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純
(金陵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過去的二十多年,隨著外語動機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及其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實踐研究,從動機的反面探究英語動機衰退的實證研究相繼推出。歐美國家對動機衰退的研究主要發(fā)起于教育傳播領域,在二語領域的動機衰退研究對象多以中學生為主,研究發(fā)現教師是造成學生動機衰退的重要因素。近幾年來,動機衰退的實證研究在一些亞洲國家取得了很大發(fā)展,其主要研究對象包括大學生和中學生。這些研究大都發(fā)現,導致學生動機衰退的主要因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和教學內容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者開始注重動機衰退在性別、外語熟練水平和學習經歷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甚或開始探索矯正學生動機衰退的有效方法。
我國動機衰退的實證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發(fā)展較快,研究內容從構建英語學習動機衰退的模型到探求導致學生動機衰退的因素,并有研究者開始關注英語學習成績與動機衰退的相關性等。但國內的動機衰退研究主要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關于中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衰退的研究相對匱乏。
縱觀國內外的動機衰退研究,其中共時研究為主,少數研究嘗試回溯作文或者訪談的形式讓研究者回顧其過去的學習經歷,以得到關于動機衰退的歷時研究材料。鑒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以241名大學一年級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為調查對象,編制了讓研究對象回顧其十年左右英語學習經歷的敘事框架,意在從中梳理其動機衰退的趨勢與特點,探尋學習者動機衰退或動機再生的關鍵點,并關注在各個階段學習者的動機程度是如何互相關聯的。
本研究擬回答的研究問題如下:
1.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從初學英語到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其動機衰退表現出怎樣的趨勢和特點?
2.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不同階段的動機或動機衰退是否互相關聯?如果有關聯,又是怎么的相互關系與作用?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江蘇某普通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yè)的一年級學生,他們分別來自該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兩個B級班和三個C級班(該校分級教學按照高考英語成績和大學英語分級考試成績劃分等級,從高到低有A、B、C三個等級)。這些學習者從英語成績上來說,有別于優(yōu)秀英語學習者,所以被稱為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本次調查共發(fā)放258份調查表,收回有效調查表241份。對于少量的缺省數據,一并納入統計。(見附表1)
研究運用敘事框架(narrative frames)的研究工具,進而設計與編制了半開放調查表。敘事框架是一種用敘事探究的方法收集數據的工具,近年來有些研究者在探究教師教學與研究經歷作了嘗試。敘事框架可以為研究對象提供回顧其自身經歷的模板,并通過研究對象的敘述得到其與不同情境互動的歷時數據。本研究運用此方法編制了共計九大題項,涵蓋研究對象的人口學信息、英語學習信念與自我認同、英語學習動機的動態(tài)回顧(包括學習英語的起始年齡、起始興趣、特別努力的時間及中途動機衰退的出現等情況)、動機衰退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或者事件以及進入大學后與英語學習動機相關的情況等。調查表要求研究對象勾選或者簡要填寫某些小問題,但每個大問題后都留有較長橫線,以方便研究對象根據模板提示像講故事一樣來敘述自身學習經歷。在調查表設計之初,研究者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半結構訪談以得到設計調查表題項的主要內容。在調查表的編制過程中,還得到了另一位研究者的反復修改與完善。
研究對象在大一第一學期末期利用課堂時間填寫調查表。本文擬對調查表中勾選或少部分填空者的信息且可以量化的部分用SPSS17.0軟件進行了數據分析,主要使用的統計方法是描述統計與卡方檢驗。調查表中大段敘述的文字是對研究對象的敘事探究,這些質性數據是量化數據的有益補充和印證,可以幫助了解量化數據背后的細節(jié),并從研究對象的視角追蹤其動機缺失的微觀過程,但限于篇幅,這些質性數據擬另文報告。
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的動機衰退呈現復雜性、動態(tài)性、可逆性的特點。本文在探討研究對象的動機衰退時,特別關注三個時間段,即初學英語時的興趣(初始興趣)、從初學英語到大一上學期途中的動機衰退(中途動機衰退)和大學階段英語學習的動機程度。
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從開始學英語到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情況較為復雜。241名被調查者中,近八成英語學習者是在小學階段開始學習英語的,其中50.6%是在小學三年級初學英語的,這跟我國現時教育政策有關。被調查者大都有特別想學好英語并為之付出了努力的經歷,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如附表2所示,大部分被調查者從初學英語到大學途中有動機衰退的現象:33.2%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是在初中階段漸漸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而42.7%的被調查者認為失去動力的時間是在高中階段,近有5.4%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英語學習一直有濃厚興趣與較強動力。初一(44人,18.3%)和高一(72人,29.9%)是很多英語學習者失去英語學習動力或者動機衰退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
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具有動態(tài)變化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初始興趣與中途動機衰退(失去動力的時間)的差異上。附表2顯示:剛開始學習英語時大部分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明顯的,很有興趣(22.8%)和比較有興趣(33.6%)的學習者,合計占被調查者的56.4%,只有17.8%的學習者認為自己一開始就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但當回顧自己從初學英語到大學第一學期的經歷時,大多數學習者中途有動機衰退的經歷。只有5.4%的學習者認為自己對英語學習一直有濃厚興趣與較強動力。94.2%的學習者認為自己在中小學或大學的某個階段失去了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出現了動機衰退的情況(其中中學階段80.1%)。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數學習者(56.4%)表現出初始興趣,但后來逐漸喪失興趣與動力,出現動機衰退的學習者變成了絕大多數(94.2%)。
普通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動機衰退具有可逆性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中途動機衰退與大學階段英語學習動機程度的差異上。如附表2所示及綜上所述,94.2%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在中小學或大學的某個階段(其中中學階段80.1%)失去了英語學習的動力。當被問及大學階段自己英語學習動機的程度時,選擇很強和較強的研究對象分別為2.9%和18.7%(合計21.6%),選擇中等的占總人數的35.7%,而選擇較弱和很弱的人分別為28.7%和14.1%(合計42.8%)。由此可見,雖然這時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程度已經回不到初學英語的興趣狀態(tài),但比起94.2%的中途動機衰退的比率還是有很大提升的。有研究者指出,描述外語學習者動機下降或者衰退過程的動機衰退現象具有可逆性的特點,其動機恢復過程被稱為再生動機(remotivation)。
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各階段的動機或動機衰退是互相關聯的,是學習者過往學習經歷與現實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動機與動機衰退作為一個事物的兩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是一個共同影響和作用的“連續(xù)體”。這從下面的數據分析中可見一斑。
其一,起始興趣與中途動機衰退時間有顯著性差異(71.20,P<0.01)。具體地說,起始興趣較濃的英語學習者其動機衰退時間相對較晚,而無起始興趣或起始興趣不濃的英語學習者,其動機衰退時間相對較早,有些自小學即出現了動機衰退的跡象。比如在認為自己初學英語時“很有興趣”的學習者55人中,5人對英語學習一直有興趣和動力,0人在小學階段出現動機衰退,19人(34.5%)在初中出現動機衰退,25人(45.5%)在高中才出現動機衰退的情況。相反,認為自己初始“沒有興趣”的43人中,23人(53.5%)在小學和初中就出現了動機衰退??梢?,學習者英語學習初始興趣或動機的高低對其以后的英語學習動機衰退有重要影響力。
其二,學習英語的初始興趣不同的學習者在大學的動機程度上有顯著性差異(43.963,P<0.001)。具體地說,認為自己初學英語時“很有興趣”的55名被調查者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動機相對較強,有6人認為自己大學階段的動機“很弱”,占比10.9%;而認為自己初學英語就“沒有興趣”的43名的學習者到大學階段動機“很弱”的有15人,比例高達34.9%??梢姡瑢W習者英語學習初始興趣或動機的高低不僅對其中途的動機衰退有重要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其大學階段再生動機的形成。
本文采用敘事框架的研究工具編制了調查表,對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大一第一學期作其不同階段動機衰退情況的調查。雖然學習成績與動機衰退的關系不是本研究的研究內容,但鑒于以往研究中學習成績與動機衰退程度呈負相關或者動機對成績的預測力,本文選取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而非高水平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目的在于重點探究這部分學習者動機衰退的固有特點。結果發(fā)現: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的動機衰退呈現復雜性、動態(tài)性、可逆性的特點,大部分人在中學階段出現了動機衰退現象,一部分人在大一階段的英語學習出現了動機再生;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各階段的動機程度互相關聯,是學習者過往學習經歷與現實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
部分普通英語學習者在高三“特別努力”及在大一“動機再生”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英語“把關考試”(gate keeping)的角色。41.5%的研究對象稱自己在高三“特別想學好英語并為之付出了努力”。而在填寫大學階段動機程度及其原因表現時,很多研究對象坦言“我想過四六級”“將來會影響我找工作”。英語在當今學歷、職業(yè)、社會進展中充當“把關考試”角色的現象是個國際現象,但中國等許多亞洲國家的英語教育重成績、輕技能的現象需要引起關注。近年來在某些亞洲國家動機衰退的實證研究增多,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這些國家的英語學習與教育環(huán)境更加困難與復雜。
學習英語的起始興趣對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未來的英語學習有重要影響,這從一個方面折射出小學階段英語教育觀念的重要性。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學習英語的初始興趣不同的英語學習者在中途動機衰退的時間上、在大學英語學習的動機程度上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近八成是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的,但學習者的初始興趣決不是學習者本人自己決定的,是學習者自身與英語教師、家長、學校、社會情境互相作用的結果。正如有學生指出,“一開始的英語課就如美術、體育課一樣,并不重要,我們就是玩玩的”,這種觀念指導下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可想而知。
本研究以敘事框架為研究工具,側重量化數據的分析,就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動機衰退現象進行歷時的探索和研究,研究為不同階段的英語教學提供了一些實證借鑒。在關注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起始興趣、動機衰退關鍵時間點及大學階段動機程度的過程中有利于英語教育工作者反思英語教育的定位及課程性質。英語教育不僅是培養(yǎng)技能,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必須要體現其人文關懷的一面。在我國不同層次的學校中需要開展更多的關于動機或動機衰退的實證研究,以為我國的英語教育尋求文化定位。本研究的局限在于讓研究對象就其興趣、動機的程度作出判斷時概念比較籠統,研究對象在作答時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另外,本文關注的是中低水平英語學習者而非高水平英語學習者,未來還可在兩類不同的學習者中開展對比研究。
附表1 研究對象的性別、班級、成長背景、專業(yè)分布
附表2 初始興趣、中途動機衰退與大學動機程度的比較
[1]Drnyei Z,EU shioda.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2nd edition)[M].Harlow:Pearson,2011:139.
[2]劉宏剛.外語教學中的負動機研究:回顧與反思[J].語言學研究,2009(8):184-194.
[3]SakaiH,K Kikuchi.An analysis of demotivators in the EFL classroom[J].System,2009(37):57-69.
[4]KikuchiK.Listening to our learners'voices:what demotivates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9(4):453-471.
[5]Falout J,JEl wood,M Hood.Demotivation:Affective states and learning outcomes[J].System,2009(37):403-417.
[6]Trang T,R B Baldauf Jr.Demotivation:Understanding resistance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The case of Vietnamese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Asia TEFL,2007(4):79-105.
[7]Meshkat M,M Hassani.Demotivating factors in learning English:the case of Iran[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1):745-749
[8]Yadav M,H BaniAta.Factorizing demotivation,finding motivation: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quality enhancement[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70):120-130.
[9]胡衛(wèi)星,蔡金亭.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模型構建[J].外語教學,2010(3):41-44,49.
[10]湯聞勵.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缺失”研究分析[J].外語教學,2012(1):70-75.
[11]周慈波,王文斌.大學英語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調查研究[J].中國外語,2012(1):48-55.
[12]孫云梅,雷蕾.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衰退影響因素研究[J].外語研究,2013(5):57-65.
[13]Chambers G N.Talking the'de'out of demotivation[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3(7):13-16.
[14]Xu Yueting.Becoming researchers:A narrative study of Chines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research practice and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14(2):242-259.
[15]Barkhuizen G,R Wette.Narrative frames for investigating the experiences of language teachers[J].System,2008(36):372-387.
[16]周慈波.中日大學外語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對比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5):51-55.
[17]周璇,饒振輝.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方向問題[J].外語界,2007(2):39-44.
[18]Ushioda E(Ed.).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C].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