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婁浩峰+馮莫珊+李倩云
摘 要:在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重的當下,森林碳匯的發(fā)展顯得十分重要,而碳匯經濟的發(fā)展也已成為必然趨勢。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出臺和簽署,森林碳匯進入議定書規(guī)定的清潔發(fā)展機制(CDM)后,明晰森林碳匯產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該文以碳匯產權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建立較為完整的碳匯產權體系,明確碳匯產權界定、轉移、實現等問題,為碳匯市場化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森林碳匯;碳匯產權;產權界定;產權轉移;產權實現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0-07-05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s Property Rights System
Li Chen1,2 et al.
(1JiXian Honors College,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Hangzhou 311300,China;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Hangzhou 311300,China)
Abstract:In the moment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global warming,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On the other hand,carbon sequestration economy has already been an inevitable trend.In pace with issuing and signing Kyoto Protocol,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becoming one part of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It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urgency to clarify the property right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With carbon sequestrations property rights as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carbon sequestrations property rights system,and clear the define,transfer and imple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s property rights,providing with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
Key words:Carbon sequestration,sequestrations property rights;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Property rights transfer;Property realization
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十大生態(tài)問題之首,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的溫室效應則是氣候變暖的根源。面對全球變暖的嚴峻形勢,二氧化碳減排成了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如聯合國成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以及《京都議定書》的簽署與生效都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京都議定書》中將森林碳匯作為二氧化碳減排的主要替代方式,是減緩氣候變化的一種重要途徑。所謂森林碳匯,是指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能夠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李怒云,2007),具有比其他減排方式更經濟和高效的優(yōu)點。隨著清潔發(fā)展機制(CDM)項目的發(fā)展,世界各國已將森林碳匯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
在《京都議定書》的大背景下,那些必須獲得較大空間排放二氧化碳的個人和單位就必然通過有償購買方式獲得其必需的碳排放權。那么,已在國際上與碳排放權掛鉤的森林碳匯就必然成為一種財產,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從這個角度來說,碳匯產權體系的建立是舉足輕重的,明確產權歸屬是交易的必要前提,因而森林碳匯交易需要對森林碳匯的產權歸屬進行界定,而碳匯收益的實現更要依賴碳匯產權的轉移。因此,建立森林碳匯產權體系,有利于碳匯交易市場的形成和規(guī)范,同時促進森林碳匯供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由于碳匯是一種抽象化的概念,是一種摸不著看不見的“能力”,只能以吸收二氧化碳的多少將其量化,這也是衡量碳匯的一個依據。換言之,碳匯是森林林木本身就具有的一種東西,即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因此,可以把碳匯看作是蘋果樹上長出來的蘋果,碳匯之于林木,與蘋果之于蘋果樹是同一個道理。對于蘋果樹的蘋果,果農擁有其所有權,蘋果可用于出售,從而實現利潤。而碳匯可與林木分離考慮,也可與林木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本文在研究時,將碳匯類比于蘋果,即表示將碳匯與林木產權分離。
本文以碳匯產權界定、轉移、實現為研究思路,從產權理論出發(fā),以科斯定理為基礎,明確了碳匯產權的界定;以規(guī)模經濟效應為理論支撐,梳理了碳匯產權流轉的形式,提出了碳匯市場化發(fā)的前景;在碳匯產權的界定和轉移基礎上,以收益分配理論為指導,分析了碳匯產權實現機制,旨在建立較為完整的碳匯產權體系,以期為碳匯市場的發(fā)展提供理論指導。
1 碳匯產權界定
在談碳匯產權界定之前,我們可以先假定二氧化碳是一種污染物,那么企業(yè)生產和日常的人類活動則是一種排放污染物的過程。
R·科斯是制度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科斯定理也一直被認為是排污權交易的理論基礎??扑乖诋a權方面的貢獻主要歸納為2個定理,即“科斯第一定理”與“科斯第二定理”?!翱扑沟谝欢ɡ怼钡闹饕^點是: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條件下,不論初始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其主要含義為: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條件下,權利的重新安排對資源的配置效率沒有影響,但是市場交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是要有清晰的權利界定。因為正如科斯本人所說,權利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該定理闡明了產權制度的重要性,即產權清晰界定是價格體系有效運轉所依賴的制度條件?!翱扑沟诙ɡ怼闭f的是,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初始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換言之,如果市場交易是有成本的,則權利的重新界定必然會對經濟效率產生影響,如果交易費用過高,從社會角度看,權利的重新界定就有可能是不值得的。因此,選擇何種權利安排,要通過比較不同社會安排所產生的“總產品”來確定;通過這種比較,就有可能在承認交易費用約束的條件下,尋找到“帕累托最優(yōu)”的方案?!翱扑沟诙ɡ怼钡膶嵸|是強調交易費用的重要性,這也是正統(tǒng)的新古典經濟學所遺漏的重要約束條件。根據“科斯第二定理”,交易費用的大小將影響對制度安排(包括資源配置方式和手段)的選擇,不同的制度安排將產生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結果。
在將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污染物來處理之后,我們則可以假定在現實社會中,存在一個這樣的臨界值,即環(huán)境可承受的二氧化碳最大值,稱之為環(huán)境碳容量。人類的日?;顒釉斐闪谁h(huán)境碳容量的飽和,一旦超過環(huán)境碳容量的臨界點就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的負外部性,為解決這種負外部性的延伸,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現實生活中,科斯定理為產權的界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1.1 碳匯產權界定的內容 所謂碳匯產權,是指以碳匯所有權為基礎,以碳匯使用權為核心的一切關于碳匯財產權利的總和,是由各種權利組成的碳匯權利束。它包括碳匯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轉讓權、抵押權等權能組成的權利束。
1.1.1 碳匯的終極所有權 即單純的所有權或法律上的所有權,在一些特殊場合,馬克思也將其稱之為最高的所有權或股權,是指碳匯終極所有權主體把碳匯當作他的意志支配領域而加以保持、排斥他人并得到社會公認的權利,具有最高的排他性。進一步說,不管碳匯產權權能的多少和碳匯產權權能的結合與分離情況以及實際運行狀況如何,碳匯客體不論是從法律上或者意志上來講,最終它都是屬于碳匯終極所有主體所有。
1.1.2 碳匯占有權 指經濟主體實際掌握、控制碳匯的權利。它是行使所有權的基礎,也是實現使用和處分權能的基礎。財產占有權通常由財產所有者行使,也可以由非財產所有者行使。非財產所有者占有又有以下2種情況,一種是通過簽訂契約等形式經財產所有者認可的合法占有;另一種是通過暴力、盜竊等方式實行的非法占有。
1.1.3 碳匯使用權 即碳匯使用者依據一定的規(guī)則對一定碳匯量加以實際利用的權利,是碳匯產權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例如兌現碳匯量獲得排碳權等。碳匯使用權多由碳匯所有者行使,也可以轉讓;同時碳匯占有者既可直接利用使用權,也可以轉讓。
1.1.4 碳匯收益權 指碳匯產權主體依據自己享有的相應權能而獲得一定收益的權利。例如,碳匯所有者憑借自己對碳匯的終極所有權權能而擁有轉讓的權利,碳匯購買者依據自己在一定時期內對碳匯的占有權、使用權等權能而取得經營利潤的權利。
1.1.5 碳匯處分權 指碳匯所有者在事實上或法律上決定怎樣安排、處分碳匯的權利。它既是碳匯所有權運行的表現形式,又是碳匯產權束中較重要的權能。它包括出售、贈送、饋贈、抵押等更次一級的權利。處分權通常由碳匯所有者行使,在某些情況下可由所有者委托他人行使。
在碳匯產權制度中,產權核心是所有權,所有權是一切產權的母權。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4種權利,構成了所有權完整的權利束構造。如果說所有權是一級權利,則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利是二級權利,開發(fā)權或出售、贈送等權利是三級權利。通常,我們把部分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與處分權等二級權能某種程度的集合稱為經營權。經營權的權能范圍與深度是由所有權加以規(guī)定與約束的。產權的所有者總是通過這種權能的分離和回復來不斷實現其財產的所有。由所有權的等級構造,我們可以看出所有權作為一級產權對其他二級產權的主宰性。人們普遍認為,大多數人對財產所有權有著強烈的欲望,這種欲望出自人類的本能,并且從社會階層看,經濟和政治勢力及其特權者與財產所有權有密切聯系,這使得人們對所有權的欲望一直延續(xù)下來。
1.2 碳匯產權界定的方式 產權界定問題一定是伴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產生而產生的,社會生產的不同時期和階段也會有一定的產權界定方式與之相適應,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出現過的產權界定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1)習俗界定方式;(2)暴力界定方式;(3)國家(政府)界定方式;(4)市場界定方式;(5)法律界定方式。
社會生產中作為產權界定的主體方式是按照習俗界定→暴力界定→國家(政府)界定→市場界定→法律界定的順序演進的,而一定的產權界定方式與一定的產權不確定程度相對應。當某一方式耗費的成本過高,或對產權的界定效能愈益低下,也即起不到財產保障和激勵功用,就必然被更加有效的界定方式替代。當然,后繼產權界定方式成為主體方式后,早先的產權界定方式并未完全消亡,仍在一定的社會范圍、一定的生產結構中起作用。且林權制度的深化改革,為森林碳匯產權的界定奠定了基礎。本文所談的碳匯產權界定的方式是以法律界定方式為基礎的,在社會公允價值下的一般界定,按照生產要素的投入做以下分析:(1)若某塊土地是已經存在的碳匯林,那么根據產權理論,該地塊的碳匯產權應當歸屬于林權所有者。(2)若某塊土地是碳匯新造林,那么按照生產要素的投入劃分產權歸屬,例如土地產權所有者土地的投入按照地租收入的一般公式R=(P-C-K·t)·Q來計算,此處,P為碳匯的交易價格,C為碳匯的各項成本,Q為碳匯的交易量,K為距離市場距離,t為運費率,由于碳匯不同于一般的產品,因此此處K·t=0。當然還有資本等其他重要生產要素的投入,此處不進行詳細的分析,這些要素的投入在碳匯產權的分割中注意明確資本投入主體及資本投入的比例折算方式即可。
2 碳匯產權轉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碳匯市場化將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社會發(fā)展要求碳匯產權流轉以實現碳匯產業(yè)規(guī)模經營,克服小農經濟的不足。面對這些已經和即將發(fā)生的變化,有關碳匯產權流轉問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2.1 碳匯產權流轉的含義 碳匯產權流轉是指在不涉及林權變動的前提下,將碳匯產權束按一定的程序,通過招標、拍賣、協議等方式,有償或無償的由一方轉給另一方的經濟行為。依法、有償、自愿進行的碳匯產權流轉,實際上是一種合法的產權交易行為。以市場為主配置碳匯資源,主要是在明確碳匯產權關系的基礎上,承認碳匯的商品屬性,培育碳匯市場,為碳匯產權流轉提供市場機制。
2.2 碳匯產權流轉的法律依據 《物權法》第116條規(guī)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而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碳匯屬于碳匯林地的天然孳息物,在沒有將其界定開之前,其產權歸碳匯林地所有者所有,當然,在前面碳匯產權界定之后,其作為一種獨立的商品而存在,那么其在交易過程中,實則為碳匯產權束的交易,其交易過程受法律保護,具有法律效應。
2.3 碳匯產權流轉的理論依據 規(guī)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事實。規(guī)模經濟是由于一定的產量范圍內,固定成本可以認為變化不大,那么新增的產品就可以分擔更多的固定成本,從而使總成本下降。在這里提到的規(guī)模經濟,筆者認為其包含以下2種意思: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碳匯產權包含在碳匯林地產權中進行了流轉,該過程存在的規(guī)模經濟,便于林農大片管理和作業(yè)碳匯林,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在碳匯獨立于碳匯林而作為單一的法律主體的流轉時,該過程將會涉及碳匯收購的中間商,碳匯的價格決定于其經營的主要成本和交易費用(主要來源于尋找碳匯購買者的成本和談判費用以及其他機會成本)。在碳匯流轉過程中,如果沒有碳匯產權流轉該過程,部分農戶因為其交易成本大于碳匯收益而放棄交易,則碳匯流入公共領域而被社會無償占有,若存在該流轉過程,碳匯可以被聚集在一起,降低了平均交易費用,有利于碳匯產業(yè)的發(fā)展。故不論是在生產過程中還是交易過程中,碳匯產權流轉是真實存在的,研究其運行方式及主要形式具有現實意義。
2.4 碳匯產權流轉的主要形式
2.4.1 以單獨的碳匯產權流轉形式
2.4.1.1 碳匯交易市場 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通過交易市場的平臺向社會競價轉讓碳匯產權。經營者出資購買一定數量的碳匯,交易成功后,碳匯產權束即發(fā)生轉移。這就好比是一個水果市場,收獲的蘋果直接拿到市場上去賣,這里的市場泛指一個交易的平臺,如菜市場、集市等等。類似地,通過已構建的一個交易市場平臺,碳匯產權擁有者可以將自己擁有的碳匯進行交易。
2.4.1.2 直接出售 碳匯需求者與碳匯供應者通過私下的協議直接對碳匯進行交易,其過程不涉及任何其他機構。這種方式類似于存在需要大量的蘋果的情況下,購買者可以直接尋找種蘋果樹的人或者是果園里的人,從他們手上直接獲得蘋果。
2.4.1.3 通過碳匯交易中間商(收購者) 由于存在小片林地的碳匯農戶,因交易費用大于所得碳匯利潤,他們更愿意于將碳匯賣給碳匯交易中間商,中間商在收集碳匯后以其他形式出售。這類似于水果商店的老板從水果量販市場上購進一批的蘋果進行出售,而水果量販市場的商家又是從果農或專門種植蘋果樹的人手上購得。在這個過程中,水果商店的老板和水果量販市場的商家都是作為中間商(或者收購者)而存在的,一般來說,中間商(或者收購商)購進的數量都比較大,而且他們并不是這批蘋果的直接使用者,更確切地說,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蘋果的所有權,而是為了賺取中間的差價從而獲得利潤。
2.4.2 依托碳匯林地產權的碳匯產權流轉形式
2.4.2.1 承包經營碳匯林 以獲得該片林地的碳匯為目的而向林地所有者承包經營碳匯林,在該種模式下,碳匯產權即和林地產權捆綁在一起,經營碳匯林獲得碳匯。
2.4.2.2 互換(置換) 一些林農承包的林地比較分散,遠近不一,已形成了插花地。為規(guī)模經營、方便經營,經營者之間通過協商,按而積或地類互換,以便連片經營而獲得碳匯。
3 碳匯產權實現
碳匯產權實現主要體現為碳匯產權束的收益權,因此,碳匯產權實現的實質即為碳匯產權收益權的分配,且碳匯產權的界定最終實現也體現在碳匯產權收益上。涉及收益分配的主體有碳匯林地投資者、碳匯林地經營者、碳匯林地中的勞動力投入者等,他們都是獨立的產權主體,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符合經濟人假設。經濟人是指人作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主體。在行為動機上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在行為方式上人又是理性的,能夠在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的約束下,選擇能滿足自身利益的最便捷的行動方案。因此以上幾個產權主體之間都享有并會要求對碳匯產權進行分配。
3.1 碳匯林地投資者應獲取的收益 碳匯林地投資者的收益包括以下2個方面內容:一是碳匯林地本身的價值增值收益,因為我們考慮碳匯林地在一個計入期內是不會進行買賣等變動的,所以這部分收益我們在此處不加以考慮;二是投入獲得的碳匯產出的收益,在第一部分碳匯的界定過程中,我們已經明確了產權的歸屬,那么這一部分的收益,是可以根據產權的股份或是生產要素的投入來進行正常分配的。具體的分配方式決定于開始時產權界定的方式,比如產權經濟理論中經常使用的契約方式,這種以合同的形式確定的產權分割方式同樣適用于碳匯收益的分配,以合同的方式確定投資主體之間的產權關系,并確定產權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機制。另一方面,以股份制的形式參與碳匯林地的經營,并獲得碳匯項目的碳匯收益,主體之間按照股份進行收益的分配,獲得的收益也可作價入股,從而以增加股份額的形式來增加碳匯收益權的分配額。
3.2 碳匯林地的經營者應獲取的收益 碳匯林地的經營者是指在碳匯林地中進行作業(yè),林地培育或維護等經營動作的發(fā)生者,其可以是碳匯投資者本身,也因碳匯投資者轉包或推托其他主體經營而與投資者剝離。碳匯林地經營者獲得碳匯產權的部分收益是經營權的客觀要求,因為所有權跟經營權分離后,投資者的產權財產完全靠經營者管理經營。碳匯林地投資者獲取產權收益的多少,完全取決于經營者工作績效的好壞。而投資者將碳匯林地交給經營者經營時,只有讓渡部分碳匯產權的收益權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由于經營者對碳匯林地的全部法人財產及其凈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承擔了經營責任,則經營者的收益不僅包括組織、指揮、管理、協調生產經營活動應得到的勞動報酬——基本收入,還應包括經營實效應分享的責任報酬——風險收入,而這些所有收益都應在碳匯產權中進行分配。
3.3 碳匯林地生產勞動者應獲取的收益 碳匯林地經營者的生產勞動者是生產碳匯經營活動的主體,也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勞動者應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獲取相應報酬。但由于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要通過社會交換才能實現其價值,則勞動者的收人不僅與創(chuàng)造價值有關,而且與實現價值有關。如果創(chuàng)造的價值未得到社會承認,則反映勞動成果的工資就很難真正兌現;如果創(chuàng)造的價值得到社會承認,則勞動者不僅要得到必要勞動價值的工資,而且應得到社會勞動價值的一部分分享收人。勞動工資和分享收人合稱為勞動收益。
以上幾種收益權的分配方式只是理論上的分配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分配方式,各種分配方式必須建立在收益權分配界定明確的前提下,才能比較收益權分配是否合理。同時,收益權分配的合理性問題也應該充分考慮分配主體的性質和特征,最終實現其收益最大的經營目標。
4 政策建議
4.1 規(guī)范碳匯市場機制 森林碳匯交易是計劃指導下的市場活動,為了規(guī)范市場行為、切實發(fā)揮森林碳匯交易對林業(yè)的補償作用,應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種資金使用的制度、法律以及監(jiān)督機制,規(guī)范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并調動非政府組織的積極性,促進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fā)展。
4.2 建立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運用法律機制協調碳匯產權各主體關系,建立起完備的森林碳匯法律制度,使森林碳匯交易有序進行,規(guī)范碳匯產權的轉移程序,切實保障產權權益。
4.3 加強宣傳,關注碳匯產權 碳匯產權作為產權中新興概念,社會關注度和了解程度還并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碳交易市場的發(fā)展。因而必須加大(下轉50頁)(上接10頁)對碳匯產權概念宣傳,使全社會理解碳匯產權及交易市場,使全社會關注森林在減緩溫室效應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使全社會了解森林在國家生態(tài)安全建設乃至全球生態(tài)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4.4 積極引導交易平臺的形成和中間機構的建立 碳匯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將會帶來重大商機和經濟利益。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來說,碳匯產權交易有利于緩解氣候變暖問題,有利于我國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從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來說,碳匯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fā)展進一步完善了市場交易機制,中間機構作為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將有利于促進碳匯市場化的發(fā)展。因此,政府應積極引導,建立并完善碳匯交易市場的形成,鼓勵新型的碳匯中間商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吳健,馬中.科斯定理對排污權交易政策的理論貢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21-25.
[2]張術環(huán).產權、農地產權、農地產權制度[J].學術論壇,2005(3):134-139.
[3]閆長喜.集體林權流轉主要形式和存在的主要問題[J].民營科技,2013(5):77-77.
[4]曹蘭芳,羅攀柱,任偉琳.林地流轉中林地使用權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yè)技術經濟理論與實踐,2006:125-128.
[5]何英,張小全,劉云仙.中國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現狀與潛力[J].林業(yè)科學,2007,49(7):106-111. (責編:張宏民)
3.2 碳匯林地的經營者應獲取的收益 碳匯林地的經營者是指在碳匯林地中進行作業(yè),林地培育或維護等經營動作的發(fā)生者,其可以是碳匯投資者本身,也因碳匯投資者轉包或推托其他主體經營而與投資者剝離。碳匯林地經營者獲得碳匯產權的部分收益是經營權的客觀要求,因為所有權跟經營權分離后,投資者的產權財產完全靠經營者管理經營。碳匯林地投資者獲取產權收益的多少,完全取決于經營者工作績效的好壞。而投資者將碳匯林地交給經營者經營時,只有讓渡部分碳匯產權的收益權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由于經營者對碳匯林地的全部法人財產及其凈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承擔了經營責任,則經營者的收益不僅包括組織、指揮、管理、協調生產經營活動應得到的勞動報酬——基本收入,還應包括經營實效應分享的責任報酬——風險收入,而這些所有收益都應在碳匯產權中進行分配。
3.3 碳匯林地生產勞動者應獲取的收益 碳匯林地經營者的生產勞動者是生產碳匯經營活動的主體,也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勞動者應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獲取相應報酬。但由于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要通過社會交換才能實現其價值,則勞動者的收人不僅與創(chuàng)造價值有關,而且與實現價值有關。如果創(chuàng)造的價值未得到社會承認,則反映勞動成果的工資就很難真正兌現;如果創(chuàng)造的價值得到社會承認,則勞動者不僅要得到必要勞動價值的工資,而且應得到社會勞動價值的一部分分享收人。勞動工資和分享收人合稱為勞動收益。
以上幾種收益權的分配方式只是理論上的分配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分配方式,各種分配方式必須建立在收益權分配界定明確的前提下,才能比較收益權分配是否合理。同時,收益權分配的合理性問題也應該充分考慮分配主體的性質和特征,最終實現其收益最大的經營目標。
4 政策建議
4.1 規(guī)范碳匯市場機制 森林碳匯交易是計劃指導下的市場活動,為了規(guī)范市場行為、切實發(fā)揮森林碳匯交易對林業(yè)的補償作用,應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種資金使用的制度、法律以及監(jiān)督機制,規(guī)范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并調動非政府組織的積極性,促進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fā)展。
4.2 建立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運用法律機制協調碳匯產權各主體關系,建立起完備的森林碳匯法律制度,使森林碳匯交易有序進行,規(guī)范碳匯產權的轉移程序,切實保障產權權益。
4.3 加強宣傳,關注碳匯產權 碳匯產權作為產權中新興概念,社會關注度和了解程度還并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碳交易市場的發(fā)展。因而必須加大(下轉50頁)(上接10頁)對碳匯產權概念宣傳,使全社會理解碳匯產權及交易市場,使全社會關注森林在減緩溫室效應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使全社會了解森林在國家生態(tài)安全建設乃至全球生態(tài)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4.4 積極引導交易平臺的形成和中間機構的建立 碳匯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將會帶來重大商機和經濟利益。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來說,碳匯產權交易有利于緩解氣候變暖問題,有利于我國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從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來說,碳匯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fā)展進一步完善了市場交易機制,中間機構作為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將有利于促進碳匯市場化的發(fā)展。因此,政府應積極引導,建立并完善碳匯交易市場的形成,鼓勵新型的碳匯中間商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吳健,馬中.科斯定理對排污權交易政策的理論貢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21-25.
[2]張術環(huán).產權、農地產權、農地產權制度[J].學術論壇,2005(3):134-139.
[3]閆長喜.集體林權流轉主要形式和存在的主要問題[J].民營科技,2013(5):77-77.
[4]曹蘭芳,羅攀柱,任偉琳.林地流轉中林地使用權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yè)技術經濟理論與實踐,2006:125-128.
[5]何英,張小全,劉云仙.中國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現狀與潛力[J].林業(yè)科學,2007,49(7):106-111. (責編:張宏民)
3.2 碳匯林地的經營者應獲取的收益 碳匯林地的經營者是指在碳匯林地中進行作業(yè),林地培育或維護等經營動作的發(fā)生者,其可以是碳匯投資者本身,也因碳匯投資者轉包或推托其他主體經營而與投資者剝離。碳匯林地經營者獲得碳匯產權的部分收益是經營權的客觀要求,因為所有權跟經營權分離后,投資者的產權財產完全靠經營者管理經營。碳匯林地投資者獲取產權收益的多少,完全取決于經營者工作績效的好壞。而投資者將碳匯林地交給經營者經營時,只有讓渡部分碳匯產權的收益權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由于經營者對碳匯林地的全部法人財產及其凈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承擔了經營責任,則經營者的收益不僅包括組織、指揮、管理、協調生產經營活動應得到的勞動報酬——基本收入,還應包括經營實效應分享的責任報酬——風險收入,而這些所有收益都應在碳匯產權中進行分配。
3.3 碳匯林地生產勞動者應獲取的收益 碳匯林地經營者的生產勞動者是生產碳匯經營活動的主體,也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勞動者應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獲取相應報酬。但由于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要通過社會交換才能實現其價值,則勞動者的收人不僅與創(chuàng)造價值有關,而且與實現價值有關。如果創(chuàng)造的價值未得到社會承認,則反映勞動成果的工資就很難真正兌現;如果創(chuàng)造的價值得到社會承認,則勞動者不僅要得到必要勞動價值的工資,而且應得到社會勞動價值的一部分分享收人。勞動工資和分享收人合稱為勞動收益。
以上幾種收益權的分配方式只是理論上的分配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分配方式,各種分配方式必須建立在收益權分配界定明確的前提下,才能比較收益權分配是否合理。同時,收益權分配的合理性問題也應該充分考慮分配主體的性質和特征,最終實現其收益最大的經營目標。
4 政策建議
4.1 規(guī)范碳匯市場機制 森林碳匯交易是計劃指導下的市場活動,為了規(guī)范市場行為、切實發(fā)揮森林碳匯交易對林業(yè)的補償作用,應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種資金使用的制度、法律以及監(jiān)督機制,規(guī)范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并調動非政府組織的積極性,促進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fā)展。
4.2 建立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運用法律機制協調碳匯產權各主體關系,建立起完備的森林碳匯法律制度,使森林碳匯交易有序進行,規(guī)范碳匯產權的轉移程序,切實保障產權權益。
4.3 加強宣傳,關注碳匯產權 碳匯產權作為產權中新興概念,社會關注度和了解程度還并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碳交易市場的發(fā)展。因而必須加大(下轉50頁)(上接10頁)對碳匯產權概念宣傳,使全社會理解碳匯產權及交易市場,使全社會關注森林在減緩溫室效應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使全社會了解森林在國家生態(tài)安全建設乃至全球生態(tài)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4.4 積極引導交易平臺的形成和中間機構的建立 碳匯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將會帶來重大商機和經濟利益。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來說,碳匯產權交易有利于緩解氣候變暖問題,有利于我國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從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來說,碳匯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fā)展進一步完善了市場交易機制,中間機構作為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將有利于促進碳匯市場化的發(fā)展。因此,政府應積極引導,建立并完善碳匯交易市場的形成,鼓勵新型的碳匯中間商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吳健,馬中.科斯定理對排污權交易政策的理論貢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21-25.
[2]張術環(huán).產權、農地產權、農地產權制度[J].學術論壇,2005(3):134-139.
[3]閆長喜.集體林權流轉主要形式和存在的主要問題[J].民營科技,2013(5):77-77.
[4]曹蘭芳,羅攀柱,任偉琳.林地流轉中林地使用權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yè)技術經濟理論與實踐,2006:125-128.
[5]何英,張小全,劉云仙.中國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現狀與潛力[J].林業(yè)科學,2007,49(7):106-11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