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瓊
[摘 要]避諱是中國歷史文化中所特有的現(xiàn)象,其流弊足以淆亂古代書籍,為歷史研究帶來諸多不便。然而,利用避諱學則可對古書中的年代、人物、地名、官名、書名等進行考證,解決古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避諱;避諱學;考史價值
民國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書當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須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謂避諱。[1]1避諱是中國歷史上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起于西周、成于秦漢、盛于唐宋、絕于民國,綿延兩千余年。早在孔子作《春秋》時,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當時只是對其生平事跡隱而不談,后來逐漸演變成對所尊者的名字也加以避諱,即凡遇與所尊者名字相同的字或者讀音相同的字時,須用改字、空字、缺筆等方法來避諱。避諱由最初的對他人表示敬畏之意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專制特權。我國古代的避諱主要有國諱和家諱兩種,國諱是針對歷代帝王的,適用于全國范圍;家諱是適用于個人家庭內(nèi)部的。避諱所涉及的范圍及其廣泛,不僅是人名、地名、官名,甚至是日常生活用語、物品、人的行為,均需要對所尊者的名字加以避諱。因此,古人在寫書或者校注前代書籍時,為避國諱和家諱而對書中的人名、封號、謚號、年號、干支、地名、書名、官名、物名等進行改寫。從而造成了古代書籍內(nèi)容的混亂,有的書甚至被改得面目全非,為后世研究帶來了許多不便。
因各朝避諱的字不同,則書中避不避此字就成為了一種考史線索。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線索對古代書籍進行校正、考證史實。研究避諱而能應用之于校勘學及考古學者,謂之避諱學。[1]1避諱學不僅是歷史文獻學的一門專學,也是歷史學研究的一把利器。如果能掌握好避諱學知識,不但可以解決讀書時的障礙、解釋古書中的疑問,而且還能對歷史進行考證、還原歷史真相。
一、運用避諱學考證年代
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主要有干支紀年和年號紀年兩種方式。如果干支、年號中有與所尊者的名諱相同的字時,也是需要通過改干支、年號來避諱的。我們在讀古書時有時會看到“景午”、“景申”等詞語,如果不懂得這是因避諱而更改的干支,就會產(chǎn)生諸多疑惑,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為了避諱而更改干支、年號,為歷史紀年、斷定年代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然而,我們可以用避諱學知識進行考證。
唐高祖的父親為李昞,故唐人把與“昞”同音的“丙”字改為“景”字以示避諱。修于唐代的《晉書》、《梁書》、《陳書》、《隋書》等八部正史中,凡遇“丙”字,皆改作“景”字,又因丙為天干之一,故對后人讀書治史帶來了不便。雖然我們現(xiàn)在的點校本已進行回改,但也有回改未盡之處。例如,在《陳書·高祖紀》中有“景午,崩于璇璣殿”、“景申,葬萬安陵”的記載?!蛾悤沸蘧幱谔瞥?,所以“景午”應為“丙午”、“景申”應為“丙申”。點校之前的《北史》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謹案晉太康元年,歲在庚子,晉武帝平吳,至今開皇六年,歲次庚午,合三百七載?!狈喪窌梢缘弥?,開皇六年(586)是丙午年,距離太康元年(280)正好是307年。書中的“庚午”本作“景午”,后人不知是避諱,而以“景”與“庚”讀音類似故而改作“庚午”?,F(xiàn)行點校本已經(jīng)改回,即:“謹案晉太康元年,歲在庚子,晉武帝平吳,至今開皇六年,歲次丙午,合三百七載?!盵2]1177《文苑英華》卷839中,有“維神龍二年,歲次景午,夏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景申”句。神龍是唐中宗的年號,從避諱學出發(fā),可以輕而易舉地判斷出“景午”應當是“丙午”的改寫。五代梁太祖朱溫為避其曾祖(茂琳)的名諱,而將干支中的“戊”改作“武”,在后世的書籍中也多有遺留。1851年是辛亥年,太平天國初立,認為“亥”音不吉,改為“辛開”;1853年是癸丑年,改為“癸好”。
為避諱而妄改前代年號也為治史者校正年代造成了很多不便。在《新唐書·藝文志·起居注類》中有“晉崇寧起居注十卷”,然通考晉代,無此年號。錢大昕從避諱學的角度進行考證:唐玄宗諱隆,改東晉年號隆安為“崇安”,唐肅宗因厭惡安祿山而對與安名字相同的字詞避而不談,遂改“崇安”為“崇寧”,所以,新唐書中的晉崇寧應為晉朝年號隆安。宋人為避仁宗趙禎名諱,而將唐太宗貞觀年號改為真觀或是正觀,將唐德宗年號貞元改為正元或是將“貞”字缺其末筆。
不通避諱學,在讀史書時如遇到這類問題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而掌握了避諱學的知識,便可以用來考證史書中的年代,解答一些疑問。
二、運用避諱學考證人物
歷代史書中,因避諱而對歷史人物的姓氏、名字、封號、謚號加以更改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在史書中會出現(xiàn)一人一史前后異名、一人異史異名、一人數(shù)名等問題,為治史工作帶來諸多麻煩。
《史記·孝文本紀》記載:“子某最長,純厚仁慈,請建以為太子?!盵3]420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故而寫史時須避先帝名諱,因而,此處的“某”是指漢文帝的太子劉啟?!端鍟べR若弼傳》中記載:“陳將魯達、周智安、任蠻奴……以勁兵拒戰(zhàn)?!盵4]1344而在《陳書》記載中,率兵抗隋的則是魯廣達、周智安、任忠。用避諱學考證可知,魯廣達和魯達是同一個人,任忠和任蠻奴是同一人,“廣”和“忠”是隋朝的國諱,故這一現(xiàn)象是避諱導致的。韓擒虎是隋朝著名的大將,然而在《隋書》、《北史》中卻找不到關于他的記載,書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是一個叫韓擒(或作韓禽、韓擒武)的人??计涫论E可知,他們是同一人,即韓擒虎。魏征、房玄齡等人在修史時為避唐代先祖李虎的名諱,將“虎”改“武”,或是將“虎”省略空一格寫為“韓擒”,后世在翻刻時不知空格是代指“虎”字,而去掉了空格,與下文連成一片,就成了“韓擒”。《隋書·經(jīng)籍志》載:“史記音義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盵4]953在《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中則記為“史記音義十二卷徐廣撰”[5]1988,《宋書》中記載的也是徐廣撰。徐廣字野民,避隋煬帝名諱而在《隋書》中以字行,稱徐野民,而唐人為避唐太宗的名諱而將徐野民回改為“徐廣”或者是被不明就里的人寫做了“徐野人”。
在《南史·文學傳》中“賈希鏡……祖弼之……父匪之”[6]1776,而在同書卷59王僧孺?zhèn)髦袆t記載為“及弼之子太宰參軍匪之、匪之子長水校尉深世傳其業(yè)”[6]1462。通過對史料的研究可知賈希鏡就是賈深,但卻無法解釋一人同書異名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賈希鏡原名賈淵,字希鏡,為避李淵名諱而以“深”代“淵”或者以字(希鏡)行。所以,李延壽在修編《南史》時,因校訂不夠仔細而出現(xiàn)了前后不一致的結果?!端鍟そ?jīng)籍志》中有“宋北中郎長史江智深集九卷”[4]1074的記載,而在《宋書》、《南史》中卻找不到此人。熟諳避諱學的人則會看出其中的奧秘:避諱所致,江智深實為江智淵也。
改前人封號也是避諱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顿Y治通鑒》中有“(唐景云元年)上以西城隆昌公主為女冠”的記載,而在《舊唐書》中則記為“崇昌公主”。因為唐玄宗名隆基,《舊唐書》是避其諱而改隆昌為崇昌的。
三、運用避諱學考證地名
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地名的準確與否會嚴重影響到歷史研究。然而,史書中有許多地名是記載不清楚的,留給我們許多疑惑。
《后漢書·張奐傳》記載:“張奐字然明,敦煌(酒)〔淵〕泉人也?!保┫掠行∽ⅲ骸熬迫h名,地多泉水。今(陽)〔沙〕州晉昌縣東北?!盵7]2138此處不免讓人生疑,酒泉是與敦煌平級的“河西四郡”之一郡,而此處卻說是在敦煌統(tǒng)轄下的一個縣。閱讀《漢志》,敦煌郡下面是設有淵泉縣的,但唐人為了避諱而在《晉志》中將“淵泉縣”記作“深泉”。
《隋書·地理志》中有“宣城郡下綏安縣”的記載,注釋為“梁末立大梁郡,又改為陳留,平陳,廢郡,省大德、故鄣、安吉、原鄉(xiāng)四縣入焉?!盵4]877《陳書·高祖紀》則記為“永定二年,以廣梁郡為陳留郡……割故鄣、廣德置廣梁郡”。永定二年已是梁末,兩條史料的時間是吻合的,但是地名卻不盡一致。從避諱學可知,大梁郡原為廣梁郡、大德縣原為廣德縣,均是為了避隋煬帝名諱。
《宋史·仁宗紀》:“景祐二年正月,置邇英、延義二閣。”[8]199而在同書卷85地理志中則寫作“延羲閣”。延羲閣實為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而改,《宋史》中凡遇“義”字皆須改避,但在今點校本中均進行回改。地理志中出現(xiàn)“延羲閣”,是后人回改未盡所致。因而,我們在讀現(xiàn)行版本的史書時,一定要注意書中有沒有回改未盡的現(xiàn)象。
四、運用避諱學考證官名
因避諱而改官名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六年,魯桓公為太子取名時向大臣申繻征求意見,申繻答曰:“名不以官,以官則廢職?!焙笫酪驗楸苤M而更改官職名稱的現(xiàn)象更加常見。
三公自周設立以來,均指太師、太傅、太保,至晉朝時,則改三公為太宰、太傅、太保。“師”是晉武帝的伯父司馬師的名諱,故而改“太師”為“太宰”。治書侍御史是古代十分重要的官職,史載:“漢宣帝幸宣室,齊居而決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侍側,后因別置。謂之治書侍御史,蓋其史也?!盵9]738而在《漢書》中出現(xiàn)更多的是持書侍御史,而少有治書侍御史一職,僅在《漢書·百官三》中有“治書侍御史二人”[10]3599的記載。后世流傳下來的《漢書》是李賢校注的,所以書中必有許多避唐代名諱的地方。李賢的父皇諱名治,故凡遇治字皆進行避忌,將“治書侍御史”改成“持書侍御史”?!稘h書·百官志》是南朝梁劉昭所注,不須避唐諱而更改,因此保留了原貌。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重要的官制,三省之一的中書省在隋朝時稱內(nèi)史省,是為了避隋祖(楊忠)名諱。隋朝時,六部是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而到唐朝,民部銷聲匿跡。《北史·程駿傳》:“祖父肇,呂光人部尚書?!盵2]1450人部尚書是何官職無從考知。然而,在《魏書·程駿傳》中有“祖父肇,呂光民部尚書”[11]1345的記載??赏浦?,《南史》中的“人部”實為“民部”。李延壽編修史書時,為避李世民名諱將“民部”改為“人部”。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戶部,就是為避唐太宗名諱而將民部更改而形成的。
五、運用避諱學考證古書名
因避諱而改書名之例屢見不鮮,如《隋書·經(jīng)籍志》因避唐諱而將《白虎通》寫作《白武通》;《舊唐書·經(jīng)籍志》為避唐太宗名諱而將皇甫謐的《帝王世記》改為《帝王代記》。幸得現(xiàn)行校本已經(jīng)改回,不然,會帶來很多不便。
因避諱而改書名,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對《春秋》的更改。東晉簡文帝的母親鄭太后諱名阿春,故將《春秋》改作《陽秋》?!稌x書》中便有“《陽秋》之義,母以子貴”、“依《陽秋》二漢孝懷皇帝故事”[9]980的記載。“春秋”在古代是“史”的一種別稱,那么記載某朝歷史的史書應叫“某春秋”才是。而東晉孫盛所著的記載晉朝歷史的史書卻取名《晉陽秋》,令人費解。然而,聯(lián)系到鄭太后的諱名便可知曉。之后,南朝劉宋時期的檀道鸞寫書時將其書名取為《續(xù)晉陽秋》,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不明就里的進行了套用。
《宋史·藝文志》經(jīng)類中記載顏師古曾撰“刊謬正俗八卷”,儒林傳中則是“糾謬正俗八卷”,翻閱前代書籍未發(fā)現(xiàn)有這兩本書。查顏師古本傳,則可知顏曾撰《匡謬正俗》一書。那么,這三本書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從避諱學角度入手,可見《宋史》中的“刊”和“糾”是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又因當時未對所避之字做統(tǒng)一要求,所以會出現(xiàn)前后不一致現(xiàn)象。
六、運用避諱學考辨真?zhèn)?/p>
避諱學所涉及的領域幾乎是無所不包,只要觸犯避諱,即使是日常用品、口頭語言也要更改。漢代呂后名雉,故以“野雞”來代替“雉”;吳越國國主名錢镠,故稱“石榴”為“金櫻”;南宋某地方官員名田登,令全城百姓稱“燈”為“火”,后演化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掌握了基本的避諱學知識,則可辨別古物真?zhèn)?、澄清一些歷史真相。
徐陵認為《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等詩是枚乘所作,而梁啟超先生極力反對。梁先生辯證說:“漢之避諱極嚴,犯者罪至死,惟東漢對于西漢諸帝則不諱,惠帝諱盈,而十九首中有‘盈盈樓上女、‘馨香盈懷袖等句,非西漢作品甚明?!盵12]129解答了文學史上的疑惑,澄清了歷史真相。對于署名隋代王通的《中說》一書的真?zhèn)螁栴},史學界一直未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陳垣先生從避諱學角度進行鑒別,得出此書為后人偽造的結論。陳先生的依據(jù)是書中內(nèi)容對隋朝的名諱不加避忌。
據(jù)《桯史》記載,南宋嘉定年間,有人攜一“斷紋鱗,制作奇崛,識與不識皆謂數(shù)百年物”的古琴叫賣,琴上有兩處銘文“大歷三年三月三日,蜀郡雷氏斫”、“貞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岳珂一看便指出琴是贗品,因為琴上的“貞”字是按照宋人缺其末筆的方法書寫的。雷氏生活的時代比仁宗朝早二百余年,不可能預測到二百年后的“貞”字會是仁宗趙禎的嫌名諱,而缺其末筆。[13]91
運用避諱學的知識,我們可以更加迅速而準確地鑒別古物真?zhèn)?、考證事物的真實情況,便于治史。
小結
避諱學做為歷史文獻學的一門專學,在考證歷史年代、人物、地名、官名、書名、辨?zhèn)蔚确矫姘l(fā)揮著重要作用。不講避諱學,不足以讀中國之史也。[14]80而掌握了避諱學知識并能運用于歷史考證中,對現(xiàn)在的歷史研究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陳垣.史諱舉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2]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9]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梁啟超.中國之美及其歷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3]單有方.中國古代的避諱制度[J]安陽大學學報,2003,(3).
[14]陳垣.通鑒胡注表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