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瓊??
在初中寫作教學中,有很多教師在選材方面都十分贊同“要選擇自己親身體會的、有自己真實情感的材料”的提法,關(guān)于這個“熱”觀點,我們要進行一個“冷”思考。我們既然已經(jīng)放權(quán)給初中生,為什么還是會大面積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文章素材呢?這是因為他們只敢寫所謂的“官方認證”素材,還是因為他們的視野只有這么大呢?英國社會文化學者理查德強調(diào):“我們必須透過社會生活的表象,重新質(zhì)疑我們之前理所當然的事物?!保ɡ聿榈潞蓝驙査?視覺文化[M].葛紅兵,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17.)面對學生寫作選材中出現(xiàn)的“模式化”、“盲目化”、“雷同化”等問題,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對于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教師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會選擇有“真情實感”的素材。
那么,教師應(yīng)該如何引導學生認識他們所要選擇的材料呢?又應(yīng)如何在學生選材中適度涉入自己的導向,啟發(fā)引導他們自己生長出自己的材料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該要有一個“導”意識。
所謂“導”意識,就是在學生思維正在起步的階段,重視對學生選材的引導、編導、推導。重視“引導”學生“思”其材,強化思維訓練,去選材“模式化”;“編導”學生“輯”其材,重視寫作題材編輯與計劃,去選材“盲目化”;“推導”學生“主”其材,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去選材“雷同化”。通過“導”這樣一個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完成選材過程,使他們學會借用適當?shù)乃夭氖惆l(fā)他們的情感。
一、引導學生“思”其材
“教育者的任務(wù)就是在于讓兒童去察覺事物和現(xiàn)象當中那些最細微的差別和變化,思考各種因果關(guān)系?!保ㄌK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22.)我們所說的文章中的因果關(guān)系不僅僅指文章字句間的“因為……所以……”這樣的簡單句式,更重要的是指學生能否從事物發(fā)生的原因中去分析,能否把問題放在時代背景中去認識,能否看到寫作提出的問題所產(chǎn)生的后果,以及能否看到這篇文章的邏輯情況。
初中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但他們也常常被鮮艷的色彩和事物的主要特征所吸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自己感興趣的,而丟了許多必須看到也應(yīng)該看到的東西。因而,要指導學生觀察、鍛煉學生眼力,不能只局限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一件事物的總體與部分、內(nèi)部與外部的邏輯聯(lián)系。此外,還要引導他們把認識世界的窗戶全部打開,不能有的開,有的閉,只把部分圖像攝入腦內(nèi)。
為了鍛煉學生這方面能力,可從一張小小的照片入手,指導學生觀察,把觀察所得寫成文章,然后圖文對照,文文對照。可一人一張圖片,也可數(shù)名學生觀察一張圖片。
在這里,我們舉一個描寫母親的手的例子:
每做一次針線活,母親的手上都會留下一層厚皮,一次次增加,成了老繭。每一個老繭,都包藏著母親對我無盡的愛。母親的手,原本是那么的細嫩與白皙,如今被歲月與愛雕刻上了一條條痕跡。
在上述寫作素材中,感人之處不多,不能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位學生寫的母親的手這個例子,放到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母親身上都適用,也就是說,這位學生并沒有思考“我”的母親的手背后承載了什么特殊的啟示。對此,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我的母親是有一雙蒼老的手,那么這雙手和其他的母親的手有什么細致區(qū)別嗎?母親的手曾做過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能舉出一些細節(jié)嗎?這個細節(jié)感人之處在哪里呢?”通過以上的引導使學生意識到,寫母親的手本意應(yīng)該是借助“手”講述母親的故事,借助這個局部來體現(xiàn)整體,借助這雙手來表達母親對我們的關(guān)愛、關(guān)懷。
二、“編導”學生“輯”其材
王榮生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chǔ)》(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ch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27.)中強調(diào)“語文知識的問題主題化”,要求教師重視“教什么”、“適合誰”這兩大基本問題。但是,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在指導、設(shè)定寫作選題的問題上出現(xiàn)無序性現(xiàn)象,這周寫花,下周特然又寫“馬”,這種選題方式使學生無從下筆,導致學生盲目選材,甚至使學生對寫作感到恐懼。
我們不能否認生活是變化的,選材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在變化中也應(yīng)該遵循一個原則、秩序。在引導學生選材的過程中,我們要對能對選材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命題”進行設(shè)計,編寫命題計劃,通過編“命題”去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條理選擇素材,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去選材,促進學生逐步提升對寫作材料的認知。借助編“命題”來更系統(tǒng)、更具有邏輯地擴充學生的認識與儲備,讓他們的選材有章可循,讓他們的題材庫更加“整潔”、“有序”。
“命題”不是孤立的,而是瞻前顧后的,是服務(wù)、服從于總體的教學計劃的。思想范圍的形成是教育最本質(zhì)的部分”(赫爾巴特赫爾巴特文集(三)[M].李其龍,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81.)。教師可以根據(jù)每一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對選題范圍進行設(shè)計。這里僅就學段作一個大的概括:第一,選題要有計劃性。初一階段重視引導學生描寫人或物的外貌、活動,初二階段重視引導學生描述自己情感,初三階段重視引導學生講述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第二,選題應(yīng)該要有個性特色。我們除了依據(jù)大綱之外,還要注意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不同情況來設(shè)定命題,做到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
三、“推導”學生“主”其材
陶行知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我們在少年學生面前不僅揭示自然界、社會及其規(guī)律性,而且揭示他們自己本身”;“生活要求知識的不斷更新”。因此,我們可以就某一個事物開展討論,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多方向探討,并將討論結(jié)果與常規(guī)的、傳統(tǒng)的、習慣性的想法與做法進行比較分析。多開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就是鼓勵學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問題,做到由已知導向未知,發(fā)現(xiàn)新事物和別人未察覺的、不易覺察的東西。
1放膽訓練作文
歐陽修說:“作文之體,初欲奔馳?!币虼?,寫作文不要過于循規(guī)蹈矩、準章守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選材內(nèi)容進行討論,培養(yǎng)其側(cè)向思維、逆向思維。例如,寫“我的校園”,選題可以是校園里的人或事,也可以是課堂,更可以將“校園”兩字虛化,將校園比喻為更小的視界或更大的視角等等。
2在寫作思路上突破常規(guī)
引導學生就自己要寫的主題進行研究性調(diào)查,讓他們自己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主動分析生成自己要選擇的素材。例如,同樣是寫“我的校園”,學生可以先對學校的基本情況、學習環(huán)境、人、文化等進行調(diào)查,然后再對自己找到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自己想要寫的角度。學生生成素材的過程不僅是他們對校園的“再觀察”的過程,也是其“引導”自我思考的過程。
(本文作者系湖南師大在讀學科教育語文研究生)
作者單位:湖南師大文學院(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