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2013年,科幻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在全球卷起了一場科幻浪潮。眾所周知,這的確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優(yōu)秀影片,但出人意料的是,《自然》雜志于顯著位置發(fā)表了《地心引力》的影評,稱它“確實是一部偉大的影片”。這篇影評讓許多對《自然》雜志頂禮膜拜的人士感到震撼,他們驚呼:《自然》上竟會刊登影評?
《自然》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學雜志之一,在科學界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國,《自然》雜志更被許多學界人士視為“國際頂級科學雜志”,堪稱科學界的權威。但事實上,《自然》自1869年創(chuàng)刊至今,從來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呆板拘謹,它一直在刊登許多并不那么“學術”的東西。一段時間以來,《自然》每期會設置十五個左右的欄目,但只在“來信(Letters)”和“論文(Articles)”兩個欄目中刊登論文,而其他欄目大多是刊載具有獨創(chuàng)性、重要性以及跨學科的研究,同時也提供快速權威、頗有見地的新聞,還不乏科學界和大眾對于科技發(fā)展趨勢的見解的專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然》并不是一本科學雜志,而更像一本科普雜志。
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使期刊更加大眾化,《自然》雜志在1999年新辟了一個名為“未來(Futures)”的欄目,專門刊登“完全原創(chuàng)、長度在850~950字之間的優(yōu)秀科幻作品”。雖然科幻不屬于科學,但按照《自然》雜志自己的話來說,“科幻作為一種文學類型,還具有除了娛樂之外的其他功能,作者通過它,不僅可以表達他們對未來的預期,還可以表達他們對當下的關注,而且,比起科學家,科幻作家也許能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技術的改變會對人們生活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由此可見,《自然》創(chuàng)建科幻專欄確實是一個很有智慧和商業(yè)頭腦的舉動,不僅可以提高發(fā)行量,還可以使雜志更具人文價值。
然而,《自然》畢竟是頂級期刊,即使要刊登科幻作品,也必須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據(jù)統(tǒng)計,自1929年刊登首篇影評以來,在長達八十五年的時間里,只有二十部影片登上過這本雜志。下面,我們就對這些電影逐個進行梳理,來看看它們究竟有何獨特的過人之處,以至能成為《自然》雜志的寵兒。
[月里嫦娥]
Frau im Mond,1929年
導演:弗里茲·朗(Fritz Lang)
主題:月球旅行
劇情:一位科學家發(fā)現(xiàn)月球上有金子,于是造了一艘火箭飛往月球,但是,探險隊成員之間的勾心斗角讓這次探險進行得十分艱難……
入選理由:作為一部拍攝于八十五年前的科幻片,卻能把宇航員在太空中的漫步想象刻畫得十分準確,這已經(jīng)足夠讓人感慨萬千;同時,導演通過對人性的深度探究,還表達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由導演本人設計的火箭發(fā)射倒計時,至今在現(xiàn)實中仍然襲用。
[科幻雙故事片]
Things to Come,1936年
導演:亞歷山大·柯達(Alexander Korda)
主題:烏托邦
劇情:本片堪稱所有末世啟示錄和未來世界電影的模板原型。末世戰(zhàn)爭,病毒蔓延,軍閥割據(jù),崇尚科技的鋼鐵兄弟會逐漸統(tǒng)治地球,科技文明興盛起來后,公知在群眾間散布反智主義,阻撓人類向太空發(fā)展。
入選理由:這部電影傳達出了宏偉的宇宙觀:相對于整個人類的進步和命運,個人的生存或者行為是微不足道的。影片結語道:“如果守著渺小安穩(wěn)的幸福,不去探尋宇宙的邊疆,人類只能滅亡!”本片極具前瞻性和創(chuàng)造力,主題建構之宏偉、世界觀縱深感之深入堪稱奇作!
[2001:太空漫游]
2001:A Space Odyssey,1968年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主題:太空探索
劇情:四百萬年前,一塊黑石啟發(fā)人類往前進化了關鍵的一步。2000年,人類在月球上發(fā)現(xiàn)了相同的一塊黑石,這塊石頭還向木星發(fā)出強烈的信號。于是,美國政府派出一艘宇航船前往探個究竟。飛行途中,船上的超級電腦發(fā)生故障,殺死了大衛(wèi)之外的其他船員,后來大衛(wèi)將其制伏,并只身前往木星,在那里見到了另一塊黑石。影片結尾處頗為神秘,出現(xiàn)了巴洛克式的古典室內(nèi)景致,大衛(wèi)在迅速衰老,他的臥室里又出現(xiàn)了黑石。最后鏡頭變成抽象的嬰兒與太空。
入選理由:大名鼎鼎的科幻電影里程碑,探討了極為深刻的哲學基本問題:我們從何處來?又到哪里去?或許這是一個無盡的輪回。這部影片審視著人類的命運,預測了人類的出路和未來有可能的毀滅之源。同時,人類相對于永恒的宇宙來說只是滄海一粟,本片激勵著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索無限的未知,追求終極的奧義……
[再生之旅]
Lorenzo’s Oil,1993年
導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
主題:新技術
劇情: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羅倫佐在四歲多時突然行為怪異,時而尖聲狂叫,醫(yī)生告訴他的父母,這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疾病ALD,即“腦白質退化癥”。這種病的產(chǎn)生原因是人體內(nèi)缺乏一種分解長鏈飽和脂肪酸的酵素,以至于血液里面血脂肪過高,進而侵蝕人體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髓鞘質。病童剛開始會狂叫,喪失說話能力,接著會癱瘓在床、喪失吞咽能力,最后死亡??傊?,這是一種不治之癥。但其父母不愿放棄希望,以各種方法挑戰(zhàn)醫(yī)學界,并發(fā)明了一種特殊配方的油給羅倫佐食用,終于從死亡邊緣把他救了回來,并且造福了其他同患此病癥的患者。
入選理由:本片改編自吉塔·阿南德(Geeta Anand)的報告文學小說《治療》(本書獲2006年度普利策獎)。應該說,這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勵志片,片中的新技術使得社會中普通人和科學有了聯(lián)系,這也從一個側面很好地表現(xiàn)了技術的改變會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但之所以能入選《自然》,影片中所展示的大愛與無私付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1993年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主題:克隆技術
劇情:哈蒙德博士在進行恐龍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只吸了恐龍血、藏在樹脂化石中的蚊子。他從恐龍血中提取出DNA,復制出恐龍,并建成一個恐龍“侏羅紀公園”。沒想到的是,公園發(fā)生意外事故后又遭人破壞,造成災難性局面。恐龍自相殘殺,人們亦死難無數(shù),最后幸存者寥寥,只有四人逃出生天。
入選理由:令人震撼的特效,不拘一格的想象,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僅僅這些就足以讓本片成為科幻電影巔峰之作。然而不僅如此,此片還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探索了人、科技和自然三者間的關系。它豐富娛樂元素表象下更有對科學發(fā)展帶來惡果的深刻反思。這種深刻的反思說明科技的不可預測性,人類的貪婪可能會帶來的災難。
[千鈞一發(fā)]
Gattaca,1997年
導演:安德魯·尼科爾(Andrew Niccol)
主題:基因歧視
劇情:在不久的將來,經(jīng)基因加工孕育而成的人被視為“精英”,而經(jīng)自然誕生的人則被視為“病人”,文森正是一個“病人”。文森為了參加達卡太空企業(yè)的太空計劃,與“精英”杰羅姆交換基因身份,但升空前一星期,事情突然節(jié)外生枝,他被懷疑有劣質基因。最終杰羅姆幫助他躲過調查員的追查,實現(xiàn)了漫游太空的夢想。
入選理由:這是一部讓人感動的科幻勵志電影,也是一部相當有思想有深度的影片,可以引發(fā)對人性、人權、道德、正義、科技的思考。愛在其中自然流露:親情、友情、愛情是對人的愛,夢想是對生命的愛。也許現(xiàn)實是不公平的,競爭是殘酷的,真情更是難以獲得的,但這恰恰讓來之不易的愛和成功變得更加令人魂牽夢縈。生命的意義,正是對愛的追求和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當你學會了愛,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其實如此美好,原來自己也是上帝的寵兒!
[山崩地裂]
Dante’s Peaks,1997年
導演:羅杰·唐納森(Roger Donaldson)
主題:火山災難
劇情:四年前,火山丹特峰爆發(fā),研究員哈利在撤退時,眼睜睜看著未婚妻被巖漿吞沒。四年后,哈利又受命去丹特峰進行地震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火山有噴發(fā)的跡象,但他發(fā)出警告的意見為上司所阻。丹特峰小鎮(zhèn)的鎮(zhèn)長瑞切爾是個單身母親,她正準備為小鎮(zhèn)剛獲得的“全美最佳居住環(huán)境獎”組織一場慶祝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誰也不愿相信火山即將噴發(fā)的事實。但哈里秉承科學家的良心,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后來在瑞切爾的協(xié)助下,疏散工作總算啟動了,可就在這時,火山爆發(fā)了!驚慌的人們紛紛逃離,但瑞切爾卻要逆流而上尋找兩個不顧危險前去營救奶奶的兒女,已經(jīng)深深愛上女主人公的哈里勇敢地挺身而出。
入選理由:在《自然》刊登的影評中,災難片占很大一部分,這可能是在傳達著一種基本理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只有活著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本片可作為一般災難片的代表,雖然亮點和新意不多,但其中個人英雄主義表現(xiàn)得十分成功,其經(jīng)典套路也已經(jīng)被之后的很多災難片借鑒。
[超時空接觸]
Contact,1997年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Robert Zemeckis)
主題:地外文明
劇情:艾莉是一位對宇宙生命充滿探索欲望的天文學家。她希望能找到地外文明,但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她的行為是瘋狂的。終于有一天,艾莉的研究有了突破,她收到了來自外太空的信號。這一發(fā)現(xiàn)驚動了美國政府,官員們決定讓艾莉本人代表地球上的人類飛越宇宙,去與外太空的生命進行理智的接觸。然而,人們卻不相信艾莉返回地球后所講述的太空經(jīng)歷,最后艾莉用證據(jù)證明了一切。
入選理由:由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超時空接觸》,可謂好萊塢迄今為止所拍攝的科學含金量最高的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本片科學的成分遠大于幻想的成分,而影片中幻想的成分也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于是這與其他科幻商業(yè)片相比要高了一個層次。片中傳達出的科學精神值得人們深思:它無關乎科學的局限,不僅可以對科學本身進行懷疑和反思,還可以對宗教、藝術、整個人類文明甚至是宇宙終極真理進行挑戰(zhàn),它是哲學精神最完美的一種表達,它的目標其實只有一個: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的姿態(tài),同時是驕傲而卑微;它的終點,同時是希望與絕望。
[天地大沖撞]
Deep Impact,1998年
導演:咪咪·萊德(Mimi Leder)
主題:末日災難
劇情:一顆彗星即將與地球相撞。為了拯救地球,政府決定派遣“彌賽亞”號飛船登陸彗星,用核裝置引爆彗星使其偏離原來的軌道。然而由于對彗星結構分析得不充分,爆炸使彗星分成大小兩塊仍繼續(xù)飛向地球,“彌賽亞”號則在行動失敗后與地球失去聯(lián)系。于是,政府不得不實行最后的“方舟”計劃,即建立一處地下避難所,但只有少數(shù)人可以在這里避開劫難。小彗星塊先撞擊地球引發(fā)了不小的海嘯,但幸運的是,“彌賽亞”號幾經(jīng)波折又與地球取得了聯(lián)系,宇航員們毅然啟動核裝置,義無反顧地沖向隨后而來的大彗星塊。蒼穹劃過一片壯麗的流星雨,人類終于得救了。
入選理由:本片最大的成功就是將人性的光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災難即將來臨的時刻,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最后要做的事。也許只有在這樣的時刻,人們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最為珍貴的東西。影片中,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是愛和奉獻,人性的真善美溫暖著每一個觀眾的內(nèi)心。因為我們相信愛,我們始終擁有希望。
[世界末日]
Armageddon,1998年
導演:邁克爾·貝(Michael Bay)
主題:末日災難
劇情:一顆巨大的隕石即將毀滅全人類。幾個鉆井工人被委以重任要登上隕石鉆洞將它炸毀,最終他們成功完成任務,成為救世英雄。
入選理由:本片與上一部影片題材相同,但側重點卻大相徑庭。本片主要Armageddon,1998年表現(xiàn)英雄主義,與眾不同的是,英雄是一個普通的工人,這是能脫穎而出入選《自然》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且,影片在塑造救世英雄的同時,親情和愛情的穿插也恰到好處。影片把一個俗套的大家只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故事拍得扣人心弦,也因此獲得了成功,這從本片勇奪當年票房冠軍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楊 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