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義倫 馮錦榮 梁春暉
痔病是肛腸外科常見難治性疾病, 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法不僅操作困難, 且術中出血量較大[1], 術后容易引發(fā)肛管狹窄、肛門失禁等并發(fā)癥。本院在為重度痔瘡患者治療時, 采用經肛門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PPH)治療時療效顯著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重度痔瘡患者98例, 男60例, 女38例, 年齡20~91歲, 平均年齡(54.7±2.4)歲;病程為1~31年, 平均(13.2±2.8)年;其中重度混合痔75例(Ⅲ度46例, Ⅳ度29例), 環(huán)形內痔23例。將9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常規(guī)行腸鏡檢查, 了解結直腸情況, 排除合并結直腸腫瘤。手術前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做腸道清潔準備, 對照組行傳統(tǒng)外科手術治療(外剝內扎術), 觀察組行PPH治療:器械采用蘇州貝諾或澳力欣一次性痔吻合器, 硬膜外麻醉, 取截石位, 常規(guī)消毒鋪巾, 用肛管擴張器擴肛并對肛管直腸黏膜消毒。將導入器與肛管擴張器套在一起插入患者肛門, 縫合肛周皮膚4針固定擴張器, 取出導入器, 用3-0 Polysorb線于齒狀線上3~4 cm由截石位3點起在直腸黏膜下層荷包縫合1周, 9點處帶1根0號絲線留做牽引,以確保牽引時兩側黏膜均進至釘倉中。對于痔核巨大或嚴重直腸脫垂者, 在荷包下方1 cm再做第2個荷包縫合, 以保證更多黏膜進至釘倉中。吻合器頭涂抹潤滑膠漿后逆時針完全旋開, 從肛管伸到患者直腸中, 越過荷包縫合線, 收緊荷包線打結, 利用勾線器經吻合器側孔引出結扎線及牽引線后打結, 將結扎線向外牽拉, 然后順時針旋緊吻合器, 將保險鈕打開后擊發(fā)吻合壓榨30 s, 之后將吻合器松開并退出。檢查吻合環(huán)、吻合口, 若無活動性出血, 肛門放“復方角菜酸酯栓劑”1~2枚, 凡士林紗條保護吻合口, 若有搏動性出血, 用可吸收線縫扎出血點。剪除固定線退出肛管擴張器, 檢查術后痔瘡回縮情況, 若外痔皮贅較多, 可同時予以修剪外痔。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 對術后出血、尿潴留、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數據對比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對比 對照組手術用時(46.7±3.8)min, 住院時間(13.7±1.8)d;觀察組手術用時(32.2±4.8)min, 住院時間(6.2±1.2)d;觀察組手術用時顯著短于對照組(t=17.8563, P=0.02), 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t=18.3214, P=0.02)。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析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6.78, 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析(n, %)
痔病是因為肛墊下移、病理性肥大、皮下血管叢血流淤滯引發(fā)的團塊, 在肛腸科中十分常見且治療難度較大, 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出血、肛門疼痛、肛門瘙癢與便秘等, 如處理不當可造成大便失禁、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 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大幅下降[2]。重度痔瘡手術治療原則是對患者肛門功能加以保護, 使其不受損傷, 傳統(tǒng)手術方法容易損傷肛門功能, 而PPH手術可對患者肛墊組織予以有效保護, 上提痔組織促使肛墊位置恢復, 同時對痔組織血液供應予以切除, 有學者認為PPH將痔組織血液切斷后會導致痔體逐漸萎縮, 之后無需進行治療。本次研究通過對重度痔瘡患者行傳統(tǒng)外科手術與PPH治療, 發(fā)現觀察組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揭示, 在重度痔瘡治療中, 采用經肛門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比傳統(tǒng)手術方法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 在重度痔瘡治療中經肛門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可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
[1]關維雨, 張德巍, 李春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治療內痔的研究進展.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2, 20(19):1752-1753.
[2]鐘偉, 倪謝根, 謝應海.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治療重度混合痔的臨床體會.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3, 20(5):5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