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嬰
2013年6月初,我第一次走進武夷山,緣起山中天心永樂禪寺的住持釋澤道法師要出版幾本有關(guān)禪學(xué)的書籍,需要插圖,正好法師的在家弟子是我的朋友,看過我以前拍攝的北京大覺寺圖片,覺得挺有味道,于是就邀請我擔(dān)任攝影師。
臨行之前,腦海里一直構(gòu)思用什么樣的視角來表現(xiàn)禪境,可當(dāng)我真正去到那里,才知道所有構(gòu)思都是多余的,信手拈來,自然、自在地拍攝,才是禪意的最高境界。
為了完成拍攝,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先后3次前往武夷山。在這個離紅塵最遠,離自然最近的地方,晨觀日出之美,暮聽鐘鼓之樂,跟隨師父們采茶制茶,擔(dān)柴澆水……這種安靜得似行云流水的生活,讓我倍感自然與愜意。
天心永樂禪寺的仙境 月圓之夜的禪機
從空中俯瞰,武夷山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林立的群峰宛如一片片花瓣,而天心永樂禪寺的位置正好處于蓮心,因此寺院古時被稱作“山心庵”。天心永樂禪寺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古詩云:“云浮山際掩禪院,月詠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里夜可無?”描寫的正是寺院仙境般的氛圍。
如果想領(lǐng)略禪寺的清幽,就一定要住在寺里,那樣才能細細體會。在武夷山拍攝的日子,我一直住在寺院的禪茶居。每當(dāng)傍晚時分,我坐在寺院古樸的走廊里,聽鐘聲悠悠,看燭光點點,此時,心境就會慢慢寧靜下來,變得澄明。而當(dāng)我沿著石板小路,借著月光回到居所時,內(nèi)心感覺踏實而溫暖。
月圓之夜是天心永樂禪寺最美的時刻,我會抓住這個時機進行拍攝。一個月圓之夜,弟子們跟隨澤道法師到寺院旁的茶園散步,此時山色氤氳,清風(fēng)徐徐。我繞過寺院后的山路,想尋找合適的拍攝角度。忽然,鏡頭中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了我——從我所在的位置看去,明月仿佛掛在寺院后瑞應(yīng)寶塔的塔尖上,營造出十分唯美的意境,我欣喜地按下了快門。后來,法師看到照片說:“再正一點就好了?!蔽也唤Φ溃骸皫煾覆皇钦f過,事事沒有太圓滿的嗎?”師父聽了,也笑了起來。
每逢月圓,寺院都會舉辦賞月會。一次,我和師父、弟子們在月光下一邊品嘗大紅袍,一邊聊天。在皎潔的月色下,弟子們給我講起一則美好的禪宗故事:唐代的藻光禪師曾在山心庵修行,一個中秋之夜,他上山打坐,突然得到了開悟,當(dāng)他帶著禪悅回到住處時,遇到一位小偷正在行竊,禪師耐心等到一無所獲的小偷從房內(nèi)走出,然后送上一襲外衣,說到: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披上這件衣服走吧。小偷錯愕地拿著衣服走了,藻光禪師望著他的背影感慨道:可憐的人啊,要是我能送他一輪明月就好了。第二天一早,禪師發(fā)現(xiàn)那件外衣竟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門口,不禁欣喜地說到:我終于送給了他一輪明月。藻光禪師就是后來有名的扣冰古佛,小偷則成了他的弟子了緣禪師。
“真如明月,不在別處,而在于心”——這是釋澤道法師在《禪師武夷山》一書中的文字,也是當(dāng)初藻光禪師想要小偷明白的道理,而這也成為天心永樂禪寺最寶貴,也是影響最深遠的禪學(xué)精髓。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90歲高齡的老居士
因為肩負拍攝任務(wù),所以我可以無拘無束地行走于天心永樂禪寺中,正因如此,我用鏡頭記錄下了寺院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居住的房間窗外透過松林就是鐘鼓樓,這也是讓我覺得最愜意的地方。每天凌晨4點半,天還沒亮,鐘聲、佛號就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愛睡懶覺的我,這時也會果斷地起床,披著星光去大殿跟隨師父們上早課。大殿面朝東方,早課結(jié)束時,陽光正好射入大殿,金光燦燦,令人精神振奮,山寺靜美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寺院的齋堂很大,凡是拜謁寺院的人都可以在這里用齋。居士們常常會在廚房幫著燒火做飯,這可是真正的柴火大鍋灶飯,且食材都是寺院師父們自己種植的有機蔬菜。我最愛的竹筍幾乎天天都能吃到,這些竹筍就采自廚房后面的山坡,口感鮮嫩無比。
在寺院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準(zhǔn)則,農(nóng)禪并舉,自耕自耘的田園禪修使寺院的生活得到保障。大家各司其職,就算是住持閉關(guān)的日子,寺院內(nèi)的工作仍然是井然有序。
我喜歡拍攝寺院里師父們勞作的畫面,而在我的鏡頭里出鏡率最高的,是一位負責(zé)掃地的90歲高齡的老居士。每天清晨,老居士都會拿著竹掃把認(rèn)真地清掃大紅袍祖庭的臺階,頗有幾分武俠小說中深藏不露的掃地僧的模樣。我最愛和老居士聊天,雖然老人的客家話我一句也聽不懂,但絲毫不妨礙我理解他的善意。記得每次在齋堂吃飯的時候,老人都會走到我跟前,笑容滿面地看看我碗里的飯菜,好像在問:“吃得好嗎?”2013年過端午節(jié)時,他還特意挑選出兩個最大的粽子放到我的碗里,然后笑瞇瞇地走開了。雖然在異鄉(xiāng)過節(jié),但我的心里充滿了溫暖和感動。
傍崖而建的白云禪寺 神秘而險峻的“極樂國”
前兩次去武夷山,每次山里人都會問我:“去過白云禪寺了嗎?到了極樂國沒有?”我總是一頭霧水地搖搖頭,然后腦海里不斷幻想那極樂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2014年春天一個陽光溫暖的下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當(dāng)?shù)貛孜慌笥言凇安菽揪钡膸ьI(lǐng)下,向白云禪寺的極樂國進發(fā)?!安菽揪笔窃谔煨亩U茶居工作的一位小姑娘的網(wǎng)名,姑娘是武夷山本地人,對山上的環(huán)境十分熟悉,正是由于對大自然的熱愛,她才給自己取名為“草木君”,當(dāng)?shù)弥覍O樂國很感興趣,便熱情地帶我前往。
日暮時分,我們已經(jīng)站在了武夷山靈峰的半山腰,白云禪寺就在這里。寺院傍崖而建,猶如一座懸空寺,地勢十分險要。據(jù)說晴日里的清晨,白云常常在此飄移,忽聚忽散,所以才有了“白云禪寺”這個浪漫的名字。站在這里,只見遠處炊煙裊裊,九曲溪蜿蜒流轉(zhuǎn),景色十分秀美。
臨來之前,極樂國被描述得十分神秘。“草木君”告訴我,其實極樂國是于乾隆年間鐫刻的一處名為“極樂國”的摩崖石刻。石刻鐫刻在寺院外的一處絕壁山崖上,據(jù)說每年冬天,都會有居士來這里打坐、閉關(guān)。盡管我對極樂國充滿了向往,但當(dāng)我面對通往極樂國的臨崖棧道時,感受到的不僅是神秘,更多的是險峻。由于狹窄的棧道鑲嵌在巖石縫中,必須彎腰90度,手腳并用才能勉強通過。當(dāng)?shù)嘏笥汛┲闲?,神情輕松地站在懸崖邊,打算護送我通過。我低頭思忖,目測著自己的身量和這巖縫的高度,決定不過去了。雖然有些遺憾,但應(yīng)該放下的不必去強求,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
不一會兒,朋友面帶興奮和滿足回來了,“草木君”更是坐在懸崖邊上,晃蕩著雙腿,愜意地微笑。
當(dāng)晚,我們借宿在白云禪寺。夜里,星光璀璨,遠處的村莊閃爍著點點燈光,伴著寧靜美好的夜色,我很快就進入了夢鄉(xiāng)。清晨,窗外的腳步聲喚醒了我,原來看云海日出的游人已經(jīng)上山來了。我隨即披衣出門,只見天邊微紅,薄霧飄渺,我立即叫醒大家起床拍攝日出。當(dāng)我們沉醉在日出云霧的美景之時,“草木君”又獨自穿越到了山崖的那邊——極樂國,那個距我一步之遙的圣境。
走遍山嶺訪茶園 跟拍采茶、制茶全過程
茶葉是武夷山最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武夷巖茶。顧名思義,巖茶生長在巖縫中,武夷山典型的丹霞地貌,孕育出了巖茶獨特的韻味,而馳名中外的大紅袍,就是武夷巖茶中最為名貴的品種。
武夷巖茶最著名的產(chǎn)地是“三坑兩澗”,即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和悟源澗,這些地方四周多為巖谷陡崖,遮蔭條件較好,谷底細水長流,且夏季日照短,冬季時山崖能夠很好地擋住冷風(fēng),溫差較小,有利于茶葉的生長。
2014年春天采茶季時,我跟著天心永樂禪寺的師父將“三坑兩澗”跑了個五六分,慢慢認(rèn)識巖茶的品種,并用鏡頭記錄下巖茶的采摘和制作過程。
寺院中只有祖芳師父知道分布在山里的每一塊茶園的具體位置,我便常常跟著他翻山越嶺,有時甚至?xí)サ饺僳E罕至的溝壑峭壁。這可苦了我: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行走在溝谷中,一不小心就會滑倒,采茶人的艱辛我算是體味了幾分。但更辛苦的是追拍“擔(dān)青”師傅。擔(dān)青師傅,指的是當(dāng)?shù)乇还蛡騺硖舨璧霓r(nóng)民。盡管師傅們挑著一百多斤滿載巖茶的竹筐擔(dān)子,卻健步如飛,我常常在后面拼命追趕,可總是沒法跑到理想的位置拍攝。從深山小路到寺院的巖茶廠,師傅們挑著擔(dān)子要走幾公里,有時一天就得挑四五趟,十分辛苦。
新鮮的茶葉叫做“茶青”,茶青被送進巖茶廠后,馬上就得晾曬,稱為“晾青”,接下來的全部工序便由制茶師傅來完成。我問師傅:“茶什么時候開始制作?”師傅意味深長地說:“茶青從被采下的那一刻就開始發(fā)酵了,直到被沖泡,一直在發(fā)生變化?!蓖ǔ#慷嗟钠贩N會被放在一個大滾筒中慢慢加熱發(fā)酵,量少的品種則會由師傅們手工“搖青”。搖青是傳統(tǒng)發(fā)酵工序的重要部分,也是我最愛拍攝的畫面。師傅們端著大大的竹編笸籮上下?lián)u動,茶青隨之翻飛、跳動,茶青的邊緣經(jīng)過碰撞摩擦而發(fā)生化學(xué)變化,呈現(xiàn)出紅色,這便是人們常說的“三紅七綠”,茶青紅色和綠色部分的比例為3:7。發(fā)酵結(jié)束后,再經(jīng)過揉捻、烘干的工序,新鮮碧綠的茶青就變成了褐色的“毛茶”,這和我們最后喝到的巖茶只差挑揀、焙火的工序了。
跟拍采茶、制茶的過程十分辛苦,但正因有了這種經(jīng)歷,當(dāng)我品嘗毛茶的第一道茶湯時,才覺得味道更加香醇。其實,茶和禪有無盡的相似之處:茶實現(xiàn)了人與草木最原始的交流,禪則實現(xiàn)了人與外界最和諧的交融,茶和禪都為人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找到了一條理想的途徑。我想,這就是“禪茶一味”的最初因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