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瑤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古箏是中國的特色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類。自古以來,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古樸典雅的音韻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背景、經濟條件、語言文化及民俗習慣的差異,各大派別的古箏演奏在技巧以及韻味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本人從小在山東跟隨韓庭貴先生習箏,對山東箏的演奏技巧以及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特將山東箏的特色演奏技巧“托劈”單獨闡述,為日后有意研究山東箏特色技藝的箏友提供些參考。
相傳在漢朝,宮廷有位宮女流落民間,將《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箏曲傳授給當地愛箏人士。大詩人曹植在擔任鄄城(今山東省菏澤市)王時寫下了如下詩句“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清晰地記錄下了當時鄄城一帶箏藝盛行的景象。清代《古今圖書集成》中記載:“昔魏文帝曰‘斬泗濱之子以為箏,則梓之為木,非特以為琴瑟,亦用只為箏者矣’?!睆拇硕慰傻弥?,山東泗水之濱是制作箏器的材料產地。箏在魯西南甚是普及和流行,這種自古以來的彈箏風俗延續(xù)至今。
山東箏曲的歷史十分久遠,可能在宋朝就已經形成。元明以來,山東境內俗曲流行,有些達官貴族喜撫琴彈唱小曲以自娛,稱為“琴箏清曲”。由此看來,箏作為演唱琴書的伴奏樂器已經開始流行于民間,有些琴書唱腔曲牌還逐漸演變?yōu)樾⌒凸~樂作品,如《鳳翔歌》《降香牌》等,這些作品雖然技巧難度低,卻蘊含了很深的文化內涵,因此成為學習山東風格作品的必彈曲目。
目前所知最早的山東箏派傳人為清末文人黎邦榮(1854-1926),擅長于箏、揚琴等多種樂器的演奏以及山東琴書的演唱。自近代的百年中,山東菏澤地區(qū)的箏樂人才輩出,涌現出不少古箏名家。這些藝術家由于個性不同,所體現出來的演奏風格也各具特色?,F存老一輩山東箏派代表例如趙玉齋的演奏風格精湛脫俗,富于創(chuàng)新;高自成的演奏風格清新纖秀,富于韻味;而韓庭貴的演奏風格熱烈奔放,激情滿懷。他們都為山東箏派的繼承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古箏人才。
山東是“齊魯文化之邦”,是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故鄉(xiāng),山東人素以敦厚樸實、勤勞刻苦的美德著稱于世,聽山東箏曲就如同聽山東人說話一樣,粗獷有力,熱情開朗,韻味十足。
山東箏派傳統(tǒng)的演奏技法可概括為:右手大指“托、劈”,食指“抹、挑”,中指“勾、剔”以及左手“虛、實、點、按、滑、柔、顫、走”。在眾多技法中,右手拇指小關節(jié)連續(xù)快速地“托、劈”所形成的“搖”指、“花”音、“勾托”形成的八度大跳,以及左手“走”指技巧,是區(qū)別于其他箏派技巧的獨特風格,本文擬通過對山東箏曲《高山流水》、《四段錦》、《包楞調》三首代表性樂曲中的右手大指快速“托、劈”樂段進行技巧性分析,來闡述“托、劈”這一技巧在山東箏派技巧中的重要性。
傳統(tǒng)箏曲《高山流水》中的第二單曲《風擺翠竹》中,以大指小關節(jié)的快速“托劈”和“花指奏法”,描繪了翠竹迎風搖曳的生動形態(tài)。
從譜例可以看出,樂曲的旋律主要由大指奏出,食指、中指配合大指演奏。連續(xù)的快速托劈所構成的節(jié)奏音型為顆粒感極強。樂譜中的托劈構成的快速搖指部分開始時先托后劈,目的是為了取其演奏時重要的第一聲音要音質純凈而形成的習慣。配合著左手的“柔、顫”技巧,使整首樂曲輕盈柔美,將清風拂弄著翠竹微微搖擺的場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再如傳統(tǒng)箏曲《四段錦》中第二段《山鳴谷應》中的托劈樂段,演奏這段旋律時,大指觸弦要求剛健有力,在連續(xù)快速托劈演奏中將十六分音符的顆粒性展現出來。意在營造出珠落玉盤的聲音效果。
山東箏派代表人物之一韓庭貴先生創(chuàng)編的箏曲《包楞調》無論在結構布局,還是在技巧難度上都比前兩首更勝一籌。
《包楞調》原是山東菏澤成武民歌。1978年,韓庭貴先生在欣賞完彭麗媛演唱后感慨良深,在山東藝術學院任教期間,將齊魯箏派的傳統(tǒng)技法與現代作曲法相結合,運用山東箏派獨有的技法如“快速托劈”“花指”等將民歌的旋律逐漸發(fā)展,最后改編整理完成,亦稱《包楞調》。樂曲通過描繪舊中國的農村婦女起早摸黑紡棉花的連綿不絕的情景,表達了農村婦女生活的艱辛和對幸福生活的企盼。
在箏曲《包楞調》的創(chuàng)作中,對民歌中多次使用襯詞這一唱腔特點,作者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山東箏派的獨有技法“大拇指小關節(jié)快速托劈”(即)加以模仿。如譜例:
根據以上譜例,可以看出,箏曲中保留了民歌唱腔的骨干音,結合快速托劈的演奏技法,對骨干音進行了加花變奏,將民歌《包楞調》中襯詞唱腔“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模仿得惟妙惟肖。
由以上三首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山東傳統(tǒng)箏曲特別講究右手大拇指的技巧運用,在演奏山東傳統(tǒng)樂曲的過程中,特色旋律部分大多靠大拇指小關節(jié)及其靈活的托、劈奏出,也有人稱其為“小搖”,演奏音色要求清晰、飽滿、均勻、顆粒性要強,演奏速度要張弛有度,收放自如。那么,要達到以上要求,演奏者應當怎樣練習呢?筆者根據多年練習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要領,以供參考:
第一,學會放松,這是學習托劈的第一要求。
山東箏曲特色旋律中由于大指使用頻率較高,以靈活而方便的大指末端小關節(jié)作為活動部位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歡快活潑的曲調中,大指小關節(jié)的快速托劈成為整首樂曲的一大亮點,這使得山東傳統(tǒng)箏曲的風格與其他地域的箏曲風格大大區(qū)分開來。若想達到如此快速的頻率,勢必要用一種從肩膀到手臂再到手腕整條線路完全放松的演奏狀態(tài),這樣才不會感覺演奏一會兒就因為手臂酸痛而影響到演奏的音色以及演奏狀態(tài),以及我們要求的聽覺和視覺上的美感。
第二,學會慢練。
學習任何技能都講究熟能生巧,學習山東箏中的“托劈”技法也是這個道理。開始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慢慢地,一個音一個音地練習。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將“托”與“劈”分開練習,由于手指機能先天性原因,大指小關節(jié)在向手心方向運動時(“托”的技法)由于比較符合演奏習慣,所以出力較強,音色較飽滿。所以我們只要保證正確的演奏習慣,指甲片與琴弦接觸面積盡可能地吻合,就可以達到演奏要求。相反,大指小關節(jié)在向外側運動時(“劈”的技法),由于不符合正常的演奏習慣,因此力度掌握相對薄弱,初彈時就會感覺找不到發(fā)力點,音色彈出來模糊不清,與“托”這一技法的音色完全天差地別。此時就要求演奏者要加強對“劈”這一技法的重點練習。練習方法很重要。要找到練習的關鍵點:
關鍵點一:為“劈”找一個支撐點。彈奏時小指和四指輕輕搭在箏的前岳山附近(大概二指寬的距離),這樣使力量分散到小指和四指上,大指處于演奏前的放松狀態(tài),為后面的發(fā)力做好充分的準備;
關鍵點二:擺好演奏動作,大指小關節(jié)做好“劈”的動作,義甲放在要演奏的琴弦上,積蓄力量,準備好演奏瞬間發(fā)力,將琴弦奏出音響,勢必將音色演奏飽滿,有力;
關鍵點三:假如演奏正確,記住這次的感覺,再次重復上述動作,不斷練習數次,直到發(fā)揮穩(wěn)定為止。
其次,將“托”與“劈”結合在一起慢慢練習。完成了“劈”的練習后,嘗試將“托”與“劈”結合在一起練習。依然要按要求慢練,保證“托”與“劈”的音色絕對一致。可按節(jié)拍練習,用節(jié)拍器輔助,如:剛開始按每個音一拍演奏,熟悉了之后縮減到每個音半拍,緊接著四分之一拍,練習的全程要保證音色的均勻,飽滿,如珠落玉盤的顆粒感。
第三,在練習過程中要有“意念”的支撐。
何為“意念”?意念是“主體輕度入靜后原神能動地自律性調控自然積淀的亞無極思維態(tài)”。
在練習“托”“劈”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倦怠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意念”的支撐。要摒棄一切阻礙技能發(fā)展的外因,集中精力,堅信自己可以成功,在自己可接受的時間范圍內練習這一技巧,以達到最大進步。
第四,要合理安排練習時間。
為達到練習的進度,必須保證每日練習。但是每次練習“托劈”的時間要嚴格控制一個“度”,要根據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身體狀況及時調整,要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時間上可以由少到多逐漸加量。
第五,要多聽多看大師演奏,虛心學習。
在網絡化的今天,我們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便可瀏覽天下事。在練習“托劈”的過程中,我們要多上網瀏覽大師關于“托劈”這一技法的教學以及演奏視頻,學會模仿,這樣既可以調節(jié)枯燥乏味的練習情緒,又可以使自己的技能練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要了解山東箏的歷史文化背景。
任何一個事物的誕生都是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淀的。山東是禮儀之邦,文化之城。山東箏的誕生更是有其悠遠的文化歷史背景。了解了它的歷史,更有助于演奏山東箏派的作品。畢竟僅練好單一的技法是遠遠不夠的,它只是演奏好一首山東風格作品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因為我們掌握了技巧,最終目的還是要將技巧本身的作品演繹到位,這就要求不僅右手技巧要到位,左手相關技巧也要達到要求,特別是相關歷史文化背景也要了解,這樣才能全面演繹好一首山東箏曲。
[1]邱大成.齊魯箏派初探[J].中國音樂,2003(1).
[2]杜鵑.齊魯古箏探源——兼談山東箏派的演奏特色[J].民族藝術,1995(1).
[3]閆永麗.山東箏派與箏曲的發(fā)展和藝術風格[J].菏澤學院學報,2007,29(1).
[4]季勝男.山東箏的歷史淵源及其藝術特點[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2,25(2).
[5]陳玨.山東箏曲《四段錦》演奏藝術分析[J].藝術百家,2011(7).
[6]李婷婷.從四首同名箏曲《高山流水》管窺浙江、河南、山東箏派的風格[J].聊城大學學報,2003(1).
[7]閻林紅.從演奏技巧看傳統(tǒng)箏曲的風格[J].中國音樂,1995(1).
[8]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編委會.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第二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9]韓建勇.古箏名曲解題與賞析三(包楞調)[J].樂器,2006(2).
[10]李萌.中國民族器樂曲博覽——古箏曲譜(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