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子能機構第58屆大會“科學論壇”活動近期在維也納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關于放射性廢物的處理,旨在通過廣泛的交流研討,共同尋找安全的、可持續(xù)的、更為切實可行的放射性廢物解決辦法。與會者們強調,各國在應用核技術時必須制訂出全面系統(tǒng)的方案。
“科學論壇”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期間最重要的一場會外活動,每年都鎖定不同的主題。今年的主題為:“放射性廢物:迎接挑戰(zhàn)——利用科學和技術促進實現(xiàn)安全和可持續(xù)的解決方案”,來自世界各國及相關國際機構的300多名專家出席。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天野之彌在論壇開幕致辭時強調,許多國家都在以不同形式使用核技術,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有責任安全地處置放射性廢物,本次論壇使各國有機會就放射性廢物的安全管理進行探討。他說:“‘科學論壇上一次探討放射性廢物管理是在14年前,現(xiàn)在重新關注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很重要,因為核科學技術的和平利用在這段時間穩(wěn)步增長,對于隨之而產(chǎn)生的放射性物質需要進行安全管理。放射性廢物是所有國家面對的一個問題,不僅僅是擁有核電站國家的問題。”
放射性廢物,是指人類在進行核科學技術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料,按其放射性強弱分為六個級別。一般來說,其所含放射性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但不同放射物的衰變期差異極大。放射性廢物的來源有很多,最主要的有核電站、軍事用途,以及醫(yī)療、工業(yè)、農業(yè)及科研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放射性物質等。目前,放射性廢物的處置途徑主要有:在較短時間內把可以自然衰變的廢物進行隔離或貯藏處理,或進行淺地層掩埋;對于衰變期較長的高放射性廢物,則需要在地下幾百米或數(shù)千米處進行保護性掩埋,學術上稱“深地質處置”。比如,醫(yī)用或工業(yè)放射性物質的封存時間一般為幾小時至幾年,而高級廢料則需要封藏上千年之久。
與會代表們認為,要針對不同類別的放射性廢物做好分類管理,并為此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還應加強公眾對核技術的認知,提高決策的質量。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核能機構總干事威廉·馬格伍德在主題發(fā)言中強調:“這些物質的自然衰變需要經(jīng)過成千上萬年時間,因此我們在進行封存處理時,必須確保我們是在竭盡全力應對這一問題,而不是把太多的問題留給后人?!?/p>
目前,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核能發(fā)電之外,還有人們所熟知的癌癥治療、X光透視、造影,農業(yè)上的輻照育種、減少病蟲害等。與會者們強調,在應用核技術時,必須制訂出全面系統(tǒng)的方案?!叭绻粋€國家決定利用核技術,從一開始就必須考慮如何處理其廢棄物,即‘從搖籃到墳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