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小惠
他是臺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也是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的高足,對儒學及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有著獨到的見解。在與世界各國學者的文明對話上,他反復強調“教出多源,道通為一”。在他看來,儒學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教義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時至今日,儒學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他提出的“公民儒學”的概念使儒學與現(xiàn)代社會巧妙接軌,更富教化意義。他就是臺灣慈濟大學教授——林安梧。
先做公民,再成君子
林安桐出席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經(jīng)不止一次,在2014年山東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尼山論壇上,隨處可見他活躍的身影。一身白色唐裝,一頂儒雅禮帽,一腔儒學高論,林安梧先生熱情地闡述著他的新儒學理想。
作為臺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林安梧的研究領域涉及儒、道、佛三教。在他看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儒學也相應地有所變化,成為新的“公民儒學”。
“公民儒學就是在公民社會的年代繼續(xù)發(fā)展的儒學?!绷职参啾硎荆鍖W應該是隨著時代變化與時俱進的。在以往,儒學的目標是使人成為君子,而林安梧認為,在現(xiàn)代,應該先成為公民,然后成為君子,先具備公民的基本素質,再談君子的修養(yǎng)。
相較于傳統(tǒng)儒學,林安梧認為“公民儒學”的概念更具時代性。
傳統(tǒng)儒學以希圣希賢、以作為傳統(tǒng)社會下的“君子”概念優(yōu)先。《論語》中對“君子”描述為:“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甚至到漢代更強調要“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爸攸c變成好像以‘道義為主,‘利好像不能談了?!绷职参嗾f。
“公民”的概念不太一樣?!肮瘛备拍钭⒅氐缴鐣x,它會留意到每一個人作為具有個體性的個人,在他自己的生命財產(chǎn)、自由、安全必須獲得保障的同時,也希望每一個人的生命財產(chǎn)、自由、安全能夠被保障。在這種狀況下,不只強調“君子喻于義”而已,“義”跟“利”要合而為一。
傳統(tǒng)儒家的要義是“三綱五常”。林安梧認為,當前的社會不應再提倡“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絕對服從關系,但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五?!叭柿x禮智信”,仍然是當前社會對人際關系的指導,也代表人跟人之間最真實的關懷,這是儒學應當保留和發(fā)揚的。
林先生進一步提出,要發(fā)揚新時代的儒者精神。他期待在新時代作為新的公民,人人都能與人為善、與人為美,真正實現(xiàn)“在天地里我們可以悠游自得”的愿景。
管小事,關大事
談論公民儒學離不開公民意識。在平時的生活、旅行中,林安梧錙銖必較于社會上每一個不合理的細節(jié),例如收費而不開發(fā)票、公共服務設施缺失等。
“忍受不合理的痛苦,也沒有盡一個公民該盡的義務,這在德行上就是惡?!绷职参嗾f。
“社會的改革需要點滴的工程。點滴的工程在我們的發(fā)展過程里,是需要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也是儒學的‘生生之德?!绷职参嘞壬v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兩件事。
有一次他沒趕上火車,在臺灣的宜蘭候車廳里,天氣很熱,冷氣聲音很大。他就發(fā)揮他的“公民意識”,展開行動了。
他問站務員:冷氣聲音怎么那么大?回答說久了當然會大。他說久了不一定會大,零件修好就不會有這么大的噪音了。站務員不耐煩地說:你這個人怎么這么啰嗦!林安梧不以為忤,反說這是為了你們好,這個故障應該很容易修好,他要反映一下意見。于是填了一份意見表。寫完了,還特別附上一張名片,告訴站務員,一定要交給站長,下個禮拜還會經(jīng)過這里,還會再來看一看。結果第三天就接到站長電話:“林教授,非常謝謝你!就是螺絲釘沒擰緊,找工人弄好了,你下個禮拜來驗收一下?!比缓笳娴木桶察o了。
還有一次是關于發(fā)票的故事。在公共停車場停車,出來時繳費要發(fā)票,發(fā)票機壞了,他的“公民意識”又發(fā)動了。“我們一直強調良知如何自覺,我認為制度若不完善,良知多半會放假,不會自覺,會被蒙蔽。所以我問他‘發(fā)票機壞了多久,上頭誰管這個事,我打個電話問一下,下個禮拜還會來(因為在那個地方有一個固定的講座)。這樣督促對方改善?!?/p>
林安梧說自己對管這些小事分外有興趣。盡管有些事會很麻煩,但提出來一定有用。這就是林先生一直強調的公民意識,并身體力行地在生活中踐行著。用他的話說,儒學到了開大門、走大路的年代。從原先的三綱、帝制化的儒學走向公民之中,以殉道的精神來要求國家如何,現(xiàn)在卻不必,現(xiàn)在要管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管好,國家才會好。
新儒學,重實踐
林先生曾在《“國文”與“我”:我學習國文的一些回顧》開篇中提到自己與國文的關系最切實的體會。
林安梧與“中國學問”的淵源,與高一時的國文老師楊德英的諄諄教導息息相關。據(jù)悉,楊德英老師是蔡仁厚先生的夫人,而蔡仁厚是著名的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也是牟宗三先生的大弟子。這種深厚且密切的關系為林安梧最終走上儒學之路打下了重要基礎。
后來,受到《論語》的啟發(fā),林安梧對中國文化生起了向慕之心。之后,便選擇弘揚中國文化作為終生努力的目標。
林安梧坦言,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除受老師啟發(fā),另外就是受到更多師長的幫助,特別是臺灣的著名期刊——《鵝湖月刊》。
19 75年他進入大學讀書,第二年在《鵝湖月刊》做義工,幫忙校對和裝封,在那段時間他積攢了豐富的經(jīng)驗。
“其實學問就是熟悉,然后討論,在討論中你就學會別人怎么討論,別人怎么讀書,在讀書過程中怎么取經(jīng)??偟膩碇v,就是以博返約,博中有約,約中有博?!敝两裾務撈甬斈甑那髮W路,林安梧仍感懷不已。
讀書無友一定孤陋寡聞,林安梧最喜歡結交不同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他欣喜于大家的意見能夠求異存同。這種自由開放的治學精神自那時起便成為了一種習慣。
“對于中國哲學研究,除了獲益于對經(jīng)典的深入理解,最重要的當屬其社會哲學的訓練、歷史哲學的訓練和哲學與人類學的訓練?!绷职参嗵寡?,正是這些縝密的訓練實踐帶引他在研究中國哲學時有不同的想法。
可以說,林安梧先生探究國學的獨特經(jīng)歷為時下更多喜好國學的人士提供了經(jīng)典范本。
讀經(jīng)典,悟新義
19 9 0年,林安梧第一次來到大陸。當時,國學研究還僅僅存在于大學校園里。20多年過去了,如今“國學熱”已經(jīng)席卷大陸社會各階層。對此,林先生既欣慰又不無憂慮:“其實國學并沒有斷,它的智慧在民間一直有傳續(xù)。我們今天去學它,是有本有源?,F(xiàn)在,國學在大陸已經(jīng)非常熱了,但扎根的工作還要正視?!?/p>
林安梧認為,“國學熱”,重在“學”。學者,覺也。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達,更是一種喚醒,喚醒我們生命里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其實就是對天地、對父母、對圣賢的基本態(tài)度,還有上下長幼尊卑的次序?!皣鴮W熱”不能只成為研究上的熱,學術上的熱,更不能變成一種時尚,而成為商品的附庸。因此,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要強調求實而非務虛。
1957年出生的林安梧先生,浸淫國學50多年,身上有著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儒雅氣質。談起多年來奔走海峽兩岸倡導國學學習的經(jīng)歷,林先生無限感慨:“內(nèi)心最希望的就是中國國學有所傳承?!?/p>
對于學習國學,林先生的建議是,兒童要讀經(jīng),青年人要講習經(jīng)典,成年人要研究經(jīng)典。而學習國學必須要讀原典,有些篇章要通篇背誦,而不可斷章取義?!敖?jīng)典是一個生活世界,你要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投放到孔子所在的那個世界去感知,這樣你對他的精神樣貌才會有所了解,才能讓古典話語與現(xiàn)代生活接軌,才能從內(nèi)心感受到經(jīng)典的親切。”面對山東大學儒學院學生的慕名求訪,林安梧毫無保留,悉心傳授。
而對許多人提出的“學習國學到底有什么實用性?”林先生講了自己的觀點:“實用有很多類型,我覺得‘安身立命最為重要。讀一些經(jīng)典讓你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那么心煩,讓生命可以穩(wěn)得住?,F(xiàn)代人最嚴重的問題是身心的問題,‘安身立命是一種身心泰然的心態(tài),當你把自己置于天地,讓一切事物共生、共長、共存、共榮,就會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p>
林安梧的恩師牟宗三先生是山東棲霞人,自然而然使得林先生對山東多了份親近之情?!褒R魯大地是圣賢之鄉(xiāng),山東大學文史見長,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山東弘揚儒家傳統(tǒng),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p>
“大師之言,繞梁三日”,在林先生平和而深邃的講解中,可深刻感受到傳統(tǒng)國學文化的無窮魅力和其對于傳統(tǒng)國學的熱愛及對傳承傳統(tǒng)國學的殷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