嬋玉
火與中國文化
很久很久以前,某一個聰明的先民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火的妙用,從此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在沒有電的時代,火對于人類的意義極為重大。照明、烹制食物、驅趕野獸,都離不開火的參與。如何取得火種,如何保留火種都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生存技能。然而水火無情,火一旦失控,則會對人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傷害。因為深刻了解火的可怕之處,古人們對火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我國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質結構,天氣干燥時極容易起火。前段時間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的大火就是個可怕的例子。為了對付火這個不可或缺又十分危險的生活伙伴,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相當成熟的防火理論,認為對付火災必須“防患于未然”。到了東漢時期,防火理論進一步完善,荀悅在《申鑒·雜言》中說:“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發(fā)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p>
在沒有自來水管、高壓水槍和消防車的古代,對火災的預防是十分必要的。在各種古裝劇里,我們經常會看到有打更人邊走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燭?!边@個場景并不是導演和編劇的想象,而是有據可依?!吨芏Y·天官》中記載,到了每年春秋兩季,掌管宮內用火安全的宮正都要搖動木鐸,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古代的中國人信奉神明,因此會在建筑物上放置厭勝之物,祈求神明保佑人們不受火災的侵害,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紫禁城。如果你仔細觀察過紫禁城里的大殿就會發(fā)現(xiàn),在每座大殿的屋脊兩端都有一組對稱的龍形裝飾,在建筑學上稱為“正吻”或“大吻”。這實際上是一種叫“蚩尾”的神獸,“水之精,能辟火災”。
在大型建筑上安放厭勝是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過這種設計也不過是古人的一種心理安慰罷了。據記載,雕刻了無數蚩尾神獸的紫禁城還是常常發(fā)生火災,截至1949年,紫禁城共發(fā)生過大大小小73次火災,其中供皇帝上朝、大臣覲見用的太和殿先后被燒過4次。
古代的消防科學技術
即使做了很多預防,有些火災也無可避免。在一次次的失火、滅火實踐中,我們的祖先逐漸總結和創(chuàng)造出了消防科學技術,其中很多在世界范圍內都長期保持著領先地位。
建筑中的分隔技術
在古代歷史上,中國建筑多采用木質結構,而西方國家多采用石質結構,這種情況與東西方的文化歷史淵源以及材料技術等都有很大關系,在此不細說。這里要講的是木質建筑,它有很多優(yōu)點,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一旦發(fā)生火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蔓延到其他建筑,導致整個地區(qū)都陷入熊熊烈火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古人想出了分隔技術。
所謂分隔,就是在可燃物之間做技術處理,涂上濕潤的泥土,形成一個不可燃的保護層。春秋時期,為了應對軍事進攻和火的侵襲,墨子首先總結了建筑防火的基本經驗。提出了城門上涂泥防火、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盤、城門樓上設儲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
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在建筑中加入防火墻逐漸成為了一種常見的防火方法。北宗的《營造法式》被稱為古代消防標準的專著,其中對建筑的防火墻有專門的尺寸標準。
紫禁城內鑾儀衛(wèi)倉庫,主要用途是保存皇帝、皇后的鑾駕儀仗,防火設施尤為嚴密。每隔七間房屋就空出一間,用三合土填實,直至房頂,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墻;從外部看,是一間無門無窗的房屋;從內部看,卻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墻。這些防火墻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當建筑著火時,飛散的火星不會隨著氣流進入其他房間,引發(fā)更大的火災。
城市消防體系逐漸形成
新石器時代是我國燒陶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城市規(guī)劃中,已經把燒陶區(qū)和生活區(qū)分開,其中有一個考慮就是防止引發(fā)火災。后來隨著經濟發(fā)展,城市職能逐漸完善,防火和救火不再是從單體建筑出發(fā),而是轉向城市消防規(guī)劃。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設置了望火樓,樓頂有兩人值班,發(fā)現(xiàn)城中有火情就及時報告,以便官府組織救火。望火樓,就是中國最早的消防站。
在一些書籍中,宋朝被描繪成一個積貧積弱,常年被外族入侵,無力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朝代。實際上,兩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等都走在世界的領先行列。宋朝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最為接近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首都汴京不僅設立了望火樓,樓下還有房屋數間,駐扎著百余名士兵,還準備了大量滅火用的工具,一旦發(fā)現(xiàn)火情立刻去滅火。汴京在當時是國際性大都市,其繁華程度從《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發(fā)生的火災并不多,這與望火樓和駐扎軍隊的設置是分不開的。
南宋靜江府城(今桂林市)也設有望火樓?,F(xiàn)在桂林市城北的鸚鵡山石壁上仍然保存著南宋咸淳七、八年(公元1271年、1272年)鐫刻的當時全城總平面圖。從圖上可以看出,望火樓位于該城寶賢門和鎮(zhèn)鈴門之間的山上,與城墻連接,它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層樓,士兵站在樓的平頂上可以瞭望全城火警。
望火樓是宋代城市建設中一個很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它不僅是一個發(fā)現(xiàn)火警的設施,在更大意義上是一個有效撲救火災的設施。望火樓下駐有大批隨時可以出動的官兵,而且這支隊伍是專門用來撲救火災的,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專職消防隊。同時,望火樓還備有多種救火器具,不僅改變了救火器具僅限于平時生產和生活用具的歷史,而且做到了隨需隨用。
明代實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隊伍和義務消防組織“火灶”。設置水缸、麻搭、火鉤,組織人員,往來巡視,遇火則擊拆報警并配斧、甕、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了較嚴密的滅火制度,當時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先進技術開始進入中國。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1年)后,清政府購置了大量的西洋消防裝備——洋車式水龍(簡稱洋龍,即腕力龍,裝有輪盤推動,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后發(fā)展至馬達發(fā)動出水,稱機龍)一架,雇夫役50名,救護衙署兼顧地方火災。
有代表性的消防工具
儲水是救火的關鍵,為此人們設計出了很多儲水工具。從商代起宮廷里就開始設置水缸。明朝時,在宮廷里鑄造金屬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1500多千克,缸內可存水1000多升。到了清朝,宮里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每天安排太監(jiān)往缸里挑水,冬天為了防凍,還要給水缸帶上棉套,并用炭火給水缸加溫。目前故宮尚存有18口鑾金水缸。由于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因此,被稱為“太平缸”。太平缸貯水的消防設計思想,與今天的消防水池、市政消火栓實同一源。太平缸一般在宮廷中實用,雖然能儲存大量用水,但機動性不高。
唐代時,人們開始使用皮袋、濺筒滅火器滅火。到了北宋,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方便攜帶的工具,當有火情時,眾人拿著這些工具滅火,作用類似于今天的滅火器。
回過頭看,我國古代的消防是寓意和實施并舉,建筑上有寄托美好愿望的防火神獸,建筑內有預防火災的防火墻和儲水工具,再到后期城市的消防系統(tǒng)也初步形成,這些都為現(xiàn)如今的消防系統(tǒng)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