見表2。
高清窄帶成像內鏡對大腸腫瘤性病變診斷預測的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92.7%、94.4%、90%,陽性預測值93.5%、陰性預測值91.3%。見表3。
表2 NBI內鏡診斷與病理類型比較
表3 NBI內鏡鑒別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與病理結果比較
2.5 大腸癌T分期的判斷
微型超聲探頭大腸癌T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比較的總準確率為87.5%,7例早期大腸癌微型超聲探頭診斷的準確率為100%。見表4。
表4 微型超聲探頭與術后病理對腫瘤浸潤深度(T分期)判斷的比較
大腸息肉在病理組織學上可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由于大腸腺瘤屬于腫瘤性病變,是一種癌前病變,具有癌變的潛能,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大腸腺瘤并及時的切除,可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發(fā)生率,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質量。而非腫瘤性病變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無需切除[3]。目前NBI內鏡對大腸腫瘤分型方法有很多,標準尚未統(tǒng)一,包括Pit工藤分型、黏膜微血管分型、血管密度分型等。為了制訂統(tǒng)一NBI分類方法,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的專家成立結腸腫瘤NBI研究組(the Colon Tumor NBI Interest Group,CTNIG),根據(jù)腫瘤表面的顏色、表面結構、微血管結構,達成共識,制訂了一個簡單的NICE 分 型 (NBI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把結直腸腫瘤分為3型[1]。本研究應用NICE分型方法,根據(jù)表面結構和微血管結構對息肉進行分型。高清窄帶成像內鏡在病變輪廓、表面結構、微血管形態(tài)觀察上,較普通內鏡清晰,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對于病變大小、邊界及息肉性質的確定,有很大幫助。本研究中高清窄帶成像內鏡下大腸腫瘤性病變診斷預測的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92.7%、94.4%、90%,陽性預測值93.5%、陰性預測值91.3%。而且,高清窄帶成像內鏡NICE分型診斷為Ⅱ型90例,其中腺瘤83例、非腫瘤7例;Ⅲ型18例中有16例為大腸癌,大腸癌診斷的準確率88.9%,因而,高清窄帶成像內鏡不但能鑒別腫瘤性與非腫瘤性病變,而且還能較準確的區(qū)分大腸腫瘤性病變的良惡性。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高清窄帶成像內鏡診斷為I型息肉的患者中,有2例直徑大于1cm平坦型息肉,病理回報為鋸齒狀腺瘤。因此,對于直徑大于1cm的I型息肉,要除外鋸齒狀腺瘤,應予以內鏡下切除或活檢。
早期大腸癌指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而未達肌層,無論大小及有無淋巴結轉移[4]。內鏡下切除早期大腸癌,不僅可以取得與外科手術相當?shù)寞熜?,而且能減輕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風險及創(chuàng)傷[5]。因而內鏡下發(fā)現(xiàn)、診斷早期大腸癌尤為重要。微型超聲探頭通過內鏡活檢孔進入大腸腸腔進行超聲掃描,可清楚顯示大腸的層次結構,準確判斷病變在大腸的層次部位或與大腸腸壁的關系,較準確的提示病變性質、判斷腫瘤浸潤深度,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檢查。微型超聲探頭對于大腸癌術前TN分期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對于行內鏡下切除早期大腸癌的病例選擇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本研究中NICE分型為III型的大腸息肉樣病變18例,微型超聲探頭對這18例病變行T分期,行內鏡下切除或外科手術,病理回報2例為高級別瘤變,16例為大腸癌,其中早期大腸癌為7例,T1期準確率為100%,T分期的準確率為87.5%(14/16),提示微型超聲探頭對判斷大腸腫瘤浸潤深度的準確率較高。微型超聲探頭通過準確判斷腫瘤浸潤深度,有利于醫(yī)生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高清窄帶成像內鏡對腫瘤性病變的判斷準確率高,可以較準確判斷腫瘤性病變的良惡性。微型超聲探頭能夠較準確的判斷腫瘤的浸潤深度。高清窄帶成像內鏡聯(lián)合微型超聲探頭能提高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且操作簡單、易于推廣,對于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1]Tanaka S,Sano Y.Aim to unify the narrow band imaging(NBI)magnifying classification for colorectal tumors:current status in Japan from a summary of the consensus symposium in the 7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 Gastroenterological Endoscopy Society[J].Dig Endosc,2011,23(Suppl)1:131.
[2]劉蔭華,徐 玲.第七版《AJCC腫瘤分期手冊》結直腸癌內容的更新與解讀[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13(8):629.
[3]Tung SY,Wu CS,Su MY.Magnifying colonoscopy in differentiating neoplastic from nonneoplastic colorectal lesions[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9):2628.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922.
[5]王 偉,李兆申.消化道早期癌腫內鏡治療現(xiàn)狀與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