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海
(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qū)人民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抑郁是腦卒中(PSD)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以情緒低落、言語減少、思維反常、睡眠障礙、興趣缺乏、食欲缺乏以及行為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嚴重者可致自身朋友缺失、生活封閉,導致生活質(zhì)量低下,因此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加強心理干預,并適當配合藥物干預,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自身生活行為,促使疾病逐漸恢復。筆者對74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進行了不同的干預方法,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腦卒中患者74例,其中男 38 例,女 36例;年齡 52~74歲,平均 (64.9±8.3)歲;病程在2年以內(nèi)。符合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診斷標準[1]: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不低于18分;患者均意識清醒,病情較穩(wěn)定,言語流利,知情并同意參加此項研究。排除標準:合并腦卒中后其他并發(fā)癥者;有精神障礙性疾病和其他神經(jīng)性疾病影響自身功能和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3個月前進行抗抑郁和抗精神疾病治療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7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 17 例;年齡 53~72 歲,平均 (62.9±7.33)歲;對照組中,男 18例,女 19 例;年齡 52~74歲,平均 (62.9±7.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口服鹽酸氟西汀分散片(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463,規(guī)格為每片20 mg)20 mg,每日1次,晨起頓服。研究組在此基礎(chǔ)上增加心理干預,具體包括:建立和諧護患關(guān)系,與患者親切溝通交流,理解患者的感受與疾苦,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建立正確認知,改變患者對疾病存在的錯誤認識和想法,不斷運用認知行為干預方法來矯正患者的行為;給予情感支持,督促和指導患者家屬、朋友以及同事和領(lǐng)導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幫助,并鼓勵患者充分利用;落實健康教育,介紹疾病的相關(guān)知識,使患者能夠逐漸了解疾病,并能遵從醫(yī)囑和護囑;幫助患者實現(xiàn)角色轉(zhuǎn)換,從健康人到患者、以及病情的變化都會引起自身角色的改變,要通過溝通交流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并適應;激發(fā)自我效能感,通過拿取物品、康復鍛煉、認知等方面的變化給予鼓勵和表揚,不斷激發(fā)自我效能。
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20 d和40 d采用HAMD來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的改變情況。HAMD采用17項版本,低于8分為無抑郁狀態(tài),不低于8分為輕度抑郁狀態(tài),不低于18分為中度抑郁狀態(tài),不低于24分為重度抑郁狀態(tài)[2]。在干預后30 d評價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康復情況,以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SSS)評分減少90%以上為完全康復,減少45%以上為顯效,減少18%以上為有效[3]。完全康復+顯效+有效=總有效。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所獲取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完全恢復7例,顯效11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為91.89%;對照組完全恢復2例,顯效8例,有效10例,總有效率為54.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HAMD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干預后組別 干預前研究組(n=37)對照組(n=37)39.35 ± 4.31 39.56 ± 5.05 20 d 21.11 ± 5.15*29.54 ± 3.14 40 d 15.27 ± 5.14*21.24 ± 3.51
腦卒中后常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癥狀持續(xù)2周以上稱為卒中后抑郁,發(fā)病率為40% ~50%[4],抑郁的高發(fā)給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帶來很大困難,具體體現(xiàn)在溝通交流、依從性以及行為偏執(zhí)等方面,某些行為激進患者還會有自傷、自殘和自殺傾向和行為,且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yī)療費用、影響肢體功能恢復。因此,在腦卒中的治療中要將預防并發(fā)癥作為重中之重。
腦卒中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有兩種學說,一是“生物學機制”和“反應性機制學說”,因此在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同時根據(jù)病情輕重適當應用抗抑郁藥物,比如鹽酸氟西汀分散片是屬于SSRI類藥物,通過阻滯5-羥色胺再攝取和增強控制5-羥色胺釋放,增強其傳遞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5],發(fā)揮較好的臨床效果;同時給予心理干預措施,可以逐漸放松患者的心情,減輕患者的壓力,促使患者接受各項治療與護理措施,減輕抑郁癥狀,利于患者進行肢體康復鍛煉,使神經(jīng)功能損傷得到恢復,逐漸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和治療效果,促進疾病康復。
[1]忻琪君.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2,19(2):124-126.
[2]鄒 立.卒中后抑郁早期藥物干預對神經(jīng)功能康復影響的臨床對照研[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24(20):3 508 - 3 509.
[3]朱國行,姚景莉.百憂解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對神經(jīng)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66.
[4]趙 紅,王春毅,趙文莉.初發(fā)腦卒中患者并發(fā)抑郁癥相關(guān)因素分析[J].中國針灸,2007,27(1):9 -11.
[5]陳巧蓮,鐘根明.氟西汀對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業(yè),2012,2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