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攝影師馬克·赫希(Mark Hirsch),二十年來每天都路過一棵橡樹,直到有一天,他用手機拍下了樹影并傳到Facebook上面,引起了朋友們持續(xù)的關注和評論。他開始停下腳步,每天拍下一張作品和朋友們分享這棵樹周圍的景致。曾經(jīng)是一名報社攝影記者,改變了攝影只求快速記錄的習慣,圍繞著那棵樹,去感知光線的變幻、季節(jié)的更迭帶來的豐富感受。
拍攝時間:2012年至今
拍攝地點:家附近
拍攝頻率:每天一張
Q:您的工作和攝影相關嗎?
A:自1987年大學畢業(yè)以來,我就一直在新聞行業(yè)做攝影記者工作。1993年成為圖片編輯,2003年,成為視覺編輯。2006年,我離開了我工作的報社——位于愛荷華州迪比克的每日電訊報,成立了一個自由攝影圖片機構,為包括Getty圖片社、彭博新聞社、美聯(lián)社和紐約時報供圖。我也為像約翰迪爾公司這樣的企業(yè)拍攝商業(yè)圖片。
Q:為什么要選擇那棵樹?
A:這個題材源于一個朋友的建議。這棵形狀可愛的樹確實十分漂亮,我足足欣賞它長達19年,但從來沒有想過花時間去拍攝它。2012年1月20日,那時正是暴風雪天氣,當時我開車回家看到那棵樹籠罩在風雪中,突然想起我的朋友對使用iPhone 4S拍攝的建議,于是拍下照片并通過Facebook分享了它。3月13日,也是在回家的路上,天空特別美麗,我轉身看到樹與背后的光形成了一幅絕佳的景象,于是拍攝了自己與這棵樹的合影。十天后,一個很好的朋友看到了我的照片。他發(fā)給我一個消息:“哥們兒,你和那棵樹之間有什么故事嗎?你應該每天用它做一張照片。”于是接下來,2012年3月24日,我正式開始了我意想不到的冒險,承諾做關于一棵樹的每天,題目就叫:那棵樹。
Q:這樣的拍攝給您帶來了什么樣的特別體驗嗎?
A:我拍攝那棵樹的經(jīng)驗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在這之前,我從未專注堅持過風光攝影項目。那棵樹教一個報紙攝影記者去用不同的方式看一件日常事物,4月14日,我專注于關于這棵樹的拍攝三周時間了,我記得當時感覺到的不是關于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是一種靜止的放松。我還記得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也許我可以嘗試更遠的視角來觀察。
在離樹100碼遠的地方,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綴滿古老地衣的牛頭骨掛在山谷柵欄上。我站在田埂上拍攝了一張照片,以這只牛頭骨作為前景,讓樹模糊地存在于背景當中。
作為一名新聞攝影師,我過去的經(jīng)驗是在事情還未發(fā)展的時候,快速記錄影像,爭取時間。然而,當我開始涉足風光攝影的時候,我不得不停下腳步,慢慢地去看、去想、去感受,在經(jīng)歷了沉思之后再決定以何種手法拍攝。我學會了感受光的細微變化、觀察事物的紋理細節(jié),我還學會分辨一天中不同的照明環(huán)境下事物呈現(xiàn)的多樣姿態(tài),還學會了適應天氣和季節(jié)的變化,以修正那些我心目中一成不變的印象。
Q:希望借助這個項目去表達什么嗎?
A:我是一名狂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車都是我喜歡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對土地和環(huán)境懷著崇敬之情。我寄希望于通過我的照片、我的影像項目去表達這棵樹以及許多棵樹的話語。也通過刻畫這棵樹,讓更多的人關注身邊的土地、樹木、森林乃至環(huán)境。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希望人們能耐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去體會平凡生活的平和之美。
Q: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張圖片可以說和樹有關,但是主體又不一定是樹,請問靈感來自哪里?
A:靈感來自于我長時間地、細細地觀察那棵樹和它周圍的世界。在對這棵樹的創(chuàng)作中,我體會到了生命之中前所未有的、從簡單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大美世界。尤其在我越來越長時間的觀察中,我對光線的感應、對細節(jié)變化的感知、對季節(jié)更迭的體驗都更豐富了。
我有一個信念,那便是用你自己的風格去工作。我的目標是去實現(xiàn)我自己的視覺風格,我不想模仿任何攝影師,也不想成為任何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