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太上老君在上,請受我們一拜。從此以后,我們紅石坊的五個女生就結(jié)拜成五姐妹,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
這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學(xué)校組織我們到西南郊的百花潭和青羊?qū)m春游。這兩處名勝緊鄰一起,百花潭顧名思義,潭水清幽,花木扶疏;青羊?qū)m是道教勝地,綠蔭掩映著千年道觀的飛檐翹角,微風(fēng)中飄蕩著悠遠(yuǎn)的鐘磬之聲。我們先到了百花潭,在這里追逐繁花和蝴蝶。然后來到青羊?qū)m,直奔三清殿。三清殿是青羊?qū)m的主殿,供奉著太上老君等神像,還有三十六根大柱,分別代表天上的八大天王和二十八星宿。
我們五人跪在蒲團(tuán)上,朝太上老君磕了幾個頭,就這樣,我們成為五姐妹了。走出大殿,已是正午,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于是,我們馬上實踐起在太上老君前發(fā)的誓言,把家長給的零花錢都掏了出來,湊在一起去買小吃,我們當(dāng)?shù)亟凶觥按蚱交铩?。楊梅最少,只有兩角;民英最多,一元;我和寶華、麗珍都是五角,但“打平伙”就可以買到更多品種的小吃。比如糖油果子,一串是3個,買兩串可以一人一個還有富余;麻辣大頭菜買一串可以一人分一塊;豆花可以甜的、辣的各買一碗,這樣兩種味道都嘗到了。
結(jié)拜是楊梅的提議,說我們五人住在同一條街上,每天上學(xué)放學(xué)都一路走,就像姐妹一般。我們五人中,楊梅年齡最大,我最小,其實相差也就半歲,中間幾個相差也就一兩個月。
具有悠久歷史的成都,城市的建筑格局完全仿照了北京,市中心有一座像天安門那樣的古建筑,也是紅墻黃瓦,我們把它叫做“皇城”。城里有條清清的小河叫玉河,也是這座城市的護(hù)城河,我們幾個的家和讀書的小學(xué)都在玉河旁。
我們所住的那條街叫紅石坊,每天上學(xué)是我最先出門,走出院子,大門外右手邊就是楊梅家,我喊一聲,她家的木板門嘎吱一聲打開,她蹦蹦跳跳地出來。我們再喊一聲,斜對門的民英也出來跟在了后面。走到街頭的茶館,往左拐個彎就是紅石坊橫街,麗珍家的繡鋪就開在這里,住她隔壁院的寶華早就和她在家門口等著我們,見面快活地打個招呼,我們一起往前走??邕^彎彎的拱背橋,再穿過一條布滿槐蔭的小路,就到了學(xué)校門口。
我們每天一路上學(xué)放學(xué),路上說些女生愛說的話。不外乎是那天誰的衣服好看,辮子梳了個新花樣;還有就是哪個老師讓人喜歡,哪個兇巴巴的討人嫌。放學(xué)后就聚在一起寫作業(yè),這周在這家,下周上那家,為的是可以寫完作業(yè)后一起玩。
在這個萬物勃發(fā)的春天,我們結(jié)成了五姐妹。就這樣,我們每天手挽手從拱背橋上走來走去,無聲的歲月也伴隨玉河悄悄地流淌。在那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是溫暖的友誼,帶給我們歌聲和歡樂。許多年后,當(dāng)我們長大成人,無數(shù)美好的記憶,就像翩翩的彩蝶,常從童年深處飛來,飛到我們的夢中……
那天春游,我們把零花錢湊在一起,吃到了比以往更多樣的小吃。這給我們一個新的啟發(fā),何不把各自的發(fā)卡、蝴蝶結(jié)、花頭繩集中在一起,大家輪流使用呢?這樣一來,我們每天頭上的蝴蝶結(jié)都有變化,大家打扮得更漂亮了,上學(xué)放學(xué)的路上,總有女生向我們注目。
過了一陣,楊梅又提議大家換著穿衣裳。我們各自回家把自己最好的衣裳抱到楊梅家。那年六一,我因為參加學(xué)校舞蹈團(tuán)排演的大型舞蹈《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我媽特地給我做了件白府綢的圓領(lǐng)襯衫、一條水紅的綢裙。楊梅對此十分眼熱,這套衣服拿到她家,她便急不可耐地往自己身上套。穿上后一看,我們都大笑起來,因為她個子太矮,短袖襯衫穿在她身上成了長袖,裙子拖到腳面,邁不開步。我也穿不了楊梅她們的衣服,不是太短,就是太小。五人中只有民英跟我個子相仿,但我倆彼此不喜歡對方衣服的花色和樣式。我嫌民英爸給她買的衣服顏色太暗,民英說我媽給我做的衣服太花哨。
楊梅媽見我們幾個在一起吵吵嚷嚷,床上還堆滿了衣服,一問才知道我們的結(jié)拜之事,于是到各家奔走相告。本以為家長們聽后會臭罵我們一頓,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知道后都哈哈大笑,說這是件好事,還約到一起上我家來喝茶。楊梅媽說我家就楊梅一個,這下她再也不孤單了。麗珍爸媽身有殘疾,靠開繡鋪給人繡活兒為生,家里的事都是她太婆管。太婆說這下好了,她們幾個結(jié)拜了我們幾家也就是親戚了,以后有什么事大家要相幫哦。民英爸說,民英是個沒媽的孩子,今后我出差了也不用擔(dān)心了,這里有好幾個大媽幫忙照應(yīng)著呢!寶華媽對我媽說,我們夫妻工作都很忙,抽不出時間管孩子的學(xué)習(xí),你女兒丁丁的學(xué)習(xí)成績好,還是班里的學(xué)習(xí)委員,以后要拜托你女兒幫幫我家寶華。我媽忙說,我家丁丁很笨,哪比得上你家寶華聰明懂事,以后還要拜托寶華好好幫助她呢!我媽這樣一說,大人們紛紛贊同道:“是啊,你們幾個要在一起好好學(xué)習(xí)、互相幫助才是?!蔽覀儙讉€齊齊地回答:“好!”
家長們接著笑談,這幾個孩子真是異想天開,什么“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每天粗茶淡飯的哪來什么“?!??生活在父母的翅膀底下哪來什么“難”?笑了一陣子,又嘆息道:什么是福?能吃點(diǎn)好東西就是天大的福。楊梅媽提議道,難得她們幾個這樣要好,要不然各家想想辦法,給孩子們做點(diǎn)好吃的?每家請一次客,也算是讓她們“有福同享”了。大人們點(diǎn)頭說這是個好主意。
這個提議若是放在今天,完全是小事一樁,什么麥當(dāng)勞啊肯德基啊還有比薩店,各種各樣的食品加飲料可以搞得五光十色應(yīng)有盡有??晌覀兡菚r不同,什么東西都要憑票,糧食定量供應(yīng)。請客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就拿麗珍家來說吧,她家太婆是世上最吝嗇、最惡毒的老太婆,每天少罵麗珍兩句就謝天謝地了,還能給我們做好吃的?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民英爸在一家工廠當(dāng)工程師,一個大男人拖著三個孩子過日子,每天忙完廠里的事又忙家務(wù),沒讓民英兄妹凍著餓著就不錯了,還能讓她爸給我們做飯?還有楊梅,她爸是煤廠工人,每天掄著一個大木錘做蜂窩煤,她媽靠給人洗衣服掙錢,哪有余錢買好吃的?再說了,寶華爸媽那么忙,我媽做飯的手藝那么差,讓他們請客吃飯也太為難他們了。所以,那天大人們一說,我們也就是一聽,知道他們是哄我們這些小孩高興。
那天我們在麗珍家寫完作業(yè),太婆進(jìn)來說大家都不要走,把我們領(lǐng)進(jìn)廚房,讓我們坐在桌前。太婆揭開灶上的大鍋蓋,一股熟悉的香氣冒出來,原來是臘肉燜飯。太婆說這還是過年時留下的一條臘肉,想什么時候有客人上門拿來待客,現(xiàn)在正好新豌豆上市,燜鍋飯給你們幾個小饞貓吃吧!我們那里春節(jié)前家家都要自己腌制臘肉,醬紅色的臘肉配上嫩綠的新豌豆、雪白的糯米,光看這顏色就讓人賞心悅目。太婆給我們一人盛了一大碗,還從廚房墻邊一溜泡菜壇子中給我們撈出一大碗泡菜,有嫩黃的仔姜、艷紅的辣椒、翠綠的萵筍條、粉紅的蘿卜,還有甜中帶酸的糖蒜……就著這樣爽口的小菜,我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直到把碗里的飯和桌上的泡菜一掃而光,連鍋里的鍋巴都鏟出來吃掉,這餐飯才宣告結(jié)束。真沒想到,那么討厭的老太婆,竟然能給我們做這么好吃的東西。endprint
接下來,寶華讓我們?nèi)ニ覍懽鳂I(yè),說她媽要請我們吃醪糟湯圓。寶華媽提前好多天就做準(zhǔn)備,先把蒸好的糯米晾涼放進(jìn)瓷罐里,然后將酒曲放進(jìn)去,用棉被捂上,發(fā)酵幾天后,酒香便溢了出來。醪糟在南方一帶也叫米酒,制作有一番講究,掌握不好溫度要么不出酒,要么就發(fā)酸。寶華媽燒開一鍋水,將買好的水磨湯圓粉一團(tuán)團(tuán)地下到鍋里,待湯圓浮起來后加入砂糖,最后加入釀好的醪糟,一股甜甜的酒香便彌漫在屋里。我吃了一碗熱乎乎的醪糟湯圓還不解饞,干脆從瓷罐里舀了一碗醪糟接著吃,更覺酒味甘甜濃郁。結(jié)果回家后,我的臉紅彤彤的,人也輕飄飄的。我媽見了嚇一跳,知道我是吃了一大碗醪糟才笑罵道:“你這個饞鬼,不知道米酒的后勁大嗎?我小時候也是偷吃了你外婆做的醪糟,睡了一整天才醒過來?!?/p>
過了一周,民英告訴我們,她爸要做樣我們從沒有吃過的東西。那天她爸親手和面、搟面,民英三兄妹動手給我們包了頓餃子。南方盛產(chǎn)稻米,家家很少做面食,沒人會和面、搟面,更不用說是包餃子了。民英家包的餃子皮薄餡大,鮮美可口。一問,餃子餡里除了韭菜、雞蛋,還有他爸從老家?guī)Щ貋淼母珊⒑痛笪r,幾天前就發(fā)好,剁碎后放進(jìn)餡里,難怪味道這樣鮮美??吹轿覀兝峭袒⒀实臉幼?,民英爸笑著說,這是我小時候在海邊常吃的東西,到你們這兒竟成稀罕物了。
楊梅家不僅請我們吃了平時很難吃到的東西,還讓我們觀看了食物的制作過程。她爸提著個小桶半夜出了門,清晨回來時桶里裝著半桶鱔魚,是他打著手電在郊區(qū)農(nóng)家的水田里捉的。她爸拿出塊一尺多長的木板放在一個木盆里,木板上有顆釘子,他把釘尖那邊朝上,用食指和中指夾出一條鱔魚。鱔魚滑溜溜的,沒有點(diǎn)技術(shù)根本就夾不住。楊爸將鱔魚頭狠狠地往盆沿一砸,鱔魚就被砸暈了,再把鱔魚往釘尖上一掛,剖開肚腹剔出內(nèi)臟和魚骨,一條鱔魚就剮好了。楊梅媽用旺火將鱔魚先干煸了一下,去除土腥味,再加入菜油、豆瓣醬、干辣椒、花椒、蒜片、姜絲爆炒,起鍋時撒上蔥花,一盆鱔魚就做好了。我夾了一片放嘴里,鮮嫩的鱔魚入口即化。
看到各家家長們居然這樣,我們感到十分驚訝。那時我們剛學(xué)了一句成語“愛屋及烏”,老師讓我們用這個詞造句。我就寫道:“爸媽很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愛屋及烏,也愛孩子的朋友?!崩蠋熃o我畫了一個大大的紅勾,批道:“用詞恰當(dāng),造得好”。
眼看就該我家請客了,我變得忐忑不安,憑我媽那手藝,能做出什么來?我媽倒是胸有成竹,她說要給我們做涼粉吃。
涼粉是四川最著名也是最普通的小吃,既能當(dāng)菜也能當(dāng)主食。涼粉分為兩種,一種是用豌豆磨出來的叫白涼粉,只能用于涼拌,譽(yù)滿全球的川北涼粉就是用白涼粉做的;一種是用米磨的叫黃涼粉,既可以涼拌也可以和菜煮在一起熱吃。制作方法是把干豌豆或米先泡上兩天,然后磨成漿,放鍋里煮開,點(diǎn)些石灰水,漿水漸漸變得黏稠,然后放進(jìn)一個大瓦盆里,待凝固后把它倒出來用涼水泡上,一盆涼粉就這樣做成了。菜市場都有磨好的涼粉賣,按重量付錢,買回家后切成條拌上佐料就可以吃了,方便簡捷。
不過我媽說要自己磨涼粉,這比菜市場買來的口感會滑爽很多,而且米香更濃。泡米磨漿都不是難事,院里的井臺邊就有架石磨,我媽煮漿時還放了點(diǎn)她事先煮好的菠菜水,這下做出的涼粉就透出一點(diǎn)瑩瑩的綠,看著就有種清涼的感覺。我媽把涼粉切成條,放在碗里,只等著澆上佐料就可以吃了。這可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全靠調(diào)制者的手藝,味道才會鮮美,否則不是太咸就是太酸。我媽底氣不足,因為我家畢竟不是地道的四川人,特意請楊梅媽過來調(diào)制佐料。楊梅媽手起手落,將小蔥、蒜泥、醬油、香醋、白糖、味精、紅油辣椒等調(diào)在一起,澆在涼粉里,還撒上了花椒面、炒熟的黑芝麻和軋碎的花生米。這樣,一碗咸香酸辣的涼粉就做好了。
我們一碗不夠再來一碗,涼粉上一層厚厚的紅油辣椒辣得我們滿頭是汗,嘴里一個勁地吸氣,但肚子里熱乎乎的。吃完涼粉,大家的嘴邊都留下了一個紅紅的辣椒圈,用手絹擦了擦,沒擦掉,就各自跑回家洗臉去了。
沒想到,這個辣椒圈怎么也洗不掉,第二天上學(xué)時還留在我們的唇邊,像抹了一道胭脂。我媽看后大驚,問楊梅媽是怎么回事?楊梅媽說你可能沒經(jīng)驗,看見顏色鮮艷的辣椒面以為是上品,沒想到黑心的小販為了吸引買家在辣椒面里摻進(jìn)了顏料。
我們帶著嘴邊的辣椒圈上學(xué)放學(xué),過了兩天才洗掉。我們街上幾個頑皮的男孩看到了,給我們五姐妹編了首歌謠。一看見我們,就跟在后面唱起這首歌謠。我們轉(zhuǎn)過身向他們揮起拳頭,他們四下跑散,遠(yuǎn)遠(yuǎn)地看著我們,繼續(xù)唱道:
豬八戒,吃涼粉,
辣粉兒辣粉兒又辣粉兒。
眼里辣出了淚花花兒,
嘴邊辣出個紅圈圈兒……
我們同一條街上的孩子都在同一所學(xué)校上學(xué),很快,這首歌謠傳遍我們學(xué)校,男孩子只要看見我們,就會跟在后面唱。追又追不上,打又打不著,氣得我們跳腳大罵。他們哈哈大笑,根本不理會我們。
這一下,我們終于體驗了一回“有難同當(dā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