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質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很好的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燃起課堂互動的火焰。以教師自身為榜樣,引導學生敢于質疑;進而從教師“設疑”逐步轉為學生“生疑”兩個方面談論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引導質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币趯υ捴薪庾x課文,“對話”意味著參與、傾聽、思索、表達、溝通、分享,“對話”的教育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建構、共同分享的教育,意味著師生的思想共振、情緒互染、心靈相契、成果共享。
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真切的感受到:通過質疑能很好地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教材對話、學生與編者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從而燃起課堂互動的火焰,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那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該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一、以教師自身為榜樣,引導學生敢于質疑
1.要使學生敢于質疑,教師必須作勇于懷疑的典范。教師可以經常給學生講講在備課鉆研教材時遇到的疑問。
2.教師在課堂中善于質疑,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設疑預習思考。如《變色龍》一課,學生預習、思考:(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變再變?(4)作者為什么要塑造“變色龍”這個形象?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邊看書邊思考。
其次,設疑精彩導入。如我在教授《阿長與山海經》時,設計了提問:阿長是魯迅家里的一個女工,她的真實姓名都不為人所知,也不會識字作文,《山海經》是一部內容深奧的著作,作者卻把她們聯(lián)系到一起,她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在魯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樣的人呢?學生帶著這些的問題,學習課文的興趣會大大加強。
再次,設疑激活課堂。如在分析九年級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誰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時設計以下問題:(1)本文標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不是主人公呢?他在什么時候出場的呢?他的生活遭遇怎樣?全家人在不同時期對于勒的評價如何?
(2)“我”是主人公嗎?為什么?(3)文章到底是誰在演繹故事,握有事件的主動權呢?故事情節(jié)又是怎樣發(fā)展的?(4)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前后有何變化?他們哪些言行是前后矛盾的,為什么會這樣矛盾?透過他們的言行,你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內心呢?
最后,設疑延伸結課。一些經典名作往往是百讀不厭的作品,其深意遠非一節(jié)課能夠完全理解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善于依據(jù)課文,設置疑點,啟發(fā)思維,大膽想象,挖掘深意。我教學《狼》這篇課文,結課時我讓學生思考,假如顧野沒有麥場,結果會是怎么樣的呢?你又將如何設計情節(jié)呢?學生經這一問,投入極大的興趣,紛紛發(fā)表看法,我借此讓學生課下整理成文,收效很好。
二、從老師“設疑”逐步轉為學生“生疑”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應當引導學生自己討論、自己推論,給他們講得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得應該盡量多些?!痹诔踔姓Z文教學中,教師尤其應引導學生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啟發(fā)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最大限度地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呢?
1.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大膽質疑,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還要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如小組比賽,累計積分,評比“發(fā)言積極分子”等游戲形式來刺激學生探究的欲望。
2.引導學生做充分的預習,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充分的預習與資料準備是良好課堂效果的前提。一般而言,我會要求學生在預習時作這樣的準備:(1)熟讀文本,盡可能掃除字詞障礙;(2)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與寫作背景;(3)是否學過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有無相同之處?(4)是否學過同一文體的其他文章,有何文體特點?通過這些問題設置,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過去的知識儲備,為新的學習服務,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3.教給學生主動質疑的方法。課始,不少學生不知如何質疑,或者出現(xiàn)提問太大,只浮于字、詞表面等情況。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不要糾纏在一些無價值的問題上。其次就要教給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和技巧:(1)課題質疑法。就是根據(jù)課文題目質疑。如七年級上冊的《紫藤蘿瀑布》,根據(jù)課題可以提出疑問:紫藤蘿是花,為什么說成是瀑布呢?到底是寫花還是寫瀑布?這樣擬題用意何在?。浚?)目的質疑法。就是根據(jù)作者寫作目的質疑。如七年級上冊張曉風的《行道樹》,行道樹立在道路兩旁,我們經??吹?,但很少有人注意過,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要借行道樹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呢?(3)提示質疑法。就是根據(jù)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來質疑。如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閱讀提示“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备鶕?jù)這句提示,就可以提出疑問:“我”童年時經歷了一次什么險?又怎么脫險的?為什么要寫這次經歷?其中蘊含著什么哲理?(4)情感質疑法。就是根據(jù)課文人物感情質疑。如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對弟弟冷酷無情,就可以提出疑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我們會怎樣評價他們呢?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親人和他人呢?
教育學家波利亞說得好:“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即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辟|疑在教學中就是這樣一種促進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簡介:向紅,女,1968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重慶市云陽縣盤石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