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
摘 要:該風電場位于廣西武鳴縣境內太平鎮(zhèn)、馬頭鎮(zhèn)東面大明山余脈一帶,場址距離武鳴縣約20.0 km,與上林縣、南寧市等毗鄰。本文介紹了該風電站的巖土工程條件,并結合工程特點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風電場 場址 巖土工程條件
中圖分類號:TM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022-01
1 工程概況
該風電場位于廣西武鳴縣境內太平鎮(zhèn)、馬頭鎮(zhèn)東面大明山余脈一帶,場址距離武鳴縣約20.0 km,與上林縣、南寧市等毗鄰。場址中心地理坐標約為E108°31.76′,N23°21.82′,場址內山脊或山包海拔高程約為600~1200 m,場址地形較復雜,屬于山地丘陵風電場。該風電場一期場址屬太平鎮(zhèn)轄區(qū),太平鎮(zhèn)至一期場址距離約8.0 km,有簡易道路可達。由縣城至風電場段二、三級路況基本滿足運輸要求;四級路及機耕路需進行改擴建,并新建風電場場區(qū)內的道路,方可滿足風機大件運輸要求。一期場址面積約為30.9 km2,規(guī)劃裝機容量49.5 MW,裝機25臺。
2 區(qū)域地質構造
根據《廣西區(qū)域地質志》,擬建場址區(qū)區(qū)所在的區(qū)域位于南華準地臺之右江再生地槽(Ⅴ)之西大明山隆起(Ⅴ5)的東北部。區(qū)內沉積建造和地殼運動,主要經歷了廣西(加里東)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沉積建造較為復雜,褶皺及斷裂發(fā)育,巖漿活動不甚發(fā)育,構造線主要受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因受多種構造線的影響或穿插,次級褶皺軸為北東、北西向,或為東西、南北向,呈現(xiàn)頗為復雜的構造復合關系。根據《廣西地震構造圖》,擬建場址區(qū)附近的區(qū)域活動斷裂帶主要有百色~合浦斷裂帶(③)、巴馬~博白斷裂帶(④)、桂林~南寧斷裂帶(⑦)。
根據《廣西通志·地震志》資料,擬建場址所在區(qū)域位于桂西北強地震構造區(qū)。沿巴馬~博白斷裂帶,3級以上地震呈帶狀分布,4.75級以上(含4.75級)地震分布在斷裂帶的西北段和東南段,廣西有地震記載以來,3次6級以上地震均發(fā)生在該斷裂帶上;沿桂林-南寧斷裂帶有少量地震發(fā)生,東北段的靈川和西南端的寧明發(fā)生4.75級地震各一次;沿右江大斷裂帶地震時常發(fā)生,有地震記錄以來,其中大于4.75級地震7次,最大震級地震為1962年和1977年分別發(fā)生在田林縣和平果縣的5級地震,震中距擬建場址區(qū)大于50 km。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qū)劃圖》(GB18306-2001圖A1)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qū)劃圖》(GB18306-2001圖B1),評估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相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地震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
3 場址巖土工程條件
3.1 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質作用
擬建新天武鳴安鳳嶺場址位于武鳴縣境內,屬中山地貌。整體地勢為東北部較高,西南部較低,起伏較大。場地內地面高程490~865 m,相對高差50~350 m。山體自然坡度一般在10°~35°之間,局部較陡,坡度大于35°。場地內零星分布有旱地、林地、荒地等,以種植八角樹、桉樹、雜木、雜草、灌木、杉樹等為主。
3.2 地質構造
場址處于北東向板簧向斜與大明山復式背斜交界處,即:北西側為單斜構造(包括1#~8#號風機),巖層傾向西北;東南側為走向近東西向淥聯(lián)向斜南翼(包括9#~25#號風機),該向斜次級褶皺發(fā)育,產狀變化較大。
在場址中部11號風機至23號風機一帶附近發(fā)育f1斷層,為平移正斷層,斷層走向340°~350°,傾向NE,傾角70°~75°,破碎帶寬2~10 m,該斷層距離最近的風機位為11號風機和23號風機最近,距離約50 m。
在場址東北部發(fā)育f2斷層,為平移正斷層,走向290°~305°,傾向NE,傾角70°,破碎帶寬5~20 m,該斷層已在風電場場址外圍,距離最近的風機位為33號風機,距離約2.7 km。
3.3 地層巖性
根據地質測繪調查及槽探、人工開挖邊坡揭露,場址內覆蓋層第四系沖積層(Qal)和殘坡積層(Qedl);下伏基巖主要為泥盆系下統(tǒng)那高嶺組(D1n)泥頁巖夾泥灰?guī)r、泥盆系下統(tǒng)蓮花山組(D1l)粉砂質泥巖夾砂巖,寒武系第三段(∈c)泥質粉砂巖夾砂巖、寒武系第二段(∈b)泥巖夾粉砂巖。
3.4 巖體風化特征及分帶
場址區(qū)巖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強、弱、微三個風化帶,由于巖性的不同,裂隙和地下水的影響,又有夾層狀風化的特點。(1)強風化帶:呈灰黃色、灰白色、紫紅色等,相互夾雜,風化裂隙發(fā)育,充填石英脈,脈寬5~50 mm,巖體破碎,強度不高,巖塊錘擊易碎。(2)弱風化帶:呈灰色、紫紅色,裂隙較發(fā)育~少發(fā)育,巖體較破碎~較完整,巖塊錘擊聲脆,強度較高。厚度一般大于20 m。(3)微風化帶:巖石組織結構無變化,礦物成分未變化,大部分裂隙閉合或為鈣質薄膜充填,風化裂隙不發(fā)育,節(jié)理面新鮮,錘擊聲清脆。
3.5 水文地質
(1)地表水:分布于自然地形較低的沖溝內,補給來源是賦存于基巖裂隙密集發(fā)育帶的裂隙水及大氣降水,由于集雨面積小,流量不大,沖溝多為季節(jié)性沖溝。但由于場址區(qū)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部分沖溝內常年有水。(2)地下水:場址地下水主要為土層孔隙潛水及基巖裂隙水。孔隙潛水賦存于場地內的殘坡積土層中,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水量少。基巖裂隙水賦存于基巖裂隙中,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和孔隙潛水,由高往低向自然地形低洼處排泄水量較大。由于風機均位于山頂,地勢較高,地下水埋藏深度大于20 m,地下水對風機基礎無影響。
4 結論及建議
場址區(qū)域構造穩(wěn)定性好,場址及附近無不良地質作用,建筑場地穩(wěn)定,具備建設風電場的工程地質條件。場地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 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屬第一組,地震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建筑場地屬Ⅰ1類場地。初擬風機及升壓站位置多位于山頂上,微地貌屬緩坡,屬抗震一般地段,個別風機位置處于山嘴斜坡的邊緣,屬抗震不利地段。該場地穩(wěn)定性較好,巖土體力學強度較高,適宜建站。場地平整后局部存在填方區(qū),建議填土進行分層碾壓密實以防止地基不均勻沉降,同時采取抗滑樁或擋土墻結合放坡處理以保證填土邊坡的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楊素平.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工程地質參數(shù)問題[J].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3(10).
[2] 楊學亮.某水電站氣墊式調壓室工程地質條件淺析[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3(10).
[3] 韋斯.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右岸泄洪洞巖溶勘查技術的應用[J].內蒙古水利, 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