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明
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备瘮〔粌H有損政府形象,而且危及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反腐成效如何,攸關人心向背。這客觀上促使當下中國須以雷霆萬鈞之勢推進反腐。自十八大以來,中央高頻亮劍,打虎拍蠅、海外獵狐,對腐敗行為“零容忍”,不斷將反腐工作推向高潮?;厥淄簦绕涫鞘藢萌腥珪詠?,“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不是一句空話;“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是一句口號。反腐雖已初顯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剛剛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昭示了反腐也將納入法治化的軌道,法治反腐,將使官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雙管齊下,有序推進
腐敗,是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無論中外抑或古今,無不嚴懲貪腐、追求廉政。中國自不例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更是始終強調從嚴治黨、對腐敗絕不手軟。十八大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但實踐中卻深受腐敗這一社會頑疾困擾。反腐對中國體制改革、社會轉型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正能量。盡快有效地遏制住腐敗蔓延的勢頭,為深化改革提供堅強保障,成為黨和政府的首要工作。對此,中國審時度勢,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原則,以健全規(guī)范和加強落實為著眼點,不斷推動反腐行進。
腐敗內生于人性之不完美,但也因系列制度和社會性因素綜合而致。制度空缺、權力失約,是腐敗滋生的根本性因素。解鈴還須系鈴人,反腐必須依靠制度,形成制度反腐。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是決定因素。制度,不僅在于規(guī)范行為、約束權力,更有預測行為后果、引導主體行為之效。基于此,黨中央和國務院在頒布實施“八項規(guī)定”之后,相繼出臺了16余部規(guī)范性文件,以強化干部監(jiān)管、引導示范帶頭、提倡厲行節(jié)約、規(guī)范公務接待、嚴禁公款送禮。這些文件,在框定權力范圍、懲治腐敗的同時更旨在引導領導干部行為、預防腐敗發(fā)生,力求從制度層面踐行“懲防并舉、注重預防”之方針,從而將腐敗扼殺于萌芽之中。
然而,反腐不能僅停留在黨紀國法的制定與修改上,更須倚重依法照章落實。唯有將黨紀國法適時地扎根于反腐實踐,方能彰顯反腐決心與制度威懾力。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規(guī)章制度的貫徹執(zhí)行需要相匹配的實施機制。十八大以來,中國不斷探索反腐創(chuàng)新,以求給權力涂上“防腐劑”、戴上“緊箍咒”,打老虎的同時將權力關進籠子。首先,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貫徹“八項規(guī)定”、改善作風建設,力圖增強防腐拒貪的能力;其次,充分發(fā)揮巡視機制的作用,以常規(guī)巡視和專項巡視相結合,公開“巡視清單”和“整改清單”,將問題暴露于陽光之下;再次,積極推進機構聯(lián)動,中紀委、中組部、審計署等多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yè)領導人員經(jīng)濟責任審計規(guī)定實施細則》,明確經(jīng)濟責任審計、強化審計反腐的作用。此外,在貪腐大要案和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案件處理上,紀檢監(jiān)察機構與司法機關基本實現(xiàn)了無縫對接。
多維并舉,成效初顯
制度建設與積極落實協(xié)同推進,無不彰顯了中國反腐的決心和魄力。十八大以來,中國多維并舉、鐵腕反腐、滌蕩“四風”,已成為中國反腐“新常態(tài)”。
上不設禁區(qū)、下不留死角。反腐不斷打破“禁區(qū)”和“慣例”,數(shù)百廳官被查處、50余“老虎”落網(wǎng)。其中,副國級以上共3人,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共7人,中紀委委員1人。原成都軍區(qū)副司令員楊金山被開除黨籍,更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反腐之先例。與此同時,北京嚴查“小官巨貪”問題、天津宣布80名干部任用決定無效、海南處理25名縣處級以上一把手,反腐在地方亦漸次地鋪陳開來。
反腐肅貪與正風肅紀齊頭并進。在嚴懲腐敗的同時,中國愈發(fā)關注作風建設。僅2013年便有超過18萬黨員干部被處分;至四中全會前夕,全國清理清退11.4萬多輛公車、16.2萬多“吃空餉”人員;10萬余人主動上交“紅包”及購物卡,涉及金額5.2億元;查處2550人,涉及金額2.5億元。
國內打虎拍蠅與海外獵狐相繼展開。隨著國內反腐力度加大,相關部門掀起了境外追逃風暴。2014年,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機關內部整合成立國際合作局,加強國際合作、切斷貪官外逃之路的思路更加明確。截至10月10日,已抓獲在逃境外犯罪嫌疑人128人;2012年至2014年6月,檢察機關從境外緝捕歸案職務犯罪嫌疑人28人。此外,反腐已觸及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如華潤宋林、國家行政學院何家成等嚴重違紀而被調查。
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成效初顯及由此所展現(xiàn)出來的反腐決心和魄力。然而,成績并不能掩蓋問題的存在,大張旗鼓的反腐運動只能說明當前貪腐之嚴重。反腐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四風”病源尚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層面,“不能”、“不想”的問題還遠未解決,防止反彈任務艱巨。反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價值追求,其背后蘊含著改革邏輯、社會轉型和國家走向。所以,深化改革是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根本途徑,“法治反腐”方是不二選擇。
路漫修遠,上下求索
規(guī)矩,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規(guī)則;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反腐之精義在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藍圖已經(jīng)繪就,關鍵在于落實。這絕非易事,任務艱巨,尚需不懈努力。這就要求,中國反腐既不能再搞“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碰到一點阻礙就搞“無疾而終”。反腐戰(zhàn)略重心應從查處貪官轉向預防腐敗,治標之術應從殺一儆百轉向有貪必肅,治本之道亦應從思想教育轉向全面法治。
在四中全會的法治春風沐浴之下,中國法治反腐、打造中國反腐敗法治體系,實際就是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規(guī)約和監(jiān)督。依法反腐就得依法治權,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一是明確權力范疇。簡政放權、依法確權,合理界定權力邊界,真正踐行“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得為”的原則,規(guī)范權力運行機制、約束權力運行空間;二是塑造程序機制。通過法定程序規(guī)范公權力執(zhí)掌者行使權力的手段、方式、過程和步驟,要求公權力執(zhí)掌者在決策時必須信息公開、透明,保證公眾參與,防止公權力尋租帶來腐??;三是健全監(jiān)督機制。沒有監(jiān)督的權力是危險的權力,必須建立起對公權力和公權力行使者的制約監(jiān)督機制,有效壓縮腐敗活動可以利用的“灰色空間”;四是完善問責機制。通過制定和修訂既有法律規(guī)范,導入和完善“問責機制”,使得官員在決策、執(zhí)行中不能也不敢不作為或亂作為,杜絕腐敗發(fā)生的可能性。
法治反腐是中國反腐敗治本之策的必然,但任重道遠。黑格爾曾指出,腐敗決不是偶然、單純?yōu)E用權力的結果,不是遏制私欲就可根除的;相反,這種腐敗源于制度,有其必然性且根深蒂固,是一種不斷向一切空間彌漫的死癥。對中國來說,反腐不能過于理想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制度建設上,更需經(jīng)濟、行政、社會體制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協(xié)調。一是進一步推進經(jīng)濟體制改革,消除經(jīng)濟寡頭的制度基礎。在經(jīng)濟領域,充分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防止政府亂作為;同時,要完善預算法治體系。預算制度的確立是國家建立清廉政府的邏輯前提,沒有現(xiàn)代預算制度,一切反腐活動都是徒勞;二是進一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減少和控制官員的權力。社會生活中,依法設置權力邊界,厘清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明確權力旨在為保障權利服務而非相反,從而斷絕腐敗產生的源泉;三是進一步推進社會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腐敗通常因濫用權力、權力尋租和追求特權所致,因而要減少和控制官員在各個領域的各種特權,包括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教育等,但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減少和杜絕腐敗的產生,否則,難免權力尋租。
邁克爾·約翰斯頓在《腐敗癥候群》一書中曾感嘆,“在一個官僚權貴式腐敗的社會,反腐敗是一條充滿風險的荊棘之路”。對于中國,又何嘗不是呢?故此,習近平主席一再強調要“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實踐證明,法治是反腐的根本保證。因此,應通過貫徹四中全會的精神,增強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推進社會體制轉型,營造清廉高效的制度環(huán)境,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