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摘要】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作文也在語文試卷中被形象喻為“半壁江山”。我們需要學生對高三階段閱讀的所有材料多加關注、合理運用,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著力從材料的新穎性、典型性、豐富性方面做文章。
【關鍵詞】作文教學;高考充斥階段;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作文也在語文試卷中被形象喻為“半壁江山”。對高三學生而言,如何突破自己的寫作劣勢,在考場上能輕松應對作文命題,寫一篇文質兼美的考場作文應該是他們最著急、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而高三學生在寫作方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比如審題立意、結構安排、語言錘煉等問題,雖然教師們在語文基礎教學階段已經(jīng)著力在解決,卻收效甚微,學生的作文依然會顯得千篇一律、空洞無力。很多學生覺得在提筆時都有想法,但不知道怎樣落實,用豐富的材料撐起觀點。所以對高三學生來說,作文訓練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材料的問題。無論記敘還是議論類的文章,材料都是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如果我們的材料比較單薄、寬泛或者很陳舊,相應的也不會給讀者以好的印象,也無法取得理想分數(shù)。但在高三階段,本來可以通過閱讀來拓展更新的材料因為時間的束縛被限制了,怎么辦?學生會說我們連8小時的睡眠都保證不了,哪里有時間去閱讀呢?
鑒于此,我們需要學生對高三階段閱讀的所有材料多加關注、合理運用,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著力從材料的新穎性、典型性、豐富性方面做文章。筆者認為在高三復習特別是在最后的沖刺階段的教學應做出如下改變:
一、總復習階段,“閱讀”與“作文”教學可以適當結合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翼。杜甫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就閱讀教閱讀,為寫作而練寫作,將閱讀與寫作割裂開來。如果語文閱讀教學沒有關照作文教學的需要,從不關注學生作文興趣、作文熱情、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寫作教學只能是落到千篇一律、干癟乏味的窘境。實際的情況是,針對高三學生的作文訓練更是窘上加窘,很多教師認為已經(jīng)到了高三了,再抓寫作是徒勞的。
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其實在高三復習的最后一年里,學生接觸的閱讀材料相當豐富,既有來自課本的經(jīng)典詩詞、名篇佳作,又有來自題海中的題材頗廣、文體各異的閱讀材料,其中不乏時下最流行的、學生們感興趣的社會熱點或信息,我們怎么能放過這些好素材,與學生每一次的閱讀體驗失之交臂呢?如果能讓“閱讀”與“寫作”牽手,相輔相成,互為體用,就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效能,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感與藝術品位,提高學生駕馭語言、張揚個性、舒展自我的書面表達能力。
二、“閱讀”教學重品讀,看經(jīng)典如何妙筆生花
(一)回歸課本,重讀課本。很多入選課本的文章都是傳世之作、經(jīng)典之作,是作者在那個時代發(fā)出的最強勁的生命律動。而作品中凝聚著的作者對人生、自然、社會的獨特深刻的情感態(tài)度、人格魅力、價值取向,這些將是撞擊學生心扉,對學生人格產(chǎn)生持久影響的重要信息。
(二)在閱讀訓練中,可選取若干閱讀材料精講,讓學生在品讀經(jīng)典中反觀自己作文的問題。除了材料、內(nèi)容可以積累,也可讓學生在審題立意、結構安排、語言錘煉等方面有所體悟,將美好的閱讀體驗融入創(chuàng)作中。在講閱讀題時,我經(jīng)常親自朗讀,讓學生在聽讀中找出并談談它們最喜歡的語言和技法,讓學生與作者或作品人物進行辯論、傾訴或詢問,待學生沉醉于、感慨于作者的精神圣殿之時,也正是教師引出探究話題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的最佳時機。我認為對作品中“情”和“理”進行深入體會、探尋,也是教育、培養(yǎng)學生人格的過程,更是作者的人格性靈與學生碰撞交融的過程。我們不妨借機將作者與讀者、歷史與現(xiàn)實完全打通,讓學生隨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想一起律動,讓學生“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
三、魅力閱讀,從課前3分鐘演講開始
高考復習十分枯燥,節(jié)節(jié)課直接做題講題會讓學生厭煩,效果也不好。不如好好利用課前3分鐘,發(fā)動學生課前演講。同學們選擇他們最喜愛的作品來品評,分析文字的優(yōu)美,構思的精巧,真誠的感情流露于樸素的語言之中;90后的孩子更喜歡談論世界,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進入了視野;講故事說笑話表演小品,寓莊于諧,寓教于樂,在開懷大笑的同時更從短小精悍的語言中體會到小小說的特點。學生的精彩演講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大家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博覽群書、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同時又豐富了他們的寫作素材。
最有趣的是原創(chuàng)接力,讓學生自己選擇他認為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進行展示。學生們從內(nèi)心里還是爭強好勝的,被選中也是一種榮耀,展示的習作要拿得出手,就必須盡最全力去用心磨出一篇精品。這些文章有的是學生內(nèi)心的抒發(fā),有的是對高三壓力的宣泄,有的是對自己、對同學的激勵,這里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喚,這里有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這里有團結友愛的寫照,是學生生活、心理的濃縮。學生的習作在這里最先找到讀者和聽眾,像《弈》《布娃娃》《且聽風吟》等作品均博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后經(jīng)修改都發(fā)表于《鎳都報》。
四、平時練筆與大作文升格相輔相成
“讀”和“寫”是語文能力一體兩面,所以在積累閱讀的同時,還要倡導學生解放手腳、不限題材的周周練筆,不失時機的鼓勵學生用文字抒寫閱讀體驗、記錄青春、成長經(jīng)歷和感悟,每周集中點評展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學生有質量高的作文,教師應主動幫助學生修改,在合適的題材下升格成為大作文。如果學生學會發(fā)掘閱讀材料中可以訓練的寫作因素,嘗試品析、模仿。久而久之,學生的讀寫熱情會普遍提高。而且一旦他們學會了獨立發(fā)掘文章的鑒賞點,并不斷訓練,那么學生收獲的不僅是閱讀理解力的提升,還有文學欣賞力,書面表達力的飛躍。
所以,只要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讓閱讀與寫作銜接的契機,巧妙安排、精心設計,無論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還是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都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