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榮
提到血型,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A、B、O、AB4種類型,但血型不止一種分法,在生活和醫(yī)療中應用最廣的主要有ABO血型、Rh血型和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妊娠密切相關(guān),后者與器官、干細胞移植緊密相聯(lián)。
熊貓血,很稀有
其中,Rh血型按人體血液紅細胞膜上是否含D抗原劃分,有則稱為Rh陽性,反之則稱為Rh陰性。而Rh陰性血是非常稀有的血型,它的另一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熊貓血。
之所以說稀有,當然是指人群中少見。在我國,漢族和其他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人都屬Rh陽性,約占99.6%以上,Rh陰性的人只有不足0.4%。所以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Rh陰性屬稀有血型。再結(jié)合我國人群ABO血型的分布,基本上是O型占30%~50%,A型占30%~40%,B型占20%左右,AB型最少,通常不到10%。
如AB型Rh陰性者,在人群中便僅占0.4‰,堪稱“熊貓中的熊貓”,特別稀少,缺血時需要緊急征求就不足為怪了。
輸血前,主動告知兩種血型
現(xiàn)在人們己經(jīng)知道,輸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盡管緊急情況下,非O型血者也可以輸注O型紅細胞,但輸注同型血是輸血的基本原則和常識。
在認識Rh血型系統(tǒng)之前,人們認為,受血者只要輸注自己ABO血型相符的血液,就能確保輸血安全。后來,在臨床輸血工作中發(fā)現(xiàn),僅僅只作ABO型系統(tǒng)同型血輸注,仍不能保證不出現(xiàn)溶血反應。其中,最為常見的輸血反應是Rh血型系統(tǒng)。從認識Rh血型系統(tǒng)開始,我國衛(wèi)生行政管理部門明確要求,檢測血型應同時檢測ABO血型及Rh血型。
Rh陰性者的血清中,抗D抗體的形成幾乎總是通過接觸含有D抗原的紅細胞(如妊娠或輸血)發(fā)生免疫反應后產(chǎn)生的。Rh陰性血的人,接受Rh陽性血后,大約有1/3不產(chǎn)生抗D抗體,這種人稱為非反應者。而剩下2/3會對D抗原發(fā)生致敏,在第二次接觸Rh陽性血液時,就可發(fā)生溶血反應。
也就是說,這些人第二次輸入“異型”血后,會引起輸血反應而發(fā)生危險。所以,Rh陰性者需要輸血治療時,雖然醫(yī)院會有相應的檢查,但患者還是應主動告知醫(yī)生若知道自己屬Rh血型,以避免發(fā)生意外。
盡量少流產(chǎn)
ABO血型不合可能引起新生兒溶血病,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則更加嚴重。所以,Rh陰性的準媽媽有更多的功課要做。
Rh陰性的準媽媽,原來血液中一般是沒有D抗原的,在妊娠或生產(chǎn)的過程中,如果第一胎胎兒為Rh陽性(因為準爸爸很大可能就是Rh陽性),一旦有足夠的胎兒紅細胞進入媽媽的循環(huán)中,媽媽即可能被這種外來的Rh陽性抗原刺激,并產(chǎn)生抗體。這個概率約有7%。
當該媽媽再次孕育一個Rh陽性的孩子時,她的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nèi),從而發(fā)生Rh血型不合溶血病,導致流產(chǎn)或死胎。
許多人會想,那只生一個孩子,不就安全了嗎?
這里還有一個更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即流產(chǎn)。對于一個Rh陰性的未育女性,即使懷孕后流產(chǎn),也會導致抗體產(chǎn)生;如果多次流產(chǎn),抗體疊加,以后再次懷孕時,寶寶發(fā)生新生兒溶血病的概率便會大大提高。
因此,在懷孕初期確定是屬于Rh陰性的準媽媽,最好同時檢查準爸爸的血型。若為Rh陽性,則應接受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試驗和抗體效價的測定。這種檢查一般可在孕3~4個月時行第一次,孕7個月后每月進行一次。
對于Rh陰性血女性,可以通過注射對抗Rh陽性抗原的免疫球蛋白來預防。原則上,每毫升的胎兒血液需要約20微克的免疫球蛋白來預防,一般產(chǎn)后注射的劑量是在300微克左右。當然,具體的治療方案也有個體差異,需要進一步咨詢產(chǎn)科醫(yī)生。
最后需要說的是,任何一個血型系統(tǒng),其分布都會因不同地域、種族人群而異,所以,“稀有”也是相對的。譬如苗族Rh陰性血型者為12.3%,塔塔爾族為15.8%,而白種人達到15%以上,對這些人群來說,Rh陰性血型便不算稀有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