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只要翻翻報紙、雜志,或者看看網(wǎng)頁,總會發(fā)現(xiàn)極多關于食物的“搭配宜忌”。那些文章不厭其煩地告訴讀者,A食品和B食品是絕配,B食品和C食品是相克……
不過,如果我們足夠細心就會發(fā)現(xiàn),在很多“宜忌”的說法當中,都表現(xiàn)出對研究信息和科學道理的不恰當解讀。這些說法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夸大其詞,有的縮小范圍,往往引導人們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特例上,令人們在廚房里戰(zhàn)戰(zhàn)兢兢。
可怕指數(shù):
由于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濃度不同,勢必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引起胃腸消化吸收時間的延長,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
消化不良
淀粉只能在小腸中被消化。但正因為食物中蛋白質(zhì)的存在,可以延緩淀粉進入小腸的速度,避免血糖過快上升。人們都有體會,如果只吃高淀粉低蛋白質(zhì)類主食,很快就會饑餓。假如淀粉和蛋白質(zhì)一起吃有害健康,那么米飯饅頭面條都不能和魚肉蛋豆制品一起吃了,甚至包子餃子餛飩之類既含淀粉又含肉類的食物也都有毒了。
沒營養(yǎng)
生豆?jié){中所含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劑”,一種降低胰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質(zhì)。它會妨礙人體對蛋白質(zhì)的吸收。然而,這種蛋白質(zhì)的耐熱性還不夠強大,在100攝氏度中加熱9分鐘,可以將它破壞85%以上。因此,豆?jié){只要煮沸10分鐘,再和雞蛋同吃就沒問題了。生雞蛋清中也含有妨礙營養(yǎng)吸收的蛋白質(zhì),如卵黏蛋白和生物素結合蛋白,但是它們更怕熱,只要加熱到70攝氏度就會失去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豆?jié){不煮透,其中的血凝集素類物質(zhì)是有毒的。沒有煮透的豆角會令人中毒,也是這個原因。所以,豆?jié){煮透了,再沖雞蛋,就沒事了。
便秘
有的人在吃肉食、海味等高蛋白食物后,不久就喝茶,以為能幫助消化。殊不知,茶葉中的大量鞣酸與蛋白質(zhì)結合,會生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zhì),使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nèi)滯留的時間。既容易形成便秘,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質(zhì)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
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zhì)能夠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延緩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降低脂肪的吸收率,這對于預防慢性疾病是有益無害的。需要提示的是,在用餐時以喝淡茶為好,雖然肉類中的鐵是血紅素鐵,其吸收利用率不會受到茶葉中單寧類物質(zhì)的影響,但食物中的非血紅素鐵可能受到濃茶的影響而降低吸收率。
砷中毒
螃蟹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鈣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如果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zhì)的營養(yǎng)價值,且易使螃蟹中的鈣質(zhì)與鞣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zhì),使人出現(xiàn)肚子痛、嘔吐、惡心等癥狀。含鞣酸較多的水果有柿子、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因此這些水果不宜與海味菜同時食用,以間隔兩個小時為宜。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夠確切。蛋白質(zhì)、鈣和鞣酸可以發(fā)生作用,但這并不是危險的主要理由。因為,如果吃了富含蛋白質(zhì)的雞蛋之后,或者吃了富含鈣的豆腐之后,再吃這些水果,并不會像吃海鮮后那樣引起強烈的反應。
肝病
最近,美國食品專家告誡人們:酒與胡蘿卜同食是很危險的。專家指出,因為胡蘿卜中豐富的β胡蘿卜素與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臟中產(chǎn)生毒素,從而引起肝病。特別是在飲用胡蘿卜汁后不要馬上去飲酒。
在不了解其機理,沒看到原文之前,不便評論該理論是否真實,也不知道吃多少胡蘿卜喝多少酒才會產(chǎn)生危害。但需要考慮的是,含有胡蘿卜素的食品可不是只有胡蘿卜一種,所有橙黃色的蔬菜水果,比如南瓜、杧果、木瓜、紅心甘薯以及菠菜、莧菜、油菜、芥藍、芥菜等深綠色的蔬菜,都含有大量胡蘿卜素,是不是它們也不能在喝酒的時候一起吃?既然這些食物都能吃,單說胡蘿卜不能配酒精,在邏輯上很難成立。
腹瀉
剛喝完牛奶就吃橘子,牛奶中的蛋白質(zhì)就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影響消化吸收,而且還會使人發(fā)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牛奶蛋白質(zhì)遇酸沉淀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不吃水果,在胃里面遇到胃酸一樣會沉淀。胃酸比橘子汁可要酸得多,如果遇酸沉淀就不吸收,牛奶在人體內(nèi)豈不是沒有被吸收的希望了?
甲狀腺腫大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后,經(jīng)代謝很快就會產(chǎn)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zhì)——硫氰酸。該物質(zhì)產(chǎn)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zhì)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fā)或導致甲狀腺腫大。
蘿卜中的異硫氰酸酯類物質(zhì)屬于硫甙類物質(zhì),的確有降低碘吸收利用率的作用。除了蘿卜之外,西蘭花、芥菜、芥藍等很多西洋菜也含有這類物質(zhì)。然而,引起甲狀腺腫大的麻煩,只有在缺碘的時候才會存在。由于目前全國人民普及使用碘鹽,人們根本就不缺碘;而大量吃動物性食品更是提供了充足的碘供應。即便天天吃蘿卜,而且天天吃水果,也不至于引起甲狀腺腫大的問題。此外,所謂分解類黃酮的細菌只存在于大腸當中,而大腸中的成分很少能被人體吸收,無需過分擔心。
好了,讓那些看似巍然屹立的禁忌轟然倒下吧!我們的飲食生活從此變得輕松自由多了。
如果真的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首先要弄清自己的體質(zhì),知道自己吃哪些食物感覺不適,哪些食物令我們精神振作。這種效果更多地與自己的體質(zhì)和身體狀態(tài)有關,而與大部分“禁忌”無關。
讓我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更多地考慮如何搭配食物才能達到營養(yǎng)平衡,幫助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如果真這樣去做了,天長日久,健康自然與我們相伴。
(責任編輯/劉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