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生命寫就的英雄史詩;長征,人類精神堅定無畏的象征。——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
歷史瞬間之一:湘江之戰(zhàn)
這是紅軍長征路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zhàn)。
蔣介石憑借湘江天險設下第四道封鎖線,總數(shù)25個師超過3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布下絕殺之陣,等待著一個多月中連續(xù)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
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突破湘江界首防線,拉開了湘江血戰(zhàn)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zhàn)5晝夜,終于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然而,掩護主力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紅三軍團十八團被敵人阻斷,官兵大部分陣亡……此役后,中央紅軍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
歷史瞬間之二:遵義會議
湘江血戰(zhàn)后,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人的努力下,中央紅軍最終放棄了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義,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項決定。會后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統(tǒng)一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的核心地位。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4年來,首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
歷史瞬間之三:四渡赤水
3萬比40萬。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對比,達到了長征以來之最。
重重困難中,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上演了我軍軍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勢北渡長江卻回師黔北;二渡赤水,紅軍回師向東,利用敵人判斷紅軍將要北渡長江的錯覺,5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蔣介石向川南調集重兵之時,紅軍已從敵軍間隙穿過;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兵鋒直指貴陽,趁坐鎮(zhèn)貴陽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之際,紅軍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戰(zhàn)中,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歷史瞬間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紅軍直逼貴陽,坐鎮(zhèn)貴陽督戰(zhàn)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而正當云南孫渡縱隊急忙入黔救駕時,紅軍卻反向穿插,乘虛進軍云南。
昆明告急,蔣介石從金沙江防線回撤3個團。滇西北金沙江沿線成了幾乎不設防的地帶。4月29日,紅軍虛晃一槍繞過昆明,兵分三路,直撲金沙江。
5月3日,紅軍奪取皎平渡,靠著找到的7條小木船和當?shù)?6名各族船工順利渡江,跳出了數(shù)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
歷史瞬間之五: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紅軍兩次上演長征路上最為精彩的經典之戰(zhàn):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
5月24日夜,紅軍先頭部隊一團突然出現(xiàn)在大渡河安順場渡口,并奪取1條木船。翌日9時,營長孫繼先率領17勇士奇跡般強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紅軍無法迅速渡過。安順場北320里外的瀘定橋成了唯一通道。紅二師四團于5月29日6時趕到瀘定橋。此刻,瀘定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16時整,由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成的突擊隊,踩著搖晃的索鏈向對岸沖去,一個隊員倒下了,后面的仍奮勇向前……至19時,紅四團擊潰川軍,一舉占領瀘定城。
歷史瞬間之六:突破臘子口
臘子口,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險,周圍群山聳立,峽道寬僅8米。臘子河從峽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寬的木橋可通行。山后,敵人3個團縱深部署,企圖堵死紅軍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紅軍先鋒紅四團向天險發(fā)起沖鋒。由于峽口太窄,兵力無法展開,連續(xù)十幾次沖鋒都告失敗。關鍵時刻,一個外號叫“云貴川”的苗族戰(zhàn)士毛遂自薦,第一個攀上絕壁,把突擊隊員悄悄帶到敵人背后。拂曉,紅色的戰(zhàn)旗插上臘子口,北上通道打開了。
歷史瞬間之七:直羅鎮(zhèn)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蔣介石企圖以3倍于紅軍的兵力,將中央紅軍、陜北紅軍及先到達的紅二十五軍一起消滅。
黨中央和毛澤東經過認真分析,決定在陜北富縣縣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羅鎮(zhèn)布下口袋陣。
1935年11月20日,國民黨東北軍先頭部隊第一〇九師在飛機掩護下,進入直羅鎮(zhèn)。同時,第一〇六師、一一一師也進入了直羅鎮(zhèn)西北地區(qū)。
21日拂曉,戰(zhàn)斗打響。紅一軍團自北、西北、東北方向,紅十五軍團自南、西南、東南方向,同時發(fā)起攻擊。至24日上午,紅軍殲敵一個師又一個團,擊斃第一〇九師師長牛元峰,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對西北蘇區(qū)的第三次“圍剿”,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
歷史瞬間之八:血戰(zhàn)獨樹鎮(zhèn)
1934年11月26日,紅軍遠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紅二十五軍在河南方城獨樹鎮(zhèn)突然遭到國民黨步兵和騎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擊。
當時風雨交加,能見度極低,手腳凍僵的紅軍戰(zhàn)士立時陷入被動狀態(tài)。大多數(shù)戰(zhàn)士的槍都沒能打響——寒冷的天氣,早已把槍栓凍結。
危急時刻,軍政治委員吳煥先手持大刀帶頭沖入敵陣……直至副軍長徐海東帶領后梯隊跑步趕到,才擊退強敵,突出重圍。
歷史瞬間之九:激戰(zhàn)嘉陵江
1935年初,為了向四川、甘肅邊界發(fā)展,配合中央紅軍在云、貴、川的作戰(zhàn),紅四方面軍發(fā)起了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
3月28日晚,擔任渡江主攻部隊的紅三十軍在四川蒼溪縣塔山灣主渡口強渡,撕開了四川軍閥西岸防守的口子。同時,紅三十一軍、紅九軍分別在鴛溪口和閬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歷時24天的渡江作戰(zhàn),紅四方面軍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達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各二三百里的廣大地區(qū),殲敵1萬余人。
歷史瞬間之十:轉戰(zhàn)烏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近1.7萬人從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fā),開始長征。1936年2月下旬,紅二、六軍團向安順地區(qū)轉移,因敵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烏蒙山北麓前進。3月2日至29日,紅二、六軍團在威寧、鎮(zhèn)雄、昭通、彝良一帶的烏蒙山區(qū)進行了千里大迂回,與10倍于己的敵人展開回旋戰(zhàn),并在以則河、得章壩等戰(zhàn)斗中,給圍追堵截之敵以沉重打擊。
之后,紅二、六軍團迅速移師云南,于4月下旬順利渡過金沙江北上。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endprint