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部
論劉勰的“讀者意識”
陳士部
劉勰順應時代的文化發(fā)展,表現(xiàn)出獨特的讀者觀念,這種讀者觀念不僅體現(xiàn)在《文心雕龍》的《知音》篇中,也體現(xiàn)在其他篇章中。劉勰的“讀者意識”表明:情感是溝通讀者與作者間的紐帶;“博觀”與“識見”等方法是批評的途徑;讀者應當辯證地看待劉勰的文藝思想。劉勰的“讀者意識”可以同西方的接受美學、解釋學文論展開有限度的對話,它對于當前的文藝批評建設仍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劉勰;知音;讀者意識
在魏晉六朝時期,我國的文學批評呈現(xiàn)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劉勰的《文心雕龍》堪稱最具典型的文學批評巨制。它總結(jié)了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針砭了當時不良的創(chuàng)作傾向,匯總了以往的文學理論成就。《知音》是《文心雕龍》中的第四十八篇,也是論述文章鑒賞和批評的專篇。
《知音》篇的篇名已昭示出劉勰的理論意圖。“知音”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鐘子期與伯牙的“知音”典故可謂家喻戶曉。由音樂欣賞推而廣之,文學鑒賞中的知音,其實就是欣賞者對被欣賞者的作品的認知和體察作者文心所引起的強烈的感情共鳴,而欣賞者與被欣賞者的即時性互動共在關(guān)系實質(zhì)上就是讀者與作者的情感認同關(guān)系。劉勰正是對這一典故的解讀而用“知音”作篇名,其用意在于強調(diào)讀者即接受主體的重要性。如果說,“讀者包含三個方面:作家作為讀者、隱含的讀者和現(xiàn)實的讀者”,那么,“讀者意識”便表述了三種含義:一是作為讀者的作家在作品中再現(xiàn)自己作為人類生產(chǎn)生活閱讀者的感受;二是存在于作者頭腦中的“隱含讀者”的需求或?qū)徝榔诖?,亦即作者心中的一種“意識”;三是現(xiàn)實讀者對作品的客觀的實在的認知。本文綜合這三種含義,以《文心雕龍·知音》篇為線索,對劉勰的“讀者意識”作具體的闡述。
《知音》是關(guān)于文章鑒賞、批評的專論。劉勰在文章開篇感嘆了“知音之難”后,針對接受主體——讀者提出了一些正確評論的方法,為文學評論樹立了客觀標準。其實,在劉勰之前,古代文論中已有一些有關(guān)文章鑒賞批評的內(nèi)容。如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植的《與楊德祖書》以及劉勰同時代的江淹所作的《雜體詩序》等,都曾發(fā)表過一些相關(guān)見解。
曹丕《典論·論文》開篇嘆曰“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說人們批評文章常?!百F遠賤近,向聲背實”,往往“暗于自見,謂己為賢”,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他披露了文人之間存在的這些陋習和弊端,指出了文人在批評時錯誤的態(tài)度,要求文人應持一種客觀實際的態(tài)度去批評文學,既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短處,而且對別人不應過分苛求。這有利于當時批評文壇的良性發(fā)展?!拔娜讼噍p”和“貴遠賤近”等觀點與劉勰在《知音》開篇談“知音之難”原因時提到的“貴古賤今”和“崇己抑人”正相吻合,可見劉勰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是借鑒于曹丕的。
曹植的《與楊德祖書》強調(diào)讀者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能力,才有資格評論別人的作品。他說:“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于割斷?!边@就好比一位女子,有了“南威”那樣的容貌才有資格談論美麗;又猶如一位劍客,擁有“龍淵”那樣鋒利的寶劍才有資格議論斷割。曹植突出了讀者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這與劉勰《知音》中“博觀”的批評方法和“識見”的要求明顯相合。但是,曹植要求讀者達到和作家一樣水平未免有些苛刻,而且要求批評家與作家平等對話會導致批評成為創(chuàng)作的附庸。同時,曹植還指出人的好惡不同,對文章的審美也各不相同:“人各有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莖》之發(fā),眾人所共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關(guān)于批評的態(tài)度,曹植主張尊重他人的作品,如“夫文章之難,非獨今也;古之君子,猶亦病諸?!保ā杜c吳季重書》)這就是說批評要正確地看待自己和別人。針對以上兩點,劉勰在《知音》篇中也有所強調(diào)。
江淹《雜體詩序》同樣有對讀者批評方面的論述:“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豈所謂通方廣恕,好遠兼愛者哉?……又貴遠賤近,人之常情;重耳輕目,俗之恒弊。”這里提到讀者評論文章存在一些弊?。阂皇恰百F遠賤近”,一是讀者局于一隅,趣味偏狹,對于豐富多彩的作品不能兼收并蓄。這與《知音》中所說的“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zhí)一隅之見,欲擬萬端之變”,有著相通之處。此外,劉勰的感嘆與江淹要求的“兼愛”精神也是相通的。
總的看來,魏晉時代是“文的自覺”的時代,甚或說“人的自覺”?!段男牡颀垺氛窃谖簳x南北朝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寫作的,這一時期文學藝術(shù)受到普遍重視,文學批評也逐漸成熟,形成了具體的批評方法和批評標準。劉勰《文心雕龍》的出現(xiàn)是其時代文化發(fā)展的必然,并表現(xiàn)出更為豐贍的理論內(nèi)涵。
《文心雕龍》中有關(guān)“批評論”有五篇,“按《序志》的說法,從《時序》到《程器》的五篇,屬批評論”。除了我們提到的《知音》是文學批評的專篇,劉勰在文章中對讀者接受主體作了多方面闡述,此外,其他四篇也涵蓋了“讀者意識”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如果說,《時序》是對各時代文學的概述;《物色》主要是論述自然景物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那么,《才略》則主要是評論歷代作家的才性,《知音》是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和方法,而《程器》是作家的品德論。這五篇看似沒有什么關(guān)系,實則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除《物色》篇外,其他四篇主要是對作家作品的品評,并在對眾多作家作品品評之后,劉勰發(fā)現(xiàn)了“知音難逢”這一文藝現(xiàn)象。因此,我們在認識批評論時,應把《物色》、《知音》這兩篇放在核心位置。我們知道,《知音》中重視情感的作用,“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情難鑒,誰曰易分”,情感是溝通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紐帶。而《物色》中劉勰提到“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他強調(diào)“情由景生”,“情景交融”,這些都充分強調(diào)“情”的作用?!芭u論”的其他篇亦是如此??傊瑒③牡摹芭u論”各篇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系的。劉勰在其他篇章中對“讀者意識”也有或多或少的涉及。
在《知音》中,談到接受者正確批評的方法時,其中就說到接受者需要主觀上的“博觀”:“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睆娬{(diào)接受主體的審美經(jīng)驗以及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而在《神思》篇中,“機敏故造次而成功,慮疑故愈久而致績;難易雖殊,并資博練。……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中“博練”和“博見”的重要性。同時在《事類》篇中也涉及“博觀”:“將贍才力,務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蹠必數(shù)千而飽矣。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據(jù)理須核:眾美輻輳,表里發(fā)揮”,閱讀越豐富,視野就越開闊,最后達到眾美輻輳。由此,我們知道劉勰是十分強調(diào)“博觀”的,他在多篇中對此都有涉及。從這也反映出《文心雕龍》是各部分緊密聯(lián)系的一個完整體系。
《知音》篇還提到批評的具體方法“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我們先看“一觀位體”?!拔惑w”是指作品采用的體裁。這在《熔裁》篇中有提到“設情以位體”以及“夫才量學文,宜正體制”(《附會》),這里的“體制”指文章的形式,它須依附于內(nèi)容“情”?!拔覀冊谂u某種文章是否有真正的價值,第一步先要看它有無真實的內(nèi)容”,由此得知讀者在觀位體時還得看文章有無豐富的內(nèi)容。“二觀置辭”:“置辭”即文辭。如“以辭采為肌膚”(《附會》),就強調(diào)文辭的地位和作用,“文辭若不精確,雖有情感,亦不能通之他人,便要失去感染人們的力量”。“三觀通變”:也就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內(nèi)涵?!锻ㄗ儭菲姓f:“變則可久,通則不乏”。能變,所以能通;能通,所以能久。能變,所以能多姿多彩;能通,所以能有所繼承,有所創(chuàng)造?!八挠^奇正”:“奇正”是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基本法則和具體變化的對立統(tǒng)一。所謂“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shù)無方”(《通變》),“望今制奇,參古定法”(《定勢》),劉勰憎惡齊梁文士只從辭藻聲律方面刻意求新,“競一句之奇,爭一字之巧”,就表現(xiàn)出劉勰對當時那種文氣的批判和諷刺?!拔逵^事義”:這里是說考察作品用典的標準?!皳?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事類》),從《事類》篇可以看到劉勰是推崇用典的。不過,劉勰雖肯定文章用典,但并不贊同堆砌典故,而是看它是否用得簡約而精要?!傲^宮商”:“宮商”是指音韻聲律?!耙袈伤肌灾茦犯琛保ā堵暵伞罚?,劉勰要求文章應該合乎節(jié)奏,讀起來瑯瑯上口。對讀者批評的六種方法的解讀中,我們看到,它們并非孤立地存在,每種方法在其他篇章中都有相應文句對其進行詮釋,它們彼此聯(lián)系。
因此,從“博觀”和“六觀”的具體展開中,我們看到:對“讀者意識”的涵括,不僅僅于《知音》篇中,其他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因此,劉勰在寫作整部《文心雕龍》的過程中是縱觀全篇的,各篇之間都有一定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性。
就《文心雕龍·知音》來說,其中的“讀者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音實難知,知實難逢”:情感是溝通讀者與作者的紐帶
《知音》的篇名取名為“知音”,開篇談論的也是“知音”:“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知音”一詞對俞伯牙來說是指能聽懂自己琴音的鐘子期,在劉勰的論述里,“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知音”則是能夠“披文入情”并“沿波討源”的觀文者。這里,“知音”是指在文藝接受活動中,讀者作為接受主體,要在對作品的“奧府”、“異采”之處的解讀過程中全面而真切地理解作品的原意,依據(jù)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妙悟、體驗,以逼近作者即創(chuàng)作主體原初的“神思”,與作者的靈魂相知相通,達到與作者的精神交流和情感共鳴。
文學活動是從生活、作家、作品到讀者的一個完整并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對于文學活動而言,沒有作家,作品無法生成,沒有作品,創(chuàng)作還只處于構(gòu)思階段。但是文學活動并不終止于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完成,還要延伸到讀者的接受?!皼]有讀者的領悟、解釋和鑒賞,文學就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所以,讀者在文學接受活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最核心最具有決定性的?!睆倪@句話中,我們也能看到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前面說到,知音是讀者在接受作品時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而產(chǎn)生,因此我們首先強調(diào)讀者的重要性。而在《知音》篇中,劉勰卻感嘆“知音之難”!感嘆“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究其原因,劉勰做了以下總結(jié):對“知實難逢”的原因,他概括有三:“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而對于“音實難知”,劉勰則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其原因:客觀上的“文情難鑒”和主觀上的“知多偏好”與“人莫圓該”。接受主體的這幾種藝術(shù)接受上的問題是導致知音之難的根本原因。那讀者如何能成為作者的知音呢?首先,讀者只有先閱讀了作品,他才可能成為知音;讀者要成為作者的知音,應當摒棄上述的心理偏向,以客觀的心態(tài)去看待作品。
除此之外,《知音》中同樣重視作者的作用,讀者在接受時需以作者與作品為前提,實現(xiàn)現(xiàn)實讀者與作者心中“隱含讀者”的高度統(tǒng)一。作家“為情而造文”,知音讀者應“披文以入情”?!芭囊匀肭椤?,實質(zhì)上就是要求接受者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審美性的文本內(nèi)涵上,必須以對作品的深層審美意蘊的探求為旨歸。海德格爾曾說過,“文本是人與歷史發(fā)生的最直接的存在上的聯(lián)系”,讀者的接受活動不能拋開文本,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創(chuàng)作?!笆肋h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唯有如此,接受者才可能成為作家藝術(shù)家真正的知音。其中,“情”是貫穿于讀者與作者間的紐帶,是兩者得以跨時空來對話并最終達到情感高度一致的基礎?!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作家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豐富的思想感情,讀者在接受過程中,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盡可能地還原作者本意,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融合自己的情感,與作者進行跨時空對話?!扒椤边@一媒介讓讀者和作者通過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這是整個文學活動最終完成并使讀者得以提升的最高境界,也使得現(xiàn)實讀者與作者頭腦中的“隱含讀者”最終達到了情感的一致。
2.“音實可知,知實可逢”:“博觀”與“識見”等方法是批評的途徑
劉勰說“音實難知,知實難逢”,但并不是說“音不可知,知不可逢”。劉勰認識到了接受主體即讀者的重要性,看到了讀者的心理偏向給接受活動帶來的不良影響。為了盡可能減少這種心理偏向所帶來的弊端,他在《知音》篇中提出了一系列試圖解決的方略。
首先,劉勰認為接受主體必須擁有“博觀”的精神涵養(yǎng)。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古代文人往往既是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又是文藝作品的鑒賞家。傳統(tǒng)文人的賞評不是對作品本意的簡單膚淺的還原,而是對作品意蘊的深度挖掘與再創(chuàng)造?!胺膊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接受主體只有通過“觀千劍”和“操千曲”這些審美實踐,才能積累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以達到“曉聲”與“識器”,才能體味作品的深層審美意蘊。
其次,他又提到接受主體需要“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接受者只有摒棄自己的偏見,才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公平公正地去評論作品。當然,要做到絕對的客觀與公正著實不易,或說根本不可能。在階級社會中,絕對公平的評論家是沒有的,即使是劉勰自己的評論,也往往對“熔式經(jīng)誥,方軌儒門者”有明顯的偏愛。因此,接受主體在接受中只有盡可能地去還原作者本意,以領悟作者的深意。
再次,接受者在克服自身的偏見、提高自我修養(yǎng)與能力后,劉勰又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評論方法,即“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些方法是為了解決“文情難鑒”而提出,“文情難鑒”,并非不可見,劉勰指出,“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接受者如果從這六個方面著手,就可以深入地探求作家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與感情了。從這個意義上看,“六觀”既是文學接受的具體方法,也是保證文學接受活動沿著審美的軌道正常運行的有效手段。
最后,《知音》中對接受主體還作出了“識見”的要求。“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況形之筆端,理將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顯然,劉勰在這里暗示了讀者要真正領悟作品的意蘊、真正體會作者的情感,必須達到“識照”這一要求。賴力行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中說:“批評家要研究處理文學的藝術(shù)本質(zhì)問題,文學問題的復雜性(“成篇之足深”)必然要求批評家具備‘目瞭’、‘心敏’的識照能力?!迸u作為文學活動的一翼,要求主體有“識”。作家有識見,才能富于獨創(chuàng)性,批評家有識見,才能辨別美丑、判斷是非?!吨簟分小拔羟接醒裕骸馁|(zhì)疏內(nèi),眾不知余之異采?!姰悾ㄖ舳保@里的“見異”就是要求賞評者從文質(zhì)兩方面深入考察作品,反復玩味,從而發(fā)現(xiàn)作家作品在思想藝術(shù)上的個體風格和不同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獨特性。
3.“良書盈篋,妙鑒乃定”:讀者應辯證地看待劉勰的文藝思想
《知音》中,劉勰指出了“知音之難”的原因并介紹了正確評論的一些方法和途徑。在文章的最后,劉勰又提出“知音”應以夔曠為榜樣,“贊曰:洪鐘萬鈞,夔、曠所定”,夔、曠是知音,正因為他們有著深厚的審美鑒賞能力,所以才會有萬鈞的洪鐘;“良書盈篋,妙鑒乃定”,因為有妙鑒的知音,才有了盈篋的良書。真正的知音在斷定文藝高低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劉勰看來,只有像夔、曠這樣的大家才有資格進行文藝批評,也只有他們,那些好的作品才有了遇到知音的可能。
《知音》的結(jié)尾處“流鄭淫人,無或失聽。獨有此律,不謬蹊徑”,劉勰認為知音在糾正不良傾向方面有著引導的作用。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把鄭聲斥為淫聲,可如今我們知道,鄭聲是《詩經(jīng)》中最光輝的篇章。可見,劉勰的這種觀念是有其時代局限性的。從嚴格意義上說,沒有一個批評家可以完全公正地批評所有作品,總是會受到批評家個人偏好和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
劉勰十分推崇儒家文化,但他把評定一切作品的好壞以是否“征圣”、“宗經(jīng)”為標準,這無形中讓評論陷入教條,無法公正地進行。因而,“良書盈篋,妙鑒乃定”,對于真正的、有藝術(shù)涵養(yǎng)的讀者來說,應當辯證客觀地進行批評。換言之,理想的文學批評,應該是讀者、批評家在自身擁有較高文學素養(yǎng)的基礎上,對作者、作品進行全面的、透徹的、辯證的分析,真正領悟作品中作者表現(xiàn)出的深層含義和豐富的情感。
劉勰《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活動逐漸走向“自覺”,批評家的自我意識初步形成,開始為文學批評建立相應標準?!吨簟纷鳛殍b賞批評的專論,樹立了文學批評客觀標準,為我國批評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如果從西方接受美學的視角進行觀照,那么,“知音”理論與接受美學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以讀者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批評理論。在西方,“長期以來,西方文論忽視讀者及其閱讀接受對文學研究的意義,這一意義在20世紀解釋學文論和接受理論那里得到了明確的揭示與強調(diào),此外,這兩種文論也富有啟示性地嘗試了從讀者理解與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學的方法,建立了一套新型理論,實現(xiàn)了西方文論研究從所謂‘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讀者中心’的轉(zhuǎn)向?!别堄腥の兑舶l(fā)人深思的是,中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一種由注重文本對象到關(guān)注讀者對象的隱約的嬗變過程。有研究者指出:“從先秦到隋唐,文學觀念由早期的教化觀念逐漸演變?yōu)閷ξ膶W典范和創(chuàng)作法則的注意,古典藝術(shù)精神開始形成……到了明清時期諸家,文學經(jīng)典逐漸從可以學習的典范變成了只可神悟而不可效法的神圣境界,創(chuàng)作與鑒賞拉開了距離,對文學經(jīng)典的學習日漸變成個人化的體驗,對古典藝術(shù)精神的認識也日漸走向更高的概括與抽象,經(jīng)典作品由實際的創(chuàng)作范式變成意蘊精微的欣賞對象,意味著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的古典藝術(shù)精神走到了發(fā)展成熟的最后階段?!比绱耍瑖L試對劉勰的“知音”觀與西方相關(guān)美學思想作比較分析也是有其可行性的。
從《知音》篇名的選定以及劉勰對“知音之難”的由衷感嘆,我們知道劉勰是十分重視讀者的作用的。“見異,唯知音耳”,只有真正的知音才能識見作品的“異采”之處;“良書盈篋,妙鑒乃定”,只能經(jīng)由讀者高超的賞識力,“良書”才得以成為“良書”,并由此列出“六觀”的法式。至此,西方接受理論、接受美學可以為我們?nèi)娴乩斫鈩③牡摹爸簟庇^提供若干路徑。眾所周知,接受美學是以讀者及其接受活動為研究重點的,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確立了讀者在文學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強調(diào)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不可或缺性,讀者的接受使作品的意義得以完成。讀者對作品的接受過程其實就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解釋學的代表人物伽達默爾在闡釋作品存在問題時引入了“游戲”這一概念,他的觀點被描述為“一件藝術(shù)品要求一個解釋者,藝術(shù)品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物,它本身并不會實現(xiàn)自己,只有進入審美理解中,文本才會變成活生生的意象,產(chǎn)生富有生命力的意義”。也就是說,作品的存在以及實現(xiàn)的意義必須有讀者的參與。作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只有經(jīng)過讀者閱讀接受才算完成。由此可知,劉勰的“讀者意識”與西方接受美學可以在一定的理論境域中展開對話。文藝作品成為“活生生的意象”問題在包括《知音》篇在內(nèi)的《文心雕龍》諸篇中表征為對“情感”因素的強調(diào)上,借用杜夫海納審美現(xiàn)象學術(shù)語來說,文本自身就是一個“準主體”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物”,誠如梅洛-龐蒂所說:“現(xiàn)象學的世界不屬于純粹的存在,而是通過我的體驗的相互作用,通過我的體驗和他人的體驗的相互作用,通過體驗對體驗的相互作用顯現(xiàn)的意義,因此,主體性和主體間性是不可分離的,它們通過我過去的體驗在我現(xiàn)在的體驗中的再現(xiàn),他人的體驗在我的體驗中的再現(xiàn)形成它們的統(tǒng)一性?!蔽谋疽庀笫强梢越换ンw驗的有情有義的“準主體”,它才能夠成為彼此的“知音”。按我的理解,這正是劉勰“知音”說的精義之所在。
盡管學界一直以來都在關(guān)注劉勰的“知音”理論乃至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主體意識同西方接受美學、解釋學之間的理論關(guān)聯(lián),但這里必須指出,中西文化、中西文論有其不能漠視的異質(zhì)性,借助其中的某些思想關(guān)聯(lián)而生搬硬套甚或削足適履是沒有出路的。就本文的論題來說,質(zhì)言之,劉勰《知音》篇強調(diào)的是讀者的接受使作品的意義得以實現(xiàn),而接受美學強調(diào)讀者的接受是使作品意義得以完成?!吨簟菲械摹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深意在于,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寄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經(jīng)賦予了作品本身的意義,而讀者在接受時要做的是“以文入情”、“沿波討源”,領悟作品的旨意?!吨簟菲袆③慕棺坪舾妗爸綦y逢”,是因為接受者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含義,不能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所以,《知音》中注重的是讀者對作品的闡釋與理解。
西方對話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伽達默爾指出,讀者并不是被動接受的個體,讀者與文本之間應該是一種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guān)系,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一種對話的形式,讀者的接受是一種主體性的積極能動的接受。伽達默爾把讀者與文本視為并列關(guān)系,突出了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伽達默爾認為,作品的存在不僅是藝術(shù)家所創(chuàng)作出的“原作”,而且是指由“原作”與參與者共同完成的、新的“構(gòu)成物”。他曾經(jīng)指出:“游戲的人好像只有通過把自己行為的目的轉(zhuǎn)化到單純的游戲任務中去,才能使自己進入表現(xiàn)自身的自由之中?!睆闹形覀兞私獾剑髌返拇嬖谑侨Q于解釋者與文本的相遇,參與者與歷史流傳物的攀談所構(gòu)成的新的存在著的作品整體。伽達默爾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重視作者與文本,更重視讀者的作用。必須強調(diào),在西方闡釋學、接受美學的視域中,讀者及其閱讀活動已參與了文學意義的建構(gòu),讀者的地位與作者齊等甚或超過了后者。從“六觀”、“博觀”與“識見”等處看,劉勰的“知音”是在對作者原意的追隨、解讀中得以確認的,“知音”雅號的獲取仍要參照作家作品本身來定奪。這是中西方有關(guān)讀者接受觀念的重要的區(qū)別。
從理論的源出語境上說,劉勰的“讀者意識”衍生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古典素樸的主體意識,它在物我交融、身心一體的詩性邏輯中生發(fā)開去,而接受美學、解釋學則是在西方
傳統(tǒng)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走入困境而有意識謀求理論突破的產(chǎn)物,它們?nèi)匀涣粲欣硇灾髁x的思想傾向。但同時不能漠視的是,在謀求超越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審美現(xiàn)代性進程中,注重物我冥合、身心交融的中國古典美學日益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普遍重視,審美主體間性帶來了中西文藝美學比較的新契機。在這種學術(shù)理論的背景下,有待于進一步研討劉勰的“讀者意識”及其當代啟示意義。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西方主體間性美學與中國古典美學的對話關(guān)系研究”(項目號:11YJA75100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研究”(項目號:12&ZD01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士部,東南大學藝術(shù)學院博士后科研人員,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