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芳
[摘 要]學(xué)界關(guān)于唐玄宗王皇后被廢的原因比較少探討,本文主要從三個角度論證分析王皇后被廢不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是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王皇后本人及其家族并沒有多強烈的權(quán)力欲望。并且分析了唐玄宗為防止后宮干政而不設(shè)皇后的政策不是因為王皇后而起,而是因為武惠妃而起。唐玄宗之后的皇帝很少立后,也不是全是因為唐玄宗的后宮政策,而是自有其原因。
[關(guān)鍵詞]王皇后;政治原因;武惠妃;符厭;后宮政策
學(xué)界關(guān)于唐朝后妃的問題多有探討,多數(shù)集中在幾個比較熱門的人物上,如對長孫皇后、武則天、唐肅宗的張皇后等人的研究,或者是通過不同角度對唐代的后宮整體情況進行研究,如楊小敏《論唐代后妃預(yù)政》、張淑芳《論唐代后妃與朝政的關(guān)系》、楊春蓉《唐朝后妃被廢與被殺的原因探析》。但是關(guān)于玄宗的王皇后為何被廢卻比較少人研究。王皇后于先天元年(712年)被冊為皇后,開元十二年因為符厭事件被廢,被廢后三個月死去。[1]2177關(guān)于王皇后被廢的原因,目前學(xué)界持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王皇后被廢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如李文才《試論唐玄宗的后宮政策及其承繼——<太平廣記>卷224“楊貴妃”條引<命定錄>書后》,文章明確提出王皇后被廢是因為唐玄宗為了防止后宮干政,并且這也是唐玄宗的后宮政策,即不設(shè)皇后以防后宮干政?!秳蛑袊逄剖贰分幸蔡峒斑@個問題,說到王皇后被廢可能有政治動機,但沒有具體加以論述。還有一種就是傳統(tǒng)的觀點,即王皇后是因為與武惠妃爭寵而被廢。
筆者認為要判斷后妃是否干政要有幾個因素,即家族在政治中的參與程度、后妃本人是否有參與政治的野心、朝堂上是否有人與其有密切的政治往來。從以上因素來分析王皇后,可以分析出她因為干政被廢是不準確的,其原因有三。
首先,從王皇后的家族來看,她雖然也是太原王氏一支,但她的家室并不顯赫,在政治上并沒有多大的影響力。她的父親王仁皎并沒有因為女兒是皇后而在官場上取得多大權(quán)力,“仁皎不預(yù)朝政,但厚自奉養(yǎng),積子女財貨而已?!?[1]4745她的兄長王守一,娶了清陽公主。唐代的駙馬幾乎沒有政治實權(quán),這也是唐代士人很少樂意娶公主的原因。雖然王守一與玄宗的關(guān)系很好,但是玄宗也沒因此而給他多大的權(quán)力,他擔任過殿中少監(jiān)和太子少保,而這兩個職位中,殿中少監(jiān)掌管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太子少保又是個閑職,在政治上沒有多大的影響力。由此可見,王皇后的家族并沒有因為她是皇后而在官場上有實權(quán)。唐玄宗對之前武則天改唐為周、太平公主的奪權(quán)斗爭以及韋后亂政等有印象深刻,所以他對于防止后宮干政,防止外戚對朝廷一手遮天也應(yīng)當早有所防范。王仁皎也說過“明明天子,擇賢共理,瑣瑣姻婭,則無無仕。不識不知,樂我而已” [2] 2325可見他對政治并沒有多大的野心。父親多多少少都會給女兒一定的影響。王皇后受到父親兄長的影響,應(yīng)該是不會存有過多的政治野心,最多也只是為了保存皇后之位,保護好家人的榮華富貴。因此也排除了后妃干政的其中一個可能性,即外戚勢力強大。
其次,王皇后并沒有與朝堂的官員政治往來密切。有的學(xué)者認為從姜皎泄密給王皇后說唐玄宗要廢后,就斷定姜皎是皇后的支持者,進而斷定皇后干政,這個是不準確的。第一,王皇后是皇上的原配,一般來說,大臣如果不是別有心思,基本都主張維護后宮穩(wěn)定,廢后是件大事,可能牽扯到很多事情,隨意廢后會影響朝政。第二,王皇后家人雖然沒有政治實權(quán),但她畢竟出身于太原王氏,在當時是士族高門,一般來說沒有大錯不至于要廢后。第三,玄宗廢后,提出的理由是皇后無子,但實際上是因為寵愛武惠妃,而武惠妃是武則天的堂侄恒安王武攸止之女,而武氏一族對李唐皇室所造成的影響有多大,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況且武惠妃家族并不是士族高門。退一步說,如果廢棄王皇后,那么要選新皇后,從當時后妃的情況來看,也是王皇后占有優(yōu)勢,玄宗寵愛的趙麗妃,即太子李瑛的生母,她是出身卑微的娼妓,即使再得寵,也不可能封后,而肅宗的母親楊氏,似乎在史料上也沒能看到她得寵。武惠妃上文已說,是不可能被立為皇后的。無論如何,要立武惠妃為后,基本都會遭到反對。所以,姜皎支持王皇后也不難理解,但這并不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這點可以從唐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時,大臣的反應(yīng)印證。當時褚遂良、長孫無忌、上官儀等人都是支持唐高宗的王皇后,但這并不能說他們都是王皇后干政而培養(yǎng)的黨羽。
第三,有人從“上將起事,頗預(yù)密謀,贊成大業(yè)?!?[1]2177就斷定王皇后有政治野心,這更是不準確了?!短茣份d:“元宗皇后王氏。長壽二年。納為妃?!?[4]29王皇后九歲就與玄宗結(jié)為夫妻,待玄宗準備起事時,他們已經(jīng)做了許多年的夫妻了,作為結(jié)發(fā)夫妻,王皇后必然要支持玄宗的事業(yè)。并不能因此判斷出王皇后有政治野心,頂多能說明她有一定的政治才能。長孫皇后在玄武門之變前都慰勞諸位將士,“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1]2164她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并不可以說明以后會有干政的野心。王皇后被廢后,后宮人人思慕,玄宗也對廢棄王皇后而深感后悔“后宮思慕之,帝亦悔?!?[3] 3491如果王皇后真的是因為干政的緣故被玄宗廢棄,他就不可能在王皇后過世以后還懷念她。
最后,王皇后的符厭事件?!昂笮质匾灰院鬅o子,常懼有廢立,導(dǎo)以符厭之事。有左道僧明悟為祭南北斗,刻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諱,合而佩之,且祝曰:‘佩此有子,當與則天皇后為比。事發(fā),上親究之,皆驗?!?[1] 2177我們知道,由于皇后無子,肅宗當年被交給王皇后撫養(yǎng)。就算不是親生的,但名義上也是自己的孩子。就算無子,對她的皇后地位也不能真正影響,雖然說七出之罪里有無子,無子的確是可以休妻,但是皇家和平民家是不同的,皇后無子,但是皇帝有很多妃嬪,可以過繼給皇后,而且皇后是一國之母,廢后的話必然牽扯甚多,如果皇后不是因為重大的原因,一般為了維護后宮穩(wěn)定不會輕易廢后。而且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玄宗第一次以皇后無子為由要廢后并沒有成功。最終廢后是因為王皇后弄出了符厭事件。再者,皇后在進行巫蠱事件的時候也已經(jīng)四十歲左右了,這個時候才恐懼沒有孩子似乎已經(jīng)太晚了。如果她是擔心武惠妃的孩子會被立為太子,她完全可以扶持肅宗與武惠妃的孩子一爭高下,不必要在這個時候想讓自己懷孕生子。所以我認為,王皇后并不是一個具有政治野心的人,在這件事上,她的目的并不是要爭奪權(quán)力,而是需要一個孩子穩(wěn)定在后宮的地位,并且她的當時做法很奇怪,像是病急亂投醫(yī),不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會做的。她極有可能是因為第一次玄宗廢后提出的皇后無子而受到刺激,再加上自己的家族勢力不大,無法成為她的后盾,便天真的想借由孩子來鞏固皇后的地位。并不是說自己要成為武則天取代唐玄宗。
有學(xué)者認為唐玄宗的后宮政策,就是自王皇后被廢之后不再立后,以防皇后干政,與皇帝分權(quán)。但是筆者認為這個看法有待商榷。首先,唐玄宗廢棄王皇后之后,欲立武惠妃為后“將遂立皇后” [3] 3491,因大臣反對而作廢。有學(xué)者從“及王庶人廢后,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 [1] 2177這句話佐證玄宗的后宮政策是不立后,但是筆者認為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因為大臣反對,無法立武惠妃為后,所以為了補償她而賜號惠妃并且禮秩一同皇后。唐玄宗確實有限制后宮干政的做法,但不是從王皇后被廢這個事件中體現(xiàn),應(yīng)該是從武惠妃而起,武惠妃與李林甫等人勾結(jié),陷害太子,做了一系列與前朝大臣勾結(jié)的事情,玄宗怎可能毫無知覺。如“三庶人”事件,“二十五年四月,楊洄又構(gòu)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銹常構(gòu)異謀。玄宗遽召宰相籌之,林甫曰:‘此蓋陛下家事,臣不合參知。玄宗意乃決矣。使中官宣詔于宮中,并廢為庶人,銹配流,俄賜死于城東驛。天下之人不見其過,咸惜之。其年,武惠妃數(shù)見三庶人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請彌月,不痊而殞?!?[1] 2177對比之下,王皇后并沒有與朝堂上的官員有過密的聯(lián)系,除了前文所說的姜皎泄密,也沒有做出殘害皇帝子嗣的事件,而且她的家族也沒有在朝堂上握有實權(quán),如果玄宗要斷絕后宮與朝堂的聯(lián)系,保留王皇后應(yīng)當是不錯的選擇,上文已經(jīng)說王皇后家族在政治上并沒有多大的勢力。前面說到武則天、韋皇后、太平公主等人的政治斗爭給唐玄宗帶來深刻的影響,這對于早早防范后妃干政是一種提醒;黃永年《說唐玄宗防微杜漸的兩項新措施》中論證了唐玄宗根本就沒有想過立武惠妃為皇后,這兩點可以說明玄宗對于后妃干政的行為是清醒的;但是對于立王皇后他并沒有遲疑,只是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廢棄了她,而武惠妃則根本沒有被立為皇后。結(jié)合以上這三個方面來看,對待武惠妃才是真的為了防止后宮干政而不立她為皇后。所以筆者認為,唐玄宗有限制后妃干政的做法,但王皇后被廢與這個政策并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至少從事實上來說沒有。但不排除玄宗過于敏感和他人的陷害。讓這種政策實施的人是武惠妃。
綜上,王皇后因為政治原因被廢是不準確的,筆者認為王皇后被廢最直接的原因使因為符厭事件,觸到了唐玄宗的逆鱗,加之無子、武惠妃的奪寵、家族勢力不大,無法支持她的皇后地位造成的。關(guān)于唐玄宗不立后的政策影響到后世以至于歷代皇帝都刻意不立后更是無稽之談,這點在黃永年《說唐玄宗防微杜漸的兩項新措施》中已經(jīng)有說明“不過這種不立皇后以防微杜漸的措施,在玄宗以后沒能繼續(xù)推行下去?!钜獠蛔屬F妃正位為皇后的只有憲宗·……不讓立后總不像太平盛世的緣故?!?[5]78在玄宗以后的皇帝也是有立后的,如肅宗的張皇后、昭宗的何皇后,德宗的王皇后在冊為皇后的沒多久就過世了。如果真要深究唐玄宗以后的皇帝們皆不立后,我認為這可能和宦官專權(quán)有一些聯(lián)系,關(guān)于這個問題,就要在下一篇文章中進行論證了。
參考文獻:
[1][后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清]董浩《全唐文》卷二百三十《贈太尉益州大都督王公神道碑奉敕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4][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黃永年《說唐玄宗防微杜漸的兩項新措施》,燕京學(xué)報,新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